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6-25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學校文化是在學,F實基礎上繼承、總結、創新的學校精神與物質的集合體,是對學校成功發展經驗的總結與發揚,也是對學校失敗經驗的反思與改進。 一、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體 學校文化建設主體即為構建學校文化框架,豐富學校文化內涵,繼承與發揚學校文化
論文摘要:學校文化是在學,F實基礎上繼承、總結、創新的學校精神與物質的集合體,是對學校成功發展經驗的總結與發揚,也是對學校失敗經驗的反思與改進。
一、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體
學校文化建設主體即為構建學校文化框架,豐富學校文化內涵,繼承與發揚學校文化的群體。明確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體是誰以及劃定學校文化主體的標準是保持學校文化建設有效性的基礎條件。
1.學校文化建設主體觀的分歧
學校主體觀認為學校文化的建設需要學校校長、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李偉勝教授認為,學校教育的運作過程與企業經營的運作過程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在學校教育場景中,每一位成員都是教育的主體—— 每一位教師和學生都是自我發展的主體。俞國良認為,“青少年學生是學校文化的主要承受者和建設者,學校文化建設絕大部分要依靠他們的力量,學校的教職員工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主導作用,因此,他們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體”。[1] 而崔允■和周文葉認為,對歷史最權威的解讀者無疑是親歷和見證歷史的人,同樣對學校文化最有發言權的便是親歷、見證學校成長與發展的人們,即學校校長、教師和學生。[2]
泛化主體觀認為學校文化的建設主體除了校長、教師、學生之外還包括學校的其他工作人員。顧明遠認為,“學校文化是經過長期發展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全校師生(包括員工)的教育實踐活動方式及其創造的成果的總和”。[3] 趙中建提到,“我們應該著重分析校長、教師、學生、學校服務人員在學校文化建設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及其應該承擔的責任”。[4] 只是兩者的提法略有不同,其實顧明遠和趙中建都認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體分為四類:校長、教師、學生及學校的服務人員。
2.學校文化建設主體的特質及其范圍
目前對于學校文化主體是什么的研究還局限在校園范圍以內,多是針對校長、教師、學生和后勤管理人員的研究。之所以產生研究對象范圍之爭和研究范圍受限的狀況,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沒有明確地對學校文化主體應該具備的特質或者能力形成統一的認識。學校中的所有人員都可以稱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體,還是需要具備一定特質或能力的人員才能夠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體?答案很明確,要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體,必須具備一定的特質或者能力,而這種能力正是促進文化發展的關鍵因素——創新能力。學校文化主體必須具備為學校主動創生新文化的特質和能力,而不是任何學校成員都可以自然而然地稱為學校文化主體。研究學校文化主體是什么,首先要明確學校文化主體的特質或能力,依此突破校園的空間約束,擴大學校文化主體的研究視野。
校長、教師和學生是學校中的主要群體,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理所當然地承擔著主體性的任務,除此之外,我們還應當認識到在學校之外也存在著創生學校文化的力量——與學校開展合作的學校文化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雖然專家學者不能像校長、教師和學生一樣長久性地參與到學校文化建設當中,但是在其參與的過程中,對于學校文化建設的創生作用遠遠大于一般校長、教師和學生的貢獻。因此,我們不能將學校文化主體研究的視野局限在學校之內,應該在對學校文化主體特質和能力形成統一認識的基礎上,依此擴展研究視野。
二、學校文化建設的依據
學校文化是在學,F實基礎上繼承、總結、創新的學校精神與物質的集合體,是對學校成功發展經驗的總結與發揚,也是對學校失敗經驗的反思與改進。學校文化建設直接指向學校的可持續發展,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學校組織層面的“成事”、人員層面的“成人”和社會層面的“成效”三個指標。
1.“成事”:學校活動的開展
“成事”是指學校層面各種活動的順利開展,一方面是學校的常規、短期的活動,另一方面是學校長期的規劃與發展活動。學校的活動體系由一系列常規的、短期的活動和長期的規劃活動組成,兩個層面的活動相輔相成。學校文化建設抽離于學校的實踐活動,但并不是脫離學校的實踐活動。學校文化的建設應該注意與學校實踐活動相結合,從學校的實際活動中提煉學校文化,并且依據學校的實際發展需要構建學校文化,保障學校文化對學校發展推進作用的實現。因此,學校文化的建設也要注意在抽象層面與具體層面的開展,既注重學校精神、學校理念的提煉與創建,還要注意到學校具體制度和人文關懷的構建。“成事”既要求學校文化建設以促進學校活動的順利開展為目標,又要求學校文化建設以學;顒诱归_規律為依據。
2.“成人”:人員的文化滋養
“成人”是指學校文化對學校成員文化認同與文化內涵提升的推動。學校成員主要包括校長、教師與學生,這三個群體既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體,也是學校文化的直接受眾,因此,這三個群體的發展規律對構建學校文化的意義重大。校長作為學校的領導者,對學校文化建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學校本身文化積淀的理解和對學校文化發展方向的抉擇上。教師作為學校的主體成員既肩負著執行學校領導層面下達的文化建設任務,也肩負著創新文化的責任。學生雖然是學校最主要最核心的群體,但是在學校文化建設方面往往處于比較弱勢的地位,在文化建設方面具有較少的發言權,但是學生對待學校既定的學校文化建設方案的態度對該項學校文化建設方案是否能夠執行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學生的發展與期望對學校文化的發展意義重大。學校文化的最終成形是在三個群體的共同努力下實現的,由于學校文化出自這三個群體自發形成的相互妥協的認識,所以學校文化對于三個群體的影響非常直接而且有效。學校文化建設依賴于校長、教師與學生群體,同時也是直接指向促進校長、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的。學校文化建設應該依據學校內各群體的利益訴求,追求形成兼顧各方的文化發展體系,促進學校成員的整體進步與發展。
3.“成效”:與社會文化的接洽
學校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承認與支持,“成效”是指學校的發展能夠為社會帶來一定的效益,受到社會的承認,獲得社會的支持。落實到學校文化建設上,就意味著學校文化的建設要能夠促進學校的切實發展,提升學校的社會知名度與學校教學效果、效益的提升。這就要求學校的決策者轉變對學校文化的兩種消極的態度。其一,學校的決策者往往會消極地認為學校文化只是一種噱頭,并不能有效地實現學校的發展,之所以展開學校文化的建設也只是為了做給別人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學校的生存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在學校文化建設上投入的資源要能夠收獲相應的成效才能保持學校的活力,必須轉變對學校文化的這種消極的態度,才能使得學校文化建設具備基本的價值。其二,大多數學校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往往更加注重短期效益的實現,但是學校文化的價值和作用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建設和磨合才能顯現出其巨大的價值,這就要求學校的領導集團具備長遠的目光,為學校文化建設提供積極有力的支持。學校文化的建設集于內涵,但是也需要外在的表達。因此,學校文化建設應依據學校的“成效”目標進一步展開。
三、學校文化建設的原則
“成事”“成人”和“成效”三大依據為學校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和根據,但是學校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效的,甚至永久性的項目,其建設需要遵循一定的建設原則,以保證其具備旺盛的活力。
1.全局與重點并重
學校文化建設牽涉到學校物質層面、精神層面和制度層面的變革,其本質是通過學校各方面調整或革新來提煉、構建出為學校成員所一致接受和認同的價值觀、思想道德和行為準則等。同時,學校作為運行著的實體組織無時無刻不面臨著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學校文化建設牽涉范圍的廣泛性及學校內外部環境的復雜性要求學校文化建設主體將學校文化建設作為整體性工程來落實,著眼全局才能夠有效地協調內外部關系和合理分配資源。然而,對于發展中的學校來說,資源總是稀缺的,這就決定了學校不可能擁有充足的資源兼顧學校文化建設的每一個部分。立足全局,挖掘學校文化建設重點發展方向成為學校文化建設實踐者的現實選擇?v觀學校文化建設實踐,不難發現多數學校的文化建設都是圍繞學校自身特色和優勢展開的,例如上海市進才中學圍繞學校人際關系建設重點開創積極向上、力求完美的進才文化。[5] 學校文化建設是一項持久的和整體的工程,不僅需要立足全局,協調各方資源,還應重點實施,推進學校文化以點帶面的發展。
2.內生與借鑒結合
內生主要是指學校文化的產生與培養都基于學校自身特色而展開,參與學校文化建設的文化主體、文化作品和文化活動等主要集中于學校范圍內,即學校文化建設的著力點在于學校內部的生成。學校文化內生在目前學界屬于主流觀點,因為學校文化是一個學校獨特性的集中體現,學校的個性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很多學者都認同對學校特色“土生土長”的培養是構建適合本校并能有效促進學校發展的學校文化的重要手段。學校文化內生建設的觀點為眾多實踐者和學者所接受,但是反觀學校文化建設實踐,能夠將內生性觀點實踐的學校往往是功底深厚的老牌優勢學校,絕大部分學校的文化建設仍停留在“借鑒”優勢學校的階段。當然,這里的“借鑒”在很大程度上是薄弱學校對強勢學校的學校文化建設成功地照搬照抄,理想中的借鑒是指學校文化建設不局限于學校內部資源的開發、整合、利用,在保持學校原生特色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他校的成功經驗以及專業學者的意見。綜合分析,學校文化建設的內生性更多地體現在內容建設方面,而借鑒的適用性更多地體現在方法、策略層面;內生性保持了學校文化的本質性特色,借鑒則提高了學校文化建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內生性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長久動力之源,借鑒則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加速器。
3.內涵與符號同步
即使我們同意存在物質文化這樣一種文化形式,文化也是透過各種各樣的物質表現出來的。[6] 文化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文化的內涵往往以精神、思想、理念、價值觀、世界觀等抽象概念的形式存在。同樣地,學校文化是在學校發展中形成的為學校全體成員所共同接受的價值觀念、思想理念和行為方式等的集合。學校文化內涵的抽象性存在要求校園文化具備一系列文化內涵之外的表達形式,以便學校文化更好地在學校內外傳播和傳承。符號是人們共同約定的用來指稱一定對象的標志物,包括以任何形式通過感覺來顯示意義的全部現象。學校文化中的符號即用來表達或者傳遞學校文化內涵和意義的一切形式。學校文化建設中的內涵建設和符號建設是緊密聯系、兩者相輔相成的,同時兩者必須同步創新,偏廢其一則會形成不健康的校園文化發展狀態。過分注重抽象的學校文化內涵建設,往往脫離實際,其所謂的學校文化往往以單薄、單一的文本形式存在,不易被學校成員所接納,也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過分注重學校文化符號建設是學校文化實踐者易犯的錯誤,空洞、繁目的符號缺乏文化內涵,此類學校文化往往成為學校的形象工程,不具備長久的生命活力。學校文化內涵與符號同步就是要求將豐厚的校園文化內涵通過精彩、多樣的符號來表達,學校文化符號可以是標語、口號,也可以是活動、行為;可以是人員關系,也可以是課程設置;可以是樓宇建筑,也可以是規章制度。任何文化都具有一定的物質表達形式,校園文化也不例外,同步的內涵建設和符號創新是學校文化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系,上海,200062)
參考文獻:
[1]俞國良.學校文化新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崔允,周文葉.學校文化建設:一種專業的視角[J].教育發展研究,2007(9).
[3]顧明遠.論學校文化建設[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
[4]趙中建.學校文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袁小明.學校文化及其建設[J].上海教育,2004(09S).
[6]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