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7-10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美學規律亦表明,審美客體要符合的審美主體的審美要求必須具備形象性和感染性。因此,以這個角度作為切入點,探索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美學滲透的有效途徑。 本文選自 《時代文學》 雜志社是由山東省作家協會主辦的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入選全國優秀雙效期
論文摘要:美學規律亦表明,審美客體要符合的審美主體的審美要求必須具備形象性和感染性。因此,以這個角度作為切入點,探索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美學滲透的有效途徑。
本文選自《時代文學》雜志社是由山東省作家協會主辦的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入選全國優秀雙效期刊,山東省優秀期刊。自1989年3月創刊以來,《時代文學》始終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發表了一大批優秀文藝及文藝理論作品。為進一步提升文藝理論在學術、教育、研究等方面的推廣,滿足廣大中文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一、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美學滲透的功用性和可行性
(一)從目的功用的角度看,探索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的美學滲透,有利于“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貫徹,促進高職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追根溯源,美學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是看好了美的這種動力性,即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動力”。[3]通過思想政治教學對美學的借鑒,把審美活動和審美教育的規律融入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當中,可以使學生在愉悅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的熏陶,開闊他們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這便更加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從受教育者的角度出發,更加人性化地關注到了學生的綜合素養,淡化了職業教育的功利色彩,促使高職學生除了在專業技能外,還能在心理美、思想美及人格美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二)從方法論的角度看,探索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美學滲透,有益于挖掘思想政治課本身蘊涵著的豐富的美學因素,開辟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的新視角
思想政治課程主要是以馬列主義思想為指導,闡述有關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最基本觀點,以及對當代青年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法制、人生修養等思想政治教育。從本質上說是德育,從學科知識上說是智育,但根據美學的基本原理,思想政治課的內容、目的、任務恰恰充分地體現美學中真、善、美的和諧統一。我們不難發現,思想政治課程本身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因素:如“祟高美”、“理想美”、“情操美”、“行為美”、“智慧美”等等。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亦屬于人類實踐活動的范疇,是一個教育人、塑造人的特殊過程,在這個特殊的實踐過程中,要用科學的方法作指導。而借鑒美學理論和美學規律的一些方式、方法和手段,探討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的授與受的規律,可以為我們的思想政治教學提供一些新的理念和途徑,也有益于挖掘思想政治課本身蘊涵著的豐富的美學因素。美學理論認為:審美活動主要通過可感的生動的具體形象訴諸受教育者的感官,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感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心靈的啟迪、精神的陶冶,從而提高其人生境界,最終達到思想教育的效果。高職思想政治教學要想達到教人求真向善的目的,可以嘗試將美融入其中,使我們的高職學生淡化“唯技能崇拜”的功利傾向,擺脫原有的對人文類課程忽視和抵觸的不良情緒,在“寓教于美”的思想政治課堂中樂學受教。當學生的審美理念、審美情趣與其世界觀和人生觀相契合并形成科學的理想信念時,審美情感也就自然地外化為一種行為動力,促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質并積極付諸于社會實踐。因此,“用美學思想的路徑價值和特色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美,進而塑造完美的人,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命題”,[3]也為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的改革開辟了新視角。
二、探索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美學滲透的有效途徑,提高教學實效性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課集真、善、美于一身,其真的內涵和善的因素,可以通過課堂教學的美來表達和體現。美學理論表明,實現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默契和諧是美的本質之所在。借鑒這樣的規律,將審美活動融入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的課堂,我們暫且把學生當成審美主體,那美的教學內容作為學生對象性活動的存在便成了該教學活動的第一層次審美客體;而美的教學形態和美的教學形式作為溝通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媒介和載體便成了第二層次的審美客體。美學規律亦表明,審美客體要符合的審美主體的審美要求必須具備形象性和感染性。因此,以這個角度作為切入點,探索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美學滲透的有效途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有益的思考和嘗試:
(一)悉心篩選美的教學材料,突出審美客體的形象性,實現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的內容美
美的教學內容作為教學活動的第一層次審美客體,不僅要給學生以正確的審美導向,而且應能直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因此,在高職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挖掘和利用美的教學材料,突出其形象性,引導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積極健康的思想情操的熏陶。在現實世界中,“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舉不勝舉,俯拾皆是,其中包含有豐富的德育內容,都可以成為思想政治教學的良好素材”。[4]但德育素材的選擇還應符合作為審美主體的高職生的特點,當前高職生在文化修養、精神境界、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素質都有待提高,因而,在選擇教學材料時,必須注重其形象性和實踐性,既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又要有意識地滲透自然科學和其他人文科學的教育內容,既要注重典型案例的介紹又要關注學生的身邊實際,把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素質提高辨證統一起來,讓學生感到可聽、可信、可用;同時,要充分借助大眾喜聞樂見的故事、詩歌、影視、繪畫、音樂、小品、廣告等藝術形式,拓寬思想政治教學的材料來源,為學生營造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的學習情境,使嚴謹的教材通俗化、枯燥的知識鮮活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給人以智慧和美的享受。
(二)注重教育者的形、音、情等美學特征,展現審美客體的感染性,實現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的形態美
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形態是溝通審美主體(學生)和審美客體(教學內容)的重要媒介,表現著教育者的心態、氣質和修養,對激發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和情感有著重要作用。其中包括物態審美客體的儀表教態、語音語言以及物態化審美客體的精神情感等影響教學效果的直觀因素。因此,注重教育者的形、音、情等美學特征,展現審美客體的感染性,顯得尤為重要。[5]1.形美以感目形美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外在儀表的靜態感和面部表情、行為舉止等教態的動態美。首先,高職思想政治教師在課堂上的衣著打扮要體現自己的職業特點并展示自己的性格氣質,除了基本的整潔大方之外最好還能體現時代感,做到既莊重大方又時尚朝氣;其次,教師在課堂上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也是教師傳遞信息最常用的教學藝術,高職思想政治教師要善于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利用教學過程中的一笑一顰、一舉一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擺脫思想政治教師固有的死板嚴肅的形象,在學生面前建立良好的形象感,讓學生有親近感,從而“親其師,信其道”。2.音美以感耳音美指美的教學語言。當前,思想政治教學所使用的語言往往流于形式化過于嚴謹,給人以單調乏味的感覺,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更談不上內化了。因此,美的教學語言首先應體現思想政治課程的科學性、邏輯性和規范性,讓學生聽之有理;其次,教學語言的激情美、韻味美、情趣美也很重要,教師在教學時語調抑揚頓挫悅耳動人、語速輕重緩急恰如其分,更或是時而風趣幽默、時而含蓄溫情,再加上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這些都能營造出一個生動形象、情趣盎然的語言環境,令學生心曠神怡,樂聽樂學。3.情美以感心情美指注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情緒和情感的傳遞,做到以情動人。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要讓原本文化素養不高的高職生理解、消化并接受這些“理”,必須先以情為導,融洽師生關系。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所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高職思想政治教師首先應用自己熱情飽滿、樂觀向上的情緒感染學生,營造美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形成積極良好的精神狀態;而且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做到寓理于情,以情顯理,動之以情,然后及理,激起學生追求真理的渴望,激起他們向善、向上的共鳴。在這種情理交融的過程中,思想政治課便不再枯燥無味,教師的人格魅力也將得到應有的彰顯,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增強教育效果。
(三)創新教學方式方法與手段,加強審美客體的感染性,實現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的形式美
美的教學形式是溝通審美主體(學生)和審美客體(教學內容)不可或缺的載體。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內容、原則都體現在一定的教學形式中,實現美的教學形式就要改變高校傳統的授課模式,加強審美客體的感染性,克服高職生學習動力不足、“重實踐輕理論”的通病,使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學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美的教學形式應該由以下幾個要素構成:1、美的教學方式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高職思想政治教師要把支配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轉變思想政治課程刻板的高高在上的教學姿態,體現民主氛圍,變“注入式”為“啟發式”、變說教式為情感式、變單向式為多向式、變封閉式為開放式,讓學生獲得自由思考的空間與能力,使學生和教師之間形成美好和諧的受與授的關系。2、美的教學方法高職思想政治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如案例教學法、對話教學法、專題教學法、討論教學法等,并在此基礎上嘗試情境教學法的有機結合、探索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合理介入,適時適度地把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如演講、辯論、小品、知識競賽、游戲等),穿插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充分發揮創造力和積極性,讓學生在美的體驗和參與中實現政治理論的學習和思想境界的提升。3、美的教學手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職思想政治教師要高品質地完成教學任務,還要科學有效地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手段。思想政治教學中需例舉到生活中、社會中各種的實例和情境,多媒體圖文并茂、音像兼備、動靜相輔,可模擬再現出現實社會中各種真實的事例,創設出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把書本嚴謹的知識化為血肉豐滿、生動活潑的直觀形象。在這種感性美和動態美交互的學習環境中,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激活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使師生在美好的視覺聽覺互動中進行思想交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高職思想政治教師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尊重高職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通過不斷地實踐,創造性地挖掘思想政治課蘊涵的美學因素,探索高職思想政治教學的美學滲透,寓教于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