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2-03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所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尤為重要。 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必須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接受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特點,以便取長補短,并根據這些心理特點予以啟發、化解或引導訓練,這樣才能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
摘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所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尤為重要。 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必須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接受教育過程中的心理特點,以便取長補短,并根據這些心理特點予以啟發、化解或引導訓練,這樣才能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學校教育,教師教育,教學工作
個別心理輔導主要是對少數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以幫助他們解除心理問題、克服心理障礙,使心理朝健康的方向發展。學生心理輔導的內容包括人格輔導、學習輔導和生存輔導三個方面。
除了學校教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還受到其它社會因素的制約。其中,家長作為學生成長與發展中的重要引路人,家長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和觀念將直接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因此,我們提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注重與家長達成共識,通過各種活動與宣傳,打破家長那種認為只要學習好就是發展得好的舊觀念、舊框框,幫助家長建立現代的、科學的人才觀。要鼓勵家長參與,創設出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與氛圍,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
小學階段是人生成長發育初期,這一時期生理發育很快,而心理則幾乎從零開始。盡管孩子入學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響,但是這與學校教育階段相比,則顯得微乎其微。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將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礎,一個人的性格、情緒、意志品質、人格、興趣愛好及各種技能等都將在這一階段初步形成,人的潛能也將初步得到開發。我們只有從小抓起,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為孩子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父母沒有盡到監護人的職責。從一些問題學生的家庭背景來看,父母的失職是造成孩子發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許多家長忙于生計,或雙雙外出而未能盡到管理教育孩子之職責,或雖在家但疏于管理教育孩子,使他們養成了自由散漫、任性等壞習慣。
家長的素質水平不足以指導、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有的父母對自己的言行不檢點,造成負面影響,帶壞了孩子。不少家庭不懂得小學生心理發育、發展的基本規律,不能用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幫助、關心、教育孩子。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孩子沒有耐心;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或者見識面狹窄,教育方法難于奏效,致使學校教育的成果付之東流。
對于小學生來說,來自學習方面的壓力太大。有的學校“應試教育”主宰、統攬一切,高強度的學習任務,滿負荷的課余安排,頻繁的考核、競賽,以及同學間的“不健康競爭”等,勢必對小學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網”。
教師教育方式不當。有的教師一味抓所謂“教育質量”,忽視了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學生的個性不能張揚,能力、特長無“用武之地”,產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緒。少數教師歧視、羞辱差生,對待有缺點錯誤的學生工作方法簡單、粗暴,常常為學生一個小小的失誤而大動肝火,甚至去體罰和變相體罰,使學生神情恍惚、精神緊張,給學生心靈造成了嚴重傷害,久而久之就產生了膽小、恐懼等心理障礙。
主要是不良社會風氣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 現在的社會風氣不盡人意,歪風邪氣尚有一定市場。影視、網絡的普及,給部分兒童虛擬情感走向極端創造了可能。文藝出版界魚龍混雜,相當一部分內容是“拳頭+枕頭”,學生接觸多了會起到負面作用,玷污孩子純潔的心靈。另一方面,不良的社會環境,如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庸俗的思想,貪污腐敗、不公平競爭等丑惡現象,直接影響到學生人生觀的正確形成和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