發布時間:2015-04-09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大學的類型體現為大學的科研規模和科研性質,由此也將科研規模和科研性質作為分類依據。研究教學型大學主要任務是培養具有研究潛力、能夠把握從事研究領域內前瞻性問題的創新型人才;在人才培養層次上一般是研究生教育與本科教育并重,辦學層次涵蓋博士
摘要:大學的類型體現為大學的科研規模和科研性質,由此也將科研規模和科研性質作為分類依據。研究教學型大學主要任務是培養具有研究潛力、能夠把握從事研究領域內前瞻性問題的創新型人才;在人才培養層次上一般是研究生教育與本科教育并重,辦學層次涵蓋博士、碩士和學士完整的層次;研究教學型大學一般是科研與教學工作并重,強調科學研究的重要地位;擁有相當規模的博士生、碩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員;要承擔一定數量的國家重大科研課題;要有足夠的科研經費和一定數量的科研成果等。
關鍵詞:大學教育,人文教育,教育制度論文
研究教學型大學一般學科門類較為齊全,一般都以多科性和綜合性為主。與此同時,已具有局部學科優勢,可能在某一個學科領域或者幾個領域具有優勢,相較于教學研究型或教學型大學,又處在較高的平臺,能夠進行某一領域的知識創新和突破。研究教學型大學又分為研教1型和研教2型·
在中國,伴隨著高等教育課程的改革,高等數學教學內容的陳舊、評價方式的單一已經引起了相關學者的關注。北京大學教授孫小禮最早在他的著作《數學與文化》中提出了數學與善、與是非、與藝術的關系。之后曾任武漢大學校長的齊民友教授在他的《數學與文化》中也特別從歐非幾何產生的歷史闡述了數學的文化價值。目前,高等數學教育改革的重頭戲在于“轉變數學教育觀”,其中從文化角度來開發大學數學人文教育的功能不容忽視。
一、數學人文價值的表現
即便大學數學以其嚴密的邏輯性和精確的推導性常被認為形式化過度,其重要的人文價值也不能抹殺。第一,數學的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承,也是文化的熏陶和素質的培養,是以推動社會生產力為目的,以社會發展需求為價值取向的。第二,數學體現著美學。數學定義精準的美、思維方式簡約的美、創作作品平衡的美、對稱的美都是事實存在的。正如數學家L思斯曾說:“在數學定理的評價中,審美的標準既重于邏輯的標準,又重于實用的標準;美觀與高雅對數學的概念來說比是否嚴格正確、是否可能應用都要重要得多。”第三,數學體現著哲學美。在古希臘時代,哲學家往往也是數學家,他們對數學的求知帶動了對生命本源的思考。柏拉圖曾在他學園的門口貼著“不懂幾何者不能入內”的字條。數學需要抽象思維,把具象中最本質的東西歸納、演繹出來,從而將它使用到更多的領域。也正是這一點,數學成為開啟各門科學的金鑰匙。第四,數學的創造體現著人性美。數學創造離不開直覺、靈感、猜想。如果離開這些所謂的非理性因素,數學推演就不可繼續。數學創造的本體一定是“人”。誠然,數學的人文價值早已被學術界肯定,相關的研究也已展開,但在大學數學的課程實踐中對其人文教育功能的理性認識還不夠。
二、影響大學數學人文教育的重要因素
1.數學觀——“什么是數學?”古希臘時代,人們認為數學是理念世界的一部分,柏拉圖將數學的重要性歸結于培養人心智的必需。這就是數學人文教育的雛形。在16、17世紀,數學被描述為認識世界的模型,數學能夠培養邏輯推理和空間想象的觀點被人們接受。[1]此時數學與科學關系的拉近而與人文相排斥。到了20世紀,社會的發展出現了一系列的危機,人文精神的缺失明顯化。當下,經濟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科學與人文的高度融合為社會的發展創作了無數的經典。所謂科學范式的數學觀正在被傳統的人文觀念改變。數學史的激勵,數學美的創造,數學符號的應用無不在顯示數學與人文關系的密切。學者在追求數學量化的同時正在尋找數學人文價值提升的空間。數學既然也是一種文化,為何不在大學數學課堂滲透人文教育?而這正是改變大學生對高數興趣寡淡的突破口。
2.課堂觀——“高數課該怎么上?”數學是知識、是技能、是文化,它需要教學相長,更需要傳承欣賞。如何實施更好的課堂教育一直是高數教師思考的問題。數學的概念既包括符號、定理,也包括數學史、數學家。數學能力的擁有不僅依靠的是數學推演能力的高低,還要看數學在物質、精神等領域里創造的社會財富有多少。長久以來的灌輸式、推演式數學教育僅僅開發的是數學功能的一部分,若能將數學人文內容和人文教育方式引入高數課堂,課程改革才能真正具有現實意義。例如座談、討論等更為靈活和開放的教學形式的引入,注重與其他學科門類的共同產出,強化人文化的數學教育等。
3.價值觀——“高數學習能力如何證明?”會證明、推理、歸納、演繹是高數學習能力的重要表現。不了解數學史,不關注數學家的產出過程,不愿意感受符號美、對稱美,沒有看到數學對人心智的影響和對社會財富增長的貢獻,這種機械的學習實則是“高分低能”的表現。歸咎原因,當下陳舊體系下的標準化考試、標準化題型以及標準答案都是造成“高分低能”的根源。同時,這一結果直接會導致學生喪失對數學人文內容求知的欲望。
4.教改觀——“高數課程改革怎樣進行?”課程改革是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授課方式和評價體系在內的系統工程。21世紀的高等教育目標旨在培養全面素質人才。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高校都在嘗試著新型數學課程的建設,如果大學數學課改沒有涉及挖掘數學科學的人文精神,那么,拋開了數學文化的課程就會失去數學活動的核心力和創新性,而這必將直接關系到課程改革是否到位。
三、關于大學數學人文教育實施的思考
所謂大學數學人文教育即將數學的思想方法、數學產生的文化背景、數學家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以及數學與其他文化的聯系融入到數學課程的教育中,充分發揮其文化教育功能。在教學思想上有幾點值得關注:其一,提升數學哲學理念。數學與哲學早在柏拉圖時代就是相互依存的。數學中的概念和定理與哲學的關系很密切。如高數中用定積分求平面圖形的面積的方法展現的就是哲學中一般性存于特殊性的理念。其二,加強對數學美的理解。數學簡潔的線條與對稱的美在線性代數的命題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其三,弘揚數學價值觀。數學中的每一次推導都是下一步推導的基礎,往往一個小數點后幾位的數字就能讓推導失去價值。所以從點滴做起,看重每一個小微的積累。千百年來的數學家都是在追求科學中的小微而放棄了優厚的物質生活條件,這些都是應該在數學課程中激發大學生學習的內容。除此之外,高校的數學課改是一個靈活性和實踐性兼具的系統性改革。其中包括課程的標的、課程的內容、課堂的組織和評價。在課程標的方面,加強大學生對數學人文功能的認識,改變數學是獨立于人文之外的學科的思想;在課程內容方面,不要僅局限于數學推演本身,還要在唯美的詩歌、宏偉的建筑、流淌的音符中挖掘數學的身影,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組織和評價方面,長期以來大學數學教師為了清楚地展現推導過程都會使用大量的板書,這種呆板的方式自然不會比用多媒體和輔助教具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課堂的組織基本都維持在“臺上講,臺下聽”,互動與交流感的缺失阻礙了學習的進程。因此,討論、匯報、論文研討的形式很有必要引入高數課堂。對于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不應完全參照標準化考試和閱卷的結果,而可以選擇更為開放的形式,例如可以通過與其他學科的創造形式來衡量學生數學應用水平的高低。21世紀初高等數學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環就是要挖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因此,高等數學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為推進大學數學人文教育獻計獻策。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