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2-05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完善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改善教師的地位和待遇是促進基礎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任何時候人力資源都是最寶貴的,它是決定一所學校、一個地區教育水平質量的核心因素。 關鍵詞: 基礎教育 ,農村教育,義務教育 提高農村教師的經濟地位和待遇,避免
摘要:完善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改善教師的地位和待遇是促進基礎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任何時候人力資源都是最寶貴的,它是決定一所學校、一個地區教育水平質量的核心因素。
關鍵詞:基礎教育,農村教育,義務教育
提高農村教師的經濟地位和待遇,避免農村老師往鄉鎮跑,鄉鎮老師往縣城跑,縣城老師往城市跑,人人都想往外跑的局面,讓農村老師能安心教書,安心工作。
全面推行農村教師聘任制,提高中小學教師質量,積極引導和鼓勵教師及其他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員到鄉村中小學任教。同時,促進教師合理流動,對在艱苦、貧困地區鄉村長期任教并表現突出的教師給予獎勵,建立縣鎮中小學教師到鄉村任教服務期制度。
大力開展繼續教育,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素質。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知識、新觀念也不斷涌現。作為教師,自身知識的積累、更新是十分必要的,而對于處在信息相對滯后的農村,知識的更新更加緩慢。因此,對在職教師進行再教育,十分重要。
農村基礎教育步履艱難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何應對現實挑戰,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的順利發展,是擺在各級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農村校長及教師面前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只有深刻認識到農村基礎教育的艱巨性和復雜性,針對現實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找出產生問題的深層原因,才能尋求相應的對策,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的健康發展。
農村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初中教育,由于多種因素所致普及初中階段義務教育的“普九”工作困難重重,面臨著較為嚴峻的形勢,。這突出地表現為初中入學率、鞏固率低。城鎮家長都會想方設法讓子女繼續接受教育,而在農村卻是個不常見的現象。其原因主要是接受教育的積極性不足,“讀書無用論”重新泛起。其實農民認為讀書無用,更多時候,并不是認為讀書后的“期望收益較小”,而是現在讀書付出的“代價”太大。大家都認為連大學生都難以找到工作,還不如早點出去打工。
長期以來,由于城鄉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各地在基礎教育階段出現了一大批薄弱學校,這些學校的特征主要表現為“三差”“兩低”。所謂“三差”是指:校舍、設備比較差;師資隊伍的素質和水平比較差;學校的生源和社會聲譽比較差。“兩低”是指:教育、教學質量比較低;學校的整體管理水平比較低。
從軟件上看,生源不足。隨著我國計生政策的深入貫徹,入學人口高峰期已過。從師資力量來說:①教師分布不合理。村小學條件差的學校教師緊缺,在職教師千方百計要求調出;城鎮、鄉鎮政府所在地中小學又人滿為患。②教師素質偏低,F在農村小學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是民辦轉公辦或村聘教師,他們當中只有極少數受過專業教育,大部分憑借自己日積月累的教學經驗開展工作,相當一部分教師教法陳舊、觀念落后。③教師隊伍青黃不接。農村小學教師工作生活的環境相對于城市小學來說非常差,老教師陸續退休,新教師又不愿意到條件艱苦的農村小學任教,造成農村小學教師緊缺。④教師專業不對口現象普遍。一個教師教兩個不相關學科的現象在一些學校十分普遍。特別是農村小學中有些學校,課程是按上級規定開設了,但師資力量不能保證,一個教師既是語文老師,又是數學老師,同時還兼職社會科學、體育、音樂等課程。
明確我國農村基礎教育投入主體,構建以政府投入為主體的經費保障機制,增加投入量。像抓“義務教育達標”一樣,抓好薄弱中小學校的改造、提高工作。我們應當根據基礎教育的實際情況,迅速調整工作重點,制訂改造、提高薄弱中小學的規劃,并且積極付諸實踐。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