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1-04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在通過近代史的學習之后,學生可能就會發現,資本主義國家開辟通商口岸時,有這樣的特點:首先從上海、寧波、福建、廈門、廣州的東南沿海到整個沿海地區,再從沿海逐步到長江中下游,最后擴大直至西南內地。這是為什么呢?此時應引導學生結合《鴉片戰爭
摘要:在通過近代史的學習之后,學生可能就會發現,資本主義國家開辟通商口岸時,有這樣的特點:首先從上海、寧波、福建、廈門、廣州的東南沿海到整個沿海地區,再從沿海逐步到長江中下游,最后擴大直至西南內地。這是為什么呢?此時應引導學生結合《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帝國主義國家在華劃分勢力范圍示意圖》就可以看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辟通商口岸的特點。把以上信息放到當時中國的大背景下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資本主義國家用槍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大量的商品輸入一方面造成白銀外流,給中國帶來災難;另一方面,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
關鍵詞:歷史教學,教學改革,教學管理
如果教師在運用歷史地圖上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來學習歷史地圖,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的。在歷史課中有一些內容比較簡單的地圖,不一定需要關于地貌、氣候等自然地理的基礎知識,但有一些內容比較復雜的“圖”,如《張騫出使西域》圖,則需具備一定的自然地理基礎知識,才有可能再造兩千多年前的“西域”這個地理概念。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同學科的知識綜合運用,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因為當學生將地理知識用于理解歷史課的問題上,這種運用已經不再是重復過去所學的機械記憶,而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同時開始學習不同學科的綜合運用,以擴大或加深對事物的記憶和理解。這種做法,對學生綜合運用其他學科知識解決歷史學科問題,發展智能,培養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肯定是有幫助的。
地圖能較全面地反映歷史事件的形勢,能給學生宏觀、整體的認識。課本在敘述歷史事件時,往往高度概括,不能較全面、細致地平鋪直敘,而這些不足,完全可以通過地圖較為全面地、系統地反映出整個歷史事件的全貌,也補充了課文文字表達的缺憾,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對此鄭樵在《通志•圖譜略》中這樣說“即圖而求易,即書而求難。”在課本中凡涉及古代農民起義或戰爭時,為配合文字,必附戰爭形勢圖,用以簡化文字帶來的繁瑣,直觀全面地反映歷史事件。
歷史地圖能較好地反映歷史、地理學科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學科間綜合能力和分析能力,也有助于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環境對地理的影響。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的進步和自然環境長期的變化,歷史上原先存在的事物、現象可能因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有的逐漸地消失了或正在消失,有的改變了原來的面貌或蹤跡。例如,在宋、元、明、清時期黃河流向了黃海,而不是注入渤海,學生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會不會是教科書搞錯了?還是黃海在入海時分成兩股注入不同的海洋?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出示黃河在不同時期入注大海的示意圖,根據地理知識講解因人為或自然條件的因素,黃河注入不同大海的原因。
在講授中國近代早期資本主義時,學生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都在沿海地區?這就需要教師在上課時引導學生結合地圖和地理知識分析,因為這些地區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入侵較早,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并摧毀了這些地區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就為官僚、地主、商人提供了一個有利可圖的機會和平臺,于是這些地區便產生了近代早期的資本主義。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