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6-30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電影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繪畫、雕塑等門類藝術的元素,形成了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相融合的時空藝術的復合體,從而獲得了多種方式、多種手段的藝術表現力。欣賞電影不僅僅是看與聽,可以說是對這種綜合藝術的綜合欣賞。 引言 電影在觀眾眼前的是直
論文摘要:電影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繪畫、雕塑等門類藝術的元素,形成了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相融合的時空藝術的復合體,從而獲得了多種方式、多種手段的藝術表現力。欣賞電影不僅僅是“看”與“聽”,可以說是對這種綜合藝術的綜合欣賞。
引言
電影在觀眾眼前的是直接用眼睛看到的直覺形象,它是一種帶有“強制性”的影象藝術。電影是由直觀的形象,直接給觀眾演示生活中發生的一段故事,觀眾看電影的位置不變,但由于鏡頭的運動,使觀眾在視覺感受和心理感受上,也在不停地運動著,觀眾一旦進入劇情,便會自覺認同銀幕上敘述的一連串悲歡離合的故事,電影欣賞的藝術再創造觀眾的這種認同,對電影感性、直覺的領悟,不是通過邏輯推理而后把握的,幾乎是和電影的放映過程“同步”進行。觀眾從電影放映一開始,就會不自覺地使自己參與了,加入了,他會隨同人物命運的揭示而表現出百感交集的復雜的心理狀態。觀眾看電影,不是消極、被動、刻板地接受,而是積極、能動、富有創造性的心理活動過程。不僅經歷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升華過程,而且調動了感知、聯想、想象、通感、情感、思維等多層次的心理因素,因此,電影欣賞實質上是由酷似生活的直觀的銀幕形象,引發觀眾一系列復雜心理活動的藝術思維過程。在這個藝術思維過程中,觀眾的積極的藝術再創造能力,顯示出很重要的作用。
電影欣賞的藝術再創造
銀幕上出現哈姆雷特、祥林嫂、朱老忠,觀眾就會自覺認同。但觀眾的認同不等于消極接受,他要調動多層次心理因素共同活動,協同作用,才能完成積極的藝術再創造過程,才能真正進入電影。電影欣賞的再創造和電影藝術家創作過程的再創造不同,后者是要把自己的審美意識外化為特定物質材料的形象,前者是以客觀存在的銀幕形象為審美對象,在欣賞電影的過程中進行再創造,這既是電影觀眾在欣賞電影過程中創造能力極大的發揮,也經歷一次浸沉在“內心意象”之中的審美享受。電影欣賞的再創造的特點,由電影藝術的特質所規定:一方面,它是由藝術家創造的銀幕形象直接訴諸欣賞者的感官(主要是視、聽感官),形象是個別的、獨特的、活生生的;另一方面,電影拍攝運用的各種藝術手段,又為觀眾提供了畫面所框不住的想象的天地,觀眾可以進入意趣無窮的再創造天地,深入地感受畫面以外所蘊含的深廣的內容。從第一方面說,它是有限的、具體的;從第二方面說,它又是無限的、概括的。優秀的電影制作,總是具體與概括、有限與無限高度和諧的統一,所以它才能產生不衰竭的藝術魅力。觀眾接受、認可銀幕形象,要受影片本身的制約和限制,不可能脫離開影片,漫無邊際地去“再創造”。觀眾的感興緣發于銀幕形象,銀幕上是林黛玉、賈寶玉纏綿徘惻的愛情故事,觀眾不會和羅米歐與朱麗葉混淆不清。觀眾的情感思路,大體只能遵循原作的思路行進。想象的翅膀不能不受到藝術形象的羈絆,所以電影欣賞的再創造是一種“被動有限的創造”。即使觀眾們對同一部電影的內容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意見大相徑庭,他們也都是在承認原來形象的前提下,經過“再創造”后,對形象變異、扭曲、疊合而產生的歧義,不可能拋棄原來的形象,重新“再創造”一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新的形象體系。電影欣賞總要受觀眾個人思想水平、生活經驗、審美趣味、知識修養甚至彼時彼地心境、情緒等多方面條件的制約,再創造的思路不同,見仁見智的現象是非常正常的。這是就電影欣賞再創造有限的、具體的一面而言的,電影欣賞再創造還具有無限的、概括的一面。電影是視聽藝術,直接作用于觀眾的視聽感官,觀眾的視聽聯袂,極大地發揮了作為主體的審美潛能,他由感知形象始,引起一系列心理活動,觀眾自覺不自覺地會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銀幕形象體驗、補充、修正、加工,再造一個唯我獨有的內心意象,使影片的內涵或形象意義有了合情合理的多重解釋,有的理解甚至連創作者也始料不及。比如對影片《人生》中高加林和《高山下的花環》中靳開來,就發生了相去甚遠的評價。還有,優秀的電影創作藝術生命是長久的,不同時代的人們,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影片進行鑒賞和玩味,都可以發現自己所認識的美。這不僅是指電影“可見的思想”,觀眾能從故事情節、演員演技、導演構思、拍攝技術甚至音響、光影、節奏各個角度去欣賞,能從有限的鏡頭發掘無限的內容,“世世代代的人們正是以自己的方式去閱讀荷馬”(《赫爾岑文集》),真正優秀的電影是沒有國界的,甚至語言也不成其為障礙。電影史上的經典片正是可以這樣反復把玩的藝術精品,在這些藝術精品上最集中地表現了電影欣賞無限性和概括性的特點。電影欣賞再創造的這兩個特點是不可分割、互為補充的,它們都得依靠欣賞者發揮自身能動的創造性才能實現。
電影欣賞是一種綜合的美感活動
電影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繪畫、雕塑等門類藝術的元素,形成了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相融合的時空藝術的復合體,從而獲得了多種方式、多種手段的藝術表現力。欣賞電影不僅僅是“看”與“聽”,可以說是對這種綜合藝術的綜合欣賞。電影欣賞既是一種藝術的思維活動,它必須遵守一般的認識規律?措娪皟H僅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初級階段,不可能理解藝術形象的本質意義,沒有高級心理階段的理解、思維的參與,是不完全的欣賞。電影欣賞的過程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感知到理解、由直覺把握到理性的本質把握的過程,是由各種心理因素協同作用的“綜合”美感活動。電影是藝術,欣賞者不是從理性的概念入手,必定要拿出一個通過什么說明了什么的公式框子,而是面對形象,直覺把握。觀眾首先感知的是直覺到的形象,為由此而演化的一連串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征服,還暫時來不及領略除此以外編導苦心構思的“看得見的思想”。這是主體面對審美對象時最直接表現出來的心理活動形式。但欣賞活動不可能停留在最初的直覺領悟階段,繼直覺感知之后,一定會對對象開始選擇、集中,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生發想象、聯想,逐漸滲透情感。進入這個階段,觀眾就暫時地把自身的心理同功利的現實分割開了,忘記自己作為“旁觀”的欣賞者的存在,全神貫注地浸沉在影片敘述中,關心人物命運,同劇中人同歡共悲。觀眾的全部思想感情、全部的感覺能力和思維能力集中在審美對象上,這和一般進行科學研究的精神高度集中不一樣,這是一種“神與物游”的精神狀態,觀眾把自己的精神、情感、心靈都灌注在欣賞對象上,以至以假當真,物我兩忘了。臺灣片《媽媽,再愛我一次》從情節構思、表演、思想內容都不是無懈可擊的,但電影院中一片哭泣之聲,正說明主體的觀眾和客體的電影,融二為一了。觀眾欣賞任何一部電影,注意力都在形象,而不在概念,都不是明確的理性的求知識、受教育或提高覺悟,而是尋求審美的愉悅、情感的陶醉、心靈的希冀或心理上的滿足。在這愉悅、陶醉、希冀、滿足等種種心態表現形式的背后,漬化著極其復雜的心理因素。電影雖然融匯了眾多藝術門類的元素,但它是作為一個完全的整體出現的,觀眾在獲得“完形”的電影之后,在種種心態的把玩之中,編、導煞費苦心經營的“可見的思想”,潛移默化地轉變為觀眾的內心體驗,從而陶冶性情、升華人格。綜觀電影欣賞的全過程,我們可以知道,欣賞活動始于對電影的直覺的感知,經過選擇,注意集中于影片中具體、生動的形象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從而獲得審美的種種感受。在這個過程中,單靠低級的感知是不可能完成的。審美主體必須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發揮聯想、想象,運用通感能力,激發在情嫉上與影片的共鳴,而最高級的心理形式—思維,則如鹽溶水中,不著痕跡地規范著感知、想象、情感的趨勢,不僅使鄧眾達到對影片深刻、全面、本質的把握,還會獲得銀幕以外的對社會、人生和歷史的理解扒識,思維本是邏輯推理的終端,但在電影欣賞中,它蘊含在各個層次的心理活動中,投有盡堆奮與,至少無法理解電影的蒙太奇,因為蒙太奇鏡頭產生“一種從這個對列中作為新的質而產生出來的新的表象”(愛森斯坦《蒙太奇在1938》),這種l+l一3的新的質并不是用語言明白無誤地告訴觀眾的,而是表現在兩個組結鏡頭內部的邏輯關系上,思維正是幫助觀眾從對鏡頭的感知迅速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感受到更為廣闊的美的內容。
電影欣賞的一次性
電影欣賞和欣賞其它藝術很大的區別是它的欣賞過程的“一次性”。除了專門研究家外電影放映不能倒回、反復、延留。電影是以逼近真實的藝術形象“抓”住觀眾的,使觀眾在短短的一、兩個小時內,拋卻自身內外的一切,浸沉在意趣無限的特定情境之中。電影觀眾是整體的欣賞者,不可能因觀眾欣賞水平參差不齊,而進行重復或診釋,它只能是一演即過的一次性的。電影一次性的特點,要求電影制作本身遵循電影自身的藝術規律,如電影沖突的視覺形象;電影畫面時態的現時性,畫面構圖所表現的感情、氛圍和主題,使觀眾的心理活動和銀幕上畫面展開能夠同步,既能懂又能體味,經歷和體驗電影所展開的現實生活和心路歷程。
電影欣賞對象的豐富性
電影發展的速度,遠遠超過了任何藝術種類,異彩紛呈的社會生活內容,給電影藝術家提供了競相馳騁的廣闊天地。愛森斯坦認為電影是“充滿感情的敘述”。電影通過運動著的畫面敘述故事、塑造人物,它調動特有的技巧和表現手段,把人的情感、意緒乃至心靈最深處的潛意識活動,都以能“看見”的實在形式傳達出來,這便是電影和所有觀眾能夠實現情感交流的基礎。從影片放映開始,觀眾就進入了“領悟”,電影的效應是即時的,具有共時性的特點。由于電影的鏡頭是運動著的,無論坐在哪個位置的觀眾,映入眼中的都是銀幕的全景,都會獲得一樣的感受。那么一個放映場次的所有觀眾是一個“群體”,也無須交談,但他們同處一個特定“電影院氛圍”之中,從審美客體所獲得的審美感受是相近的,作出的情感反映也是大致相同的。觀眾的情感會不自覺地“傳染”,表現出趨同的特點,這樣的狀況我們時時會在影院中遇到。電影欣賞的群體性是電影欣賞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我們應該特別強調電影片的質量間題,電影既是一種藝術品,又是現代工業的產品,它具有商品性質,一部電影可以印制多部拷貝,一個拷貝可供放映多次,一場電影至少有幾百人同時觀看,電影還可以通過電視轉播。電影只有為最大多數的群眾歡迎,才能收回成本,才能盈利,進行再生產。電影工作者在制作電影的過程中,一定攀考慮群體性這個特點,適應群眾的欣賞水平,因為電影以“可見的思想”為扛桿,撬起的是巨大群體的共鳴。
電影欣賞的規律
在觀賞階段,由于電影運用現代化科學技術,把主觀與客觀、時間與空間、再現與表現、感情與認識、視覺與聽覺、物質現實與心理活動、視聽直感與時空自由轉化為一體,加之電影放映的特殊環境,饅規眾替時地忘卻自身存在和現實的功利,一侯進入劇情,便會以劇中人的心理、目光去體驗筆參甲所發生的一切,欣賞者和藝術品之間的距離暫時地消失了。觀眾努力感受,全身心投入蚤愛揮想象、聯想、情感、思維的能力,“入乎其內,披文入情”,運用自己的社會經驗,不斷對璐片加工、補充、糾正,依照自己的審美理想,再創造一個“內心意象”。觀眾文化水平、藝術素養的層次各個有別,加之電影“一次性”的特點,當電影結束時,有的人“看”即“了”,并不一定再去思考銀幕形象的深層內涵,還有一部分觀眾,就會出現第三個階段:延留階段。電影放映結束,對鏡頭的感知隨即消失,但表象還會長時間地延留在大腦皮層。表象具有深化、不穩定和變異的特點,因此觀眾在延留階段對電影的欣賞不同于影評家那樣進行全面評價,觀眾中的一部分,會通過整個畫面提供的故事,挖掘深藏的思想和意蘊,反復品評那繞梁三日的余味余韻。一部分觀眾,會對自己所感興趣的方面,如色調、音響、表演、鏡頭技巧等等探尋其“弦外之音”,如有人對《一個和八個》、《黃土地》的基本色調特別感興趣;而《芙蓉鎮》中李國香扮演者徐松子那不表演的表演贏得了專家的好評;《紅高粱》中那充滿鏡頭的紅高粱,雖然是空鏡頭,卻敘說了更為深廣的悲劇背景。這個“出乎其外,觀其曲直”的延留階段,會因影片本身的優劣而不同。有些電影上演便宣告了它的結束,有些電影,如電影史上的經典片或經典鏡頭,幾十年來一直使人們對它保持探究的濃厚興趣,也是電影攝制的學習樣板。真正的電影藝術精品,能經歷時代的考驗,而永葆其藝術鮮艷的色彩。電影欣賞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各個階段交互滲透,絕大部分觀眾都可能經歷這三個階段卻渾然不自覺。我們劃分欣賞階段,也只是為理論研究之方便,不能強求觀眾都理智地經歷這三個階段,那樣作違犯藝術欣賞的規律毒箕審美效果適得其反。
電影欣賞的差異性
人類的審美趣味呈現出極為夏雜的狀貌,作為審美主體的廣大觀眾,在電影欣賞中,其個性特點表現得更為明顯。我們首先從電影產生的本身分析;電影屬于藝術美,是第二性的,它的產生本身就滲透著藝術家們的主觀的審美理想。不同時代、階級、民族的政治、經濟環境和社會生活內容,又制約著藝術家的審美趣味、崇一尚、趨向,這才會在短短不到百年的電影史上,出現流派迭起、風格各異、片種紛呈的現象。電影是以多種本體元素來表達藝術家對具體事物的感受,它不是對生活本質的抽象概念式的把握,而是在本質把握基礎上的藝術的反映。藝術家們感受生活的豐富性、經驗性、獨特性甚或偶然性,都會極生動地體現在作為審美意識外化、對象化的電影中。藝術家在制作電影的過程中,力求表現出本質規律性的東西,但決不排斥個人感受的獨特性、個別性,正是通過這獨特的、個別的感受,來反映社會生活本質的具有共性、概括性的普遍意義。藝術家感受的獨特性非常重要,往往成為使他們作品打上自己的印記,顯示出“這一個”的標幟。老一代的導演白沉、成蔭、凌子風、謝鐵驪、謝晉各具風格,而年輕一代的田壯壯、吳子牛、滕文驥、張藝謀等更以迥然有異的藝術表現方式聞名于影壇。藝術家們都努力從題材、拍攝、導演思維等等方面,努力打破窠臼,超越前進,這才使電影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再從作為審美主休的觀眾分析,由于各個人的生活經驗、感受能力、文化藝術素養不同,體現出千差萬別的審美趣味,形成每個人獨特的審美個性,這既體現在對影片類型、片種、風格喜好的不同,也表現在諸多觀眾對同一部電影欣賞所得到的不同感受。在電影欣賞中造成差異性的原因,大致可分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主觀條件主要指主體與生俱來的先天條件和后天環境素質。巴甫洛夫依據對高級神經活動研究,以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相對占優勢的狀況把人分為藝術型、思維型與中間型三種,不同類型的人即會對審美對象本能地表現出差異很大的不同方向的選擇。與生俱來的天賦條件很重要,后天環境素質也規范著每個審美主體的審美趣味,諸如文化水平、藝術素養、生活經驗、思維能力等等不同,使主體對審美對象表現出在選擇、敏感、注意、記憶等方面的差異。電影是視聽藝術,后天環境對于視、聽感官審美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培養出能發現美的眼睛,會欣賞音樂的耳朵,才可能從電影眾多的本體元素中發現自己的美,表現出對電影內容和形式的感知、理解不同的個性差異。
電影欣賞具有差異性,這是客觀存在的。電影批評的任務不在于把差異性“一統”于一個口徑,而在于挖掘蘊含在影片之中為一般群眾不易覺察、不易理解的深刻意義,引導觀眾欣賞方向,使觀眾在欣賞中能品鑒入微,理悟藝術家們的匠心和創作甘餐,不斷提高自己的鑒別和觀賞能力,這樣才能使電影欣賞變成充分的審美享受的過程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