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8-20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地理空間思維首先展現出形象化思維的特征,它是基于形象思維的概念思維。地理科目的本質決定了其思維模式的空間特征,各類地理思維活動(記憶、想象、判定、概括、推理、解析)都是借由各類形式的空間進行,也常常是借由各類心理地圖來實現,學術界通常
摘要:地理空間思維首先展現出形象化思維的特征,它是基于形象思維的概念思維。地理科目的本質決定了其思維模式的空間特征,各類地理思維活動(記憶、想象、判定、概括、推理、解析)都是借由各類形式的空間進行,也常常是借由各類心理地圖來實現,學術界通常將這類借助圖形對地理難題進行各類空間思維的心理活動統稱為地理空間思維。
一、地圖的空間思維
空間思維的成型就是空間地圖的成型,而空間地圖的形成有著較為繁雜的過程,它不但包含語言概念的邏輯操縱,也包含大量的感知活動,沒有這類活動,以地理意象為“介質”的思維活動就不能順利開展。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意象地圖是思維活動的特殊表現方式,意象地圖來源于對課本上地圖的記憶、了解和應用。意象地圖的成型和應用,應與初中地理教學所涉及的讀圖活動有機結合。它要依靠中學生的重復讀圖和用圖,需要一定數量和高素質的地圖形象的感知。例如,在中學地理課中,以地圖為中心,模擬繪出地圖輪廓、對地圖進行填補、改畫或創建新的地圖、將自己的意象地圖和原圖進行細節上和特點上的比對等等,都可以提升中學生對空間環境的把握能力、提升空間認知技能。
空間地圖是留存于腦海中的空間形象,也是學生對環境認知的模型,是頭腦對實地環境或地圖進行選擇、概括的結果。每個學生的意象地圖在幾何上可能是不精確的,其面積、形態、距離都可能有所出入,而空間意象地圖能影響普通人的空間策略或途徑尋找。但是,普通人并非依賴精確的幾何關系來找尋便捷的途徑。中學生通過地理學習,形成了例如世界或地區的空間形象,并開始掌握地理元素在全世界的帶狀散布,如,氣候帶、自然帶、火山地震帶的分布等等,以及了解洋流分布、氣候環境散布、大氣環流規律等,這些都為中學生掌握地理環境提供了一個整體知識構架。該類空間意象的成型是發展創造性思維的基本條件。
二、對地理教學的啟發
空間思維的誕生促進了科學思維的誕生。在中學生地理教學中要重視意象的掌握,當大腦以科學思維運轉時,就要從現象中尋找到能代表它的準確意象。在該類狀況下,地理教學的作用就是去填充或彌補這種繁雜的初次印象,或者說彌補經驗想象同現實的“精確意象”間的差距,通過認識加工,以一類較為簡便的圖式將“終極意象”(或代表現象的精確意象)凸顯出來。當中學生不能從繁雜的現實形象中辨別出這一意象時,引導他們形成意象思維就顯得更為重要。
中學生的地理學習非常注重景觀解析與地圖的閱讀和描繪。顯而易見,這是一類與視覺思維相關的活動。地理知識的形象化特征是地理教育的基礎,空間思維是其關鍵環節。此外,想象、繪制和閱覽是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方法,假如將這類理論引申到地理教學中,既有助于理論知識的學習,更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空間意象常常會促使學生產生直覺思維,從而進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例如,利用中國地圖解析長江的水系水文特征,中學生結合長江流經區域的地形特征就能歸納出:在山區水流較洶涌、水力充裕,能夠發電;在平緩地區水流較平穩,可以航行、澆灌。得出這個結論的學生大多數使用的是空間形象思維,即憑著頭腦中的表面意象(水往低處流;平緩地區水流較慢)展開思維活動。而少部分學生會在腦海中進行邏輯推斷:山地地勢險峻——落差大——流動速度快——水力充裕。這類空間意象思維不僅能學到地理知識,并且不會受到已成型的地理定義和地理理論的限制,容易形成直覺——即沒有經過逐層解析,快速對問題的答案給出科學的猜想或頓悟的思維。很多實例證明,直覺在發明創造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科學創造的來源首先是直覺而不是邏輯思維。”中學地理教學就可以借鑒這種學習模式,使學生創造性地思考問題。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觀念,建構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的地理課堂環境,會使學生在地理知識的實踐中更加如魚得水,這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并形成良好的思維模式有著很大的幫助。而空間思維觀念的應用,也對老師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應對地理空間思維觀念進行深入研究,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通過地理空間思維觀念的培養,中學生會對地理課越來越感興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