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教學論文探究數字媒體技術的新發展應用科技管理措施

發布時間:2015-03-09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在課堂的教學中,主要的參與者就是教師和學生。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學互動所體現出來的也就是教師和學生集體。教師扮演課堂的掌控者和知識傳播者的角色,而學生集體則是受抑者的角色,所以在課堂的互動中扮演著遵從者、聆聽著、忍受者。在這種環境

  摘要:在課堂的教學中,主要的參與者就是教師和學生。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學互動所體現出來的也就是教師和學生集體。教師扮演課堂的掌控者和知識傳播者的角色,而學生集體則是“受抑者”的角色,所以在課堂的互動中扮演著遵從者、聆聽著、忍受者。在這種環境下的教學,體現最多的是口頭問答式的互動方式,這種互動方式未能達到真正的互動和師生共同探討知識的目的。

  關鍵詞:數字媒體,教學環境,教學論文發表

  而在數字媒體技術支撐下,多樣化的教學環境中,信息的傳播、交流和互動可以是多維度的。不僅有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口頭是交流互動,也存在學生和機器媒體之間的“人機互動”,這種互動更具有針對性、實時性。同時,課堂教學活動中的角色構成上也有了新的變化,除了傳統的教師、學生的角色,還出現了獨立的學習個體、學習小組等新的角色,如圖2所示。所以數字媒體技術支撐下的課堂,在教學的活動中,更能體現教學的互動。而且可以運用到人與人的互動,人與機器的互動。這種互動不再是單一的口頭問答式的,是一種多通道的、多流向的信息傳輸方式。

  數字媒體技術支撐下的教學互動性,借助其多樣化,突破了傳統單純的、師生口頭式的互動形式,也因為其較好的互動性使信息化教學離最終目的又近了一步。

  一、數字媒體與課堂互動的概述

  數字媒體是以二進制數的形式記錄、處理、傳播、獲取過程的信息載體,這些信息載體中包括數字化的文字、圖形、圖像、聲音、視頻影像以及動畫等感知媒體。數字媒體的應用場合不單單是互聯網和IT產業,它將成為全產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驅動力,教育產業也不例外。

  課堂的互動性是指師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討、互相促進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1],同時產生有利于知識傳播的效果。麥克盧漢曾說過,媒體技術的進步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數字媒體的發展將從傳播者為中心轉向受眾為中心。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學模式多數是單向的,即教師講學生記,是一種灌輸性的教學方式,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所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教師對知識的傳播均不理想。在課堂中采用數字媒體為教學輔助的手段,將從以傳播者為中心轉向以受眾為中心,即從以教師為中心的課程教學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在此課堂模式中,師生之間極易形成課堂的互動性,其形成的緣由是數字媒體本身的傳播多樣化、傳播內容海量化、傳播渠道的交互化、傳播效果的智能化。比如,廣告專業教師使用數字媒體技術將他們的觀念融入到動畫創意中,工業設計專業教師將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到3D動畫、產品建模等,形成以虛擬模擬現實的場景,以達到較好的互動效果。

  20世紀90年代,美國、英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早已經將數字媒體如何支撐起課堂,以達到較好課堂的互動效果做了相關的研究和實踐。例如,20世紀90年代,日本在課程與教學改革中,強調在各個學段、學科中積極利用計算機等數字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的做法,突出數字媒體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思想。1999年,英國頒布的教科書《美術與設計》中要求,發展和記錄思維,運用網絡調查藝術家,利用E-MAIL發送作品,在網頁上發展課程畫廊。[2]其實是在強調通過數字媒體達到學習的多樣性,實現多種方式互動課堂的效果。從另一方面來說,數字媒體技術也具有激活課堂互動性的內在特征。

  二、課堂教學的互動現狀

  一堂課知識傳授效果的好與差,更多地體現在教師的引導和學生對知識的反饋,而不再是教師的講和學生的記。在我們現在傳授基礎知識的理論性課堂上,采用的教學輔助工具主要有黑板、實物投影儀、電腦和投影儀等。這些常用的教輔工具中,有些很難展示出知識的生動性,例如黑板;有些則具備了生動展示的條件,但是教師在使用時,成了黑板的替代品,例如電腦和投影儀。總結起來現階段課程教學師生互動的局限性大致有如下幾點:

  (一)直接問答式互動

  直接問答式互動又可分為師個互動、師班互動和師組互動。師個互動,即教師的行為指向學生個體的一種互動方式。在這種互動中,教師具有明確的對象——學生,直接表現為教師對所傳授的知識點進行提問,很少借助于一定的教輔工具生動地展示知識點來幫助學生理解。第二種是師班互動,即教師的行為指向全班學生的一種互動方式。這種互動中一般多采用回憶法來復習以往的知識點,為新的知識點講解做好鋪墊作用。筆者曾對廣西省三所高校的28名老、中、青教師進行調研發現,在這種互動方式中,教師的行為表現在點撥,學生則依靠回憶來回答教師的問題,教師很少使用多媒體等教學輔助工具幫助學生回憶知識點,其互動方式單一。第三種是師組互動,即教師的行為指向學生小組的一種互動方式,這種互動多用于實踐課堂;拥男问揭仓饕w現在師生的口頭問答方式上。這些類型的互動方式,都相對枯燥乏味,學生對教師回答的問題也相對難于理解,課堂效果欠佳。

  (二)現階段數字媒體技術下課堂的局限性

  使用數字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學的目的是給學生提供多重的刺激,讓學生可以通過眼、耳、手等器官有效地把課堂知識傳達到大腦。因為數字媒體技術支撐下的課堂教學具有圖文并茂、動畫仿真、形象生動、動靜結合等特點,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接受刺激,可以大大促進和改善學生的理解力和記憶力,并以便在較短時間內達到較好教學效果的目的。但是,現階段數字媒體技術下的課程教學卻跟上述目標存在著很大差距。

  (三)教學軟件欠缺合理的互動設計

  由于合理的、針對性強的課件在制作時需要大量的時間,或者教師本身對數字軟件熟悉程度的欠缺,導致課件的互動性較差,很多多媒體課件無非就是黑板板書的電子化、屏幕化,沒有真正達到多媒體課件所具備的效果。例如,PowerPoint、Author ware這兩款在互動、交互方面較強的教學軟件,在現階段的很多課堂上純粹就是將課本內容搬上計算機,進行幻燈片的展示。其展示的內容平鋪直敘、反饋簡單,沒有給學生留出更多思考的空間,也沒有對學生的思維加以生動的引導,缺乏交互性。

  (四)技術和課程不能有機結合

  技術和課程的有機結合,就是要把各種數字技術手段完美、恰當地融合到課程中。[3]這要求教師不僅要熟練地掌握技術手段,也要深刻了解教育教學的本質。了解教學中的重難點,結合數字技術手段所提供的功能,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近年來,筆者對廣西省三所高校的教師使用數字媒體技術手段輔助教學的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即使教師對數字媒體技術的軟件很熟悉,也并不一定將之很好地應用于教學。如何提煉重難點,并對之進行生動展示,達到較好的師生互動效果,將成為教師們研究和待解決的一個熱點問題。

  三、數字媒體技術下的課堂互動性思考

  數字媒體技術下的課堂是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科學技術與教育教學理念的雙重發展、相互呼應所形成的教學新環境。[4]在這種新環境下的課堂,為凸顯課堂的互動性,應該在數字媒體技術(設備)的支持下,從內容的互動形式、課堂的互動形式來設計教學的過程,如圖1所示。

  (一)內容上的互動形式

  從視覺傳達的角度上來講,文不如字,字不如表,表不如圖。在數字媒體技術手段的支撐下,可以利用多種軟件將我們所傳授的內容轉換為圖形或動畫,比如Flash、Photoshop、CorelDraw等軟件。圖形或動畫有助于學生對信息的注意,十幾歲至二十歲左右的孩子,普遍具有偏好圖形或動畫的心理,當課程內容以這種類型的信息展示時,對學生的吸引力遠遠大于純文字。在學習認識的心理上,他們會從被動灌輸轉向主動認知和識別的過程,是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的一種途徑。因為圖形或動畫信息可以很直觀地展示抽象、復雜的課程內容,使學生一目了然。從圖形或動畫的元素上來看,用它們來說明某個原理、概念,比文字等更容易理解,傳達信息也更為直觀。從圖形或動畫的結構上來看,不同的圖形或動畫本身所包含的時間順序、空間順序或組織關系,經由教師提煉、梳理后的信息脈絡,通過信息結構的布局清晰地傳達出來。學生可以以輕松的方式感受和習得信息的關系。[5]當然圖形或動畫應該使用簡單的、具象性的,便于學生對信息的習得。抽象性的圖形或動畫應用于輔助教學時,會增加學生的認知負擔,從而轉移學生對信息的習得。

  (二)課堂的互動形式

  在數字媒體技術的支撐下,師生的互動方式不再是單一的直接口頭問答方式,借助數字媒體技術的多樣性,我們可以把師生的互動演繹得具有更為生動效果。John Brown認為,知識、認識的發展與活動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在我們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認知機能的發展、知識的構建、技能的習得、情感態度等的變化,都可以歸功于教學活動中活動的結果。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