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0-15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 從世界電影市場的競爭格局看,國產電影并不具備優勢,在競爭激烈的世界電影市場中,明星云集的香港電影、藝術氣息濃郁的歐洲電影、青春溫情的臺灣電影、情感細膩的日韓電影,尤其是強勁的好萊塢電影,都以各自成熟的營銷手段和推廣模式,強勢登陸中國電
論文摘要: 從世界電影市場的競爭格局看,國產電影并不具備優勢,在競爭激烈的世界電影市場中,明星云集的香港電影、藝術氣息濃郁的歐洲電影、青春溫情的臺灣電影、情感細膩的日韓電影,尤其是強勁的好萊塢電影,都以各自成熟的營銷手段和推廣模式,強勢登陸中國電影市場,給中國電影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引言
大學生電影消費市場低糜的原因筆者認為,中國國產電影逐漸失去大學生這個重大消費群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從產品本身來看,電影制作水平低下,無法調動大學生群體的觀影熱情,當前國產電影產品本身存在諸如敘事拖沓、矯揉造作、故事老套、敘事不清晰、形式大于內容、缺少人文精神、想象力貧乏、場景間的銜接缺乏邏輯性、連貫性不強等方面的問題,使得國產電影更像是電視劇。盡管部分影片選材和立意比較新穎,但整體節奏張弛無序,鏡頭語言平庸無奇。有些影片對人物的塑造缺乏歷史感和真實感,不能夠很好地串聯全片的主線,本應緊湊的敘事也因此變得零散而跳躍;有些影片雖然笑點不斷,但離影片應有的流暢感與歷史感差距很大;有些影片還依然犯有混亂無章和拼貼雜糅的毛病,片中拼貼雜糅的手法看似前衛荒誕,卻又恰恰失去了荒誕本身所孕育的批判精神和特立獨行的冷峻風格;有些影片沒有彰顯出作為電影應有的視聽效果和精巧的劇作結構;有些影片的賣座除了仰仗炒作和所謂的熱映之外,還有把大眾對深度意義的探尋平面化、零散化的現象;有的喜劇影片大量存在“拼貼”、“無厘頭”,甚至是“廉價”的無意義的表現,在“惡搞”所引發的爆笑之后,給觀眾留下的則是一片思想的雜蕪。從影片創新性和藝術性的角度看,對于近年的國產大片,盡管積極調整了創作思路和策略,以更加娛樂化、商業化的態度去盡量滿足或迎合觀眾,在爭取穩定票房和捍衛國內電影市場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客觀地講,這些大片更多的是制造視覺“奇觀”,雖然有時尚元素的加入,但程式化模式仍比較明顯,仍舊沿襲著舊有的故事講述傳統,未能在思想深度和藝術價值方面顯出質的突破。
從觀影渠道看,網絡觀影更適合大學生群體的消費需求,當前,隨著大眾傳媒的廣泛興起,使電影傳播途徑和手段日益多樣化。電視臺電影頻道的開設,使影片可以通過電視機播出。電影頻道播出的影片具有品種豐富、觀影便捷、收購新片迅速、收視免費等特點。這種“會使影視得以互動、提高電視收視率、擴大電視影響力”的極具潛力的傳播方式頗受部分大學生的青睞。電影影碟價格低廉、圖像清晰、易于珍藏、實惠方便,在當前電影市場票價有些虛高的形勢下,沒有穩定收入的大學生更愿意放棄去電影院觀影,而接受影碟觀影的方式。此外,網絡具有驚人的信息承載量和其他信息傳播手段望塵莫及的傳播速度,電影可以通過網絡更加輕松地完成傳播過程,且各種有悖于商業道德的網絡“槍版電影”,可以讓人們在電腦前坐等“新片上映”,再加上筆記本電腦、MP4、PSP等一些極受大學生愛戴的時尚便攜電子工具的出現,更加速了這一現象的“惡化”,成為影院收入與電影票房的頭號殺手。網絡電影資源的“免費共享”同影碟的“價格低廉”相比,更是每個人都難以抵擋的誘惑。所以對于大學生的其他電影傳播手段,去影院欣賞終以經濟劣勢敗給了發展迅猛的高科技,網絡觀影已成為大學生重要的觀影方式之一。
文學論文網推薦:《電影藝術》以其歷史的悠久、學術的嚴肅、理論的建樹、在國內外久享盛譽。《電影藝術》以研究中國電影為本,密切關注中國電影當下的發展動向,全面、專業地描述當代中國電影的創作及理論軌跡,并及時展現中國電影的最新成就及創作經驗,研究中國電影各個歷史階段的史料,深入挖掘世界電影背后的思想/文化。50多年來,《電影藝術》雜志始終走在中國電影藝術發展的最前沿,內容涉及影視編導、文學、攝影、美術、表演以及紀錄片、動畫片、國內外電影美學、文化研究等領域,是進入影視界必讀的專業雜志。
從世界電影市場的競爭格局看,國產電影并不具備優勢,在競爭激烈的世界電影市場中,明星云集的香港電影、藝術氣息濃郁的歐洲電影、青春溫情的臺灣電影、情感細膩的日韓電影,尤其是強勁的好萊塢電影,都以各自成熟的營銷手段和推廣模式,強勢登陸中國電影市場,給中國電影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相比之下,中國電影營運模式和推廣手段卻依然很不成熟。前期宣傳時大多很深入人心,后期漸漸被一些盜版影碟所替代。此外,國產電影的綜合制作水平較低,難以產生電影的相關副產品,不能充分利用電影的商業價值,在與其他地區電影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傊,面對大學生電影欣賞水平和要求的不斷提高,中國電影的確還存諸多的問題。為吸引大學生群體走進影院觀影,必須客觀分析并準確定位中國電影的發展模式和方向[2],并在此基礎上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
國產電影吸引大學生群體觀影的策略
走出唯票房論和電影文化“貧血”的低谷在全球化時代,通過電影表現本國民族精神與文化價值觀,是體現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但是反觀中國當代電影,缺少思考和文化“貧血”正是國產電影的一大通病。如何通過電影表達民族文化內涵,抓住觀眾的眼球,已成為中國電影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筆者認為,除主旋律影片當然要承載和傳播歷史理性和人文精神外,商業大片也應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歷史認同與文化歸屬。中國影片在立意上要深遠和發人深省,克服劇情蒼白、情節爛俗,直接將幼稚、惡俗情節袒露于大眾審視之下的“沒文化”之短腿,摒棄“娛樂至上”和“唯票房論”,解決好文化內涵和票房之間的斷裂問題,把文化價值與市場價值統一起來,在文化上正確引導而非迎合社會轉型期觀影人的浮躁心態,改變過多低俗甚至降低電影行業在整個社會的地位的做法,真正恢復電影的文化生態和功能。同時,國產電影更要拼票房,拼品質,尊重觀眾對中國電影的感情,傳承與生俱來的文化淵源,要有文化責任感、文化自省力和文化自覺感,客觀看待電影商業化,走藝術與商業并重、商業化和大眾化并進的路線。在“爛片無下限”的今天,國產電影要不甘沉淪,用心拍出商業性與藝術性俱佳、市場與口碑俱佳的優秀影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電影業從誕生之初,就是一門引人注目的生意,深受商業因素的制約。中國在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之時,國內電影企業要謹慎而理性地押注電影這個“輪盤賭”,改變目前電影市場由知名導演和知名演員壟斷的寡頭市場格局,遵循以投資、策劃、生產制作、發行營銷、院線放映、票房回收、后電影產品的開發和電影衍生產品開發為主線的電影產業鏈模式,采取強強聯合或以小博大等奇招,完成“平臺化轉型”,向“娛樂工廠”進化,探索出符合市場規律和中國社會轉型期特點的商業運作模式。同時,國內電影企業應樹立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理念,改變靠影院收回成本的現狀,以營銷大于影片的方式達到電影無需進入影院就可以收回成本的目的。
借鑒別國先進經驗,培育健全的電影生產和管理機制,中國電影工作者應當立足于本國實際情況,積極借鑒別國先進的生產和管理經驗,不斷提高本國電影的民族性內涵和國際化水平]。具體來說,國產電影要體現思想性、藝術性、商業性、可看性和真實性,傳達人世間的真善美和為了理想而奮斗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改變商業化過頭、娛樂化過激、一味向錢看的傾向,走出純粹為了獎項的誤區,處理好文藝片和高尚、商業電影和低俗、藝術電影和藝術的關系,解決好國際獲獎國內不上座的問題。此外,要進一步改革、完善和創新電影管理體制,規范放映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保證電影市場信息的全面、準確、公開、透明;加大執法力度,打擊和防控電影走私、盜版、貼片超時廣告等現象,保護電影作品的知識產權,還國產電影一個好的發展環境。綜上所述,中國電影正處在改革的關鍵時期,為了應對新的形勢,國產電影應該不斷改善自身的發展機制,呈現獨特的藝術風貌,尋求新的營銷道路,推動中國電影向好的方向發展,以吸引最廣泛也最具有消費潛力的大學生群體。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