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中級職稱論文探討高職教學新應用發展制度及影響模式

發布時間:2015-03-12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高職學生經歷了高考的磨礪與考驗后,沒能如愿以償進入理想的大學,他們更需要關心、鼓勵與引導。教師應全身心地愛護、關心、幫助他們,而不能輕視、否定、甚至放棄他們。要讓師愛成就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贏得學生的信賴,塑造學生樂學的品質。因此課

  摘要:高職學生經歷了高考的磨礪與考驗后,沒能如愿以償進入理想的大學,他們更需要關心、鼓勵與引導。教師應全身心地愛護、關心、幫助他們,而不能輕視、否定、甚至放棄他們。要讓師愛成就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贏得學生的信賴,塑造學生樂學的品質。因此課堂管理必須以愛護和關懷學生為前提。關懷學生的同時也要嚴格要求,對學生不嬌慣、不縱容。對待違紀學生老師要公平公正加以處理。創造有利于每個同學都能在課堂上“增值”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課堂教學,高職教師,職業教育

  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能力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決定性因素。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就必須進行教學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教學的組織管理能力。我國現代意義的高職教育只有20多年的歷史,還沒有太多的經驗可以借鑒,每一個教師都應該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提升,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教學風格與組織管理風格。教師要把每一次進課堂的機會,都當作自己的一次鍛煉機會,有意識、有目的的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對自己的教學行為與課堂組織管理行為不斷的進行反思,在反思的過程中不斷修正自己的教學方法、管理藝術、組織能力。這樣日復一日地堅持下去,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能力就會逐步提高。達到預定課堂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與質量。

  高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與要求,高職教師要轉變觀念,按照高職教育的管理理念、教學理念、學生理念、治學理念來實施課堂教學,堅持教書與育人并重。重視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確保高職課堂教學效果與人才培養質量,是破解高等職業教育“三高一低”困惑,實現我國“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教育目的,與“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戰略目標的重要舉措。

  1.當前背景下高職課堂教學組織管理的現實意義

  職業教育對于我國社會建設及實現“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高職教育在作為提高勞動力素質的大眾教育背景下存在“三高一低”的困惑,即社會和教育的本身對人才培養的標準高——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行業的要求高——學生從學校畢業就能從業,能獨當一面開展工作,并成為技術能手;家長的期望高——孩子能有出息,高薪酬、高質量就業;生源門檻低——高職的生源狀況是低門檻,高考200分的錄取線,甚至是無門檻入學,如單招、五年一貫制制。學生的文化素質、行為習慣、學習能力、自律精神、求知欲望,專業興趣、社會責任感等都不能與大學教育是精英教育時代的學生同言而語。高職院校要堅持“職教性”,同時也要回歸和凸顯“高教性”,并在“職教性”與“高教性”之間取得平衡[1]。但高職院校的教師還沒有真正理解高職教育的“雙重性”,故而不能針對高職學生的現狀來實施課堂教學組織管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他們要么過于凸顯“職教性”,按照中職或培訓的模式實施教學,授課內容避重就輕,尤其專業技能部分,只要求學生能“照葫蘆畫瓢”。要么過于凸顯“高教性”,按照大學的要求實施教學,課堂上只注重課程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忽視授課對象的接受度,表現為只顧講課,忽視課堂管理和教學效果。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實現教育目標,讓受教育者人人都能成為有用之才,是擺在職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課堂組織管理是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激勵學生的參與精神,促進教學互動,提高教學效率,實現讓課堂上人人增值的教學目標的重要舉措。所以,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具有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2.高職課堂教學組織管理的現狀

  一方面,高職學生文化基礎、基本素質、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價值取向各不相同。高職學生中大多數對課堂教學不感興趣,尤其是理論課。另一方面,高職教師由于缺乏高職教育教學理念,對高職學生與高職教學缺乏深度了解,課堂教學管理缺失,繼而滋生種種課堂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教師無所適從,聽之任之。

  2.1高職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層面的課堂現象。

  高職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上被動懈怠,甚至與老師逆反對立。學生玩手機、睡覺、或做其他事情,如秀十字繡等現象比較普遍;遲到、曠課現象屢禁不止,如果任課教師嚴格要求,上課清點人數,則出現請人代上課的現象;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發言的主動性不夠,師生互動少,課堂氣氛沉悶[2]。盡管上述現象并非絕對,但也是一種令人堪憂的“高職課堂現象”。

  2.2高職課堂過程中教師教學組織與管理層面的現狀。

  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的過程,教學質量的好與壞是教師、學生、教學管理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產生課堂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多元的,既與社會風氣、教育體制等宏觀因素有關。也與學校監控體系、教師教學行為以及學生自身等微觀因素有關[3]。本人認為當今的這種“高職課堂現象”也有多方面的因素。從微觀上分析,既有學校的管理機制與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學生的個人素質、學習能力、學習行為,對專業及所學課程的興趣等因素,更重要的是教師的因素。這種“高職課堂現象”與教師缺乏課堂組織與管理有著直接的、必然的關系。課堂上教師在組織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種狀況。

  2.2.1缺乏管理。教師的課堂教學組織管理意識淡薄,工作責任心較差,在課堂教學中沒有“管教管導”的意識。有的教師以應付“四十五分鐘”的態度對待課堂,對待學生,沒有積極的課堂管理要求。有的教師認為高職學生已具有行為能力,應該對自己的學習行為與后果負責,而忽視了職業教育的特質與功能。他們對這種“高職課堂現象”漠不關心,對學生遲到、曠課現象不聞不問,對學生課堂違規行為視而不見。學生表面上樂得自在,實際上求知需要得不到滿足。

  2.2.2缺乏創新。在高職院校的教師在傳統大學教學觀念的影響下,教學方法守舊、單一,課堂教學采用滿堂灌的現象普遍存在。在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多媒體教學技術已廣泛應用。但有的課程只是應用了“單媒體”,課件是由一頁頁文字的電子板代替了粉筆黑板。即使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了課件,也不是教學方法的創新,只是對傳統教學手段的一種補充,甚至教學效果不如“粉筆加黑板”。教師緊盯電腦頁面,與學生缺少目光交流,同時,翻頁較快,信息量較大,而學生接受信息有限,最終失去聽課的興趣,導致課堂問題。

  2.2.3缺乏觀察。課堂觀察是教師收集學生反饋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做好教學調整的前提條件。通過教學觀察,教師要敏銳地捕捉學生行為的反饋信息,迅速做出準確的判斷,及時對自己教學難度和教學進度進行調整,也要對學生的情緒狀態和參與狀態進行調整,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F代的年輕人接受新生事物快,在這樣一個網絡發達的信息時代,玩手機已成為一種時尚或習慣。高職學生尤其如此,因為他們對學習不敢興趣,更加熱衷于網絡。但是有的教師課堂上只注意自己的講課內容,學生的各種課堂行為都觀察不到,變成了一種目中無人的教學。個別教師坐著上課,對著電腦一邊講解一邊翻頁,學生大多低頭玩手機,少數學生睡覺,只有少數學生認真聽課。

  2.2.4缺乏互動。課堂互動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統一體,即需要教師的引導,也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大多數高職生的文化基礎與學習的主動性較差。在課堂上,他們既不自愿發言,又不情愿被老師點名;既不愿自我表現,也不愿與他人共同表現。高職課堂互動的常用方法是提問,通過提問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引起學生思考,調節課堂氣氛,集中學生注意力。但很多時候,教師滿堂灌,或者提問前缺乏必要的組織引導,沒有為課堂互動創設好的情境與和諧的人際關系環境,即便有提問,學生毫無反應,課堂無法互動,達不到提問目的。

  2.2.5缺乏反饋。一次完整的課堂教學應該由新課導入、教師講解、互動討論、小結與檢測反饋幾個環節組成。而在高職院校的課堂上,大多數教師只關心自己是否講完,不關心學生是否接受。如果課堂上還有時間,教師給學生布置一些學習任務,比如讓學生看書、復習、做練習等等。但是教師在布置的每一項學習任務時沒有對學生提出明確而具體的要求,也沒有根據要求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監控并隨時給予指導。由于缺乏指導與管理,課堂練習時間就成為了學生自由活動時間。

  3.高職課堂教學組織管理的對策

  3.1全面備課。當前,高職院校對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研究大多不夠重視,特別是對如何設計好課堂教學,何如通過周密的組織管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等問題研究不夠。教師的備課只強調備教材和備知識,其實,對高職課堂教學更應該強調備學生和備管理。教師對高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狀態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對學生在課堂上有可能發生的問題應預先有所估計,有所防備,以免課堂上措手不及,對于平時行為放縱的學生和管不住自己的學生要給于課前提醒甚至警告。

  3.2明確規則。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使課堂開端良好,必須先要使學生明確課堂規則。課堂的組織管理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必須要認真、嚴肅對待。高職學生中調皮的較多,如果老師一開始不強調課堂規則,或者對違紀違規的學生熟視無睹,或者為了得到學生的認同或接納而遷就學生,課堂必然會松散。

  3.3培養興趣。“高職課堂現象”的另一個原因是學生對老師的講課不感興趣。因此,解決“高職課堂現象”問題,還需要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改革教學方法,使深奧的知識簡單學,復雜的技能分步教,以引起學生對所教學科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要使學生愉快的接受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教師必須要有廣博的學科知識和深厚的人文修養。只有這樣,才能有余力有能力關注學生,才能做到在課堂上沉著自信,游刃有余,才能從容而鎮定的處理各種復雜的問題。所以說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是提高教學管理能力的基礎。通過課堂教學,盡可能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審美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達到課堂管理“無為而治”境界。

  3.4注重形象。教師的自身形象要被絕大多數學生認同,為課堂教學的有序進行提供基礎。高職學生喜歡對任課教師評頭品足,甚至給教師取綽號。從正面來評定這一現象,說明學生很在乎教師的形象。教師的形象對學生職業理想的奠定,行為習慣的養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的自身的形象,包括內在形象和外在形象兩個方面。教師的內在形象應該具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性格、廣泛的興趣、豐富的學識和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教師的外在形象應該是自尊自愛、公正嚴明、干凈利索、舉止端莊,著裝得體。絕不能給學生留下一個頭腦糊涂、軟弱好欺的印像。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