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7-02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通過一系列的環境保護課外活動,讓學生親身了解環境破壞的危害性,并通過參與活動,讓學生提出一些可行的保護環境的建議或者意見。在學校內,召開關于環境保護的主題班會,對實踐活動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并根據學生們的建議采取相關力所能及的措
論文摘要:通過一系列的環境保護課外活動,讓學生親身了解環境破壞的危害性,并通過參與活動,讓學生提出一些可行的保護環境的建議或者意見。在學校內,召開關于環境保護的主題班會,對實踐活動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并根據學生們的建議采取相關力所能及的措施。
關鍵詞:環境保護,中職化學,案例分析,研究學習,化學教育雜志
本文選自《化學教育雜志》創刊于1980年,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化學會主辦的國家級化學教育類學術月刊。本刊為月刊,主編:朱文祥。國內統一刊號:CN11-1923/O6,國際刊號:ISSN1003-3807!痘瘜W教育雜志》化學教學刊物。主要圍繞化學基礎學科,交流教育、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開展關于課程、教材教法、實驗技術的討論,介紹化學和化學教學理論的新成就,報道國內外化學教育改革的進展和動向。
引言
環境保護教育不僅僅是針對某個層面人群的教育,它應該是針對全體社會人群的教育,在經濟全球化的同時,環境保護問題也成為全球化的問題,我們應提升每個群體人員的環保素質,為環境保護做貢獻。中職教育是現階段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為社會輸送基礎工作人才的關鍵部分。中職學生大多會成為一線的生產者、經營者、技術工人,結合現階段的工業化、現代化的社會生產現狀,提升中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是合理控制和改善環境破壞現狀的關鍵措施,對于全社會的環境保護工作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一、結合教材研究性學習
影響環境問題的因素有很多,我們能直接感受到環境破壞的影響,如全球變暖、土地沙漠化、氣候惡劣、淡水資源減少等。中職學生要想了解化學對環境的作用,首先肯定是通過教材知識了解相關化學與環保的內容。但是書本知識又未免具有局限性,這就需要化學教師在提升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過程中,將教材中的化學知識進行擴展和延伸,注入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進行講解和分析。比如,在學習酸雨的危害時,舉出實際生活中取消燃煤鍋爐的例子;在學習氮磷化合物時,舉出現實生活中提倡無磷洗衣粉的例子;在學習金屬鉛的相關知識時,舉出國家提倡使用無鉛汽油的例子等。這些都是對環境進行保護的生活實例,將生活中的實際舉措與教材知識相關聯,可以更好地促使學生了解生活、了解化學、了解環境保護。
在中職化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化學實驗向學生講解化學試劑用量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比如,在檢驗硫酸根離子存在的實驗中,加入BaCl2的量不是越多越好,易溶于水的BaCl2是鋇化合物中毒性最大的物質,過量的BaCl2排入到水體系統中會產生土壤或者水質污染,水體中含鋇最高允許濃度不超過1.0 mg/l。在制取氯氣的實驗過程中,也應該控制各物質的用量。對化學儀器的清洗以及回收也應該特別注意。所以,在化學教學和實驗過程中,對環境保護知識的研究性學習應該特別關注其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讓每個人都能為環保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專題講座研究性學習
化學是影響環境的主要參與者,在中職化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環境保護專題講座,讓學生對化學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產生足夠的重視。專題講座的內容可以是收集環境破壞的現狀及其危害性。比如,當前世界上正在生產和使用的化學藥品有十萬多種,僅僅美國一個國家的工業生產一年就能排放近30億噸的化學廢棄物。這些廢棄物有60%進入了大氣,有10%進入了表面水系,剩下的30%進入了土壤。環境是全球化的循環體系,不管化學是對哪個生態系統進行了破壞,最后都會歸結到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中去,這就是化學對生態系統和環境的影響。有針對性地舉行專題講座可以舉出一些實際危害很大的例子。比如,著名的“洛杉磯煙霧”事件,1952年的倫敦煙霧事件,還有我國20年代初的化學藥品泄露,2000年后的沱江被污染、松花江大面積污染以及太湖大面積出現藍藻等,這些都是化學污染和環境破壞的實例。這些實例讓學生們認識到化學和科學研究進步的同時,對環境破壞的防治也是迫在眉睫的。
在專題講座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講解化學污染的危險性,同時也應該讓學生了解到化學研究可以轉向保護環境的一面。比如,“無氟空調”就是可以減小對臭氧層的破壞的產品。同時,可以研制或使用一系列的環境友好型物品,最大限度地利用無毒害的原材料,節約化學能源,開發新型無公害能源,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能保護環境。對中職學生進行化學環境保護專題研究性講座,可以促使學生更多地認識到化學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提升學生的素質,起到“從我做起,廣泛宣傳”的作用。
三、課外活動研究性學習
通過社會實踐等課外活動,加深對環境保護的研究和理解。社會是研究環境影響的主場地,只有走出學校、走向社會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理論研究的真實性。課外研究活動是對課內化學知識以及課外講座的補充和實例證明。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當地主要環境污染進行研究,并讓學生們給出自己的解決意見,與當地環境保護部門的環境保護措施進行對比,并分析相互之間處理方法的不同之處,對不足之處加以點評。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空氣可見度、污染物濃度、汽車尾氣排放、當地水質、雨水酸堿度等的檢測,并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凈水實驗、廢棄物收集、廢舊電池收集等。通過一系列的環境保護課外活動,讓學生親身了解環境破壞的危害性,并通過參與活動,讓學生提出一些可行的保護環境的建議或者意見。在學校內,召開關于環境保護的主題班會,對實踐活動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并根據學生們的建議采取相關力所能及的措施。在學校內舉辦相關宣傳專欄以及環境保護展覽等,通過一系列的宣傳和展覽,讓學生都了解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總之,環境保護是每個人的責任。在中職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的引導,并促使學生從自身做起,關注環境保護,關注化學發展方向以及自身未來職業發展方向的環境保護問題,為環境保護貢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參考文獻
[1]諶巧閣.中職化學與環境教育[J].廣西輕工業,2011(9).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