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刊發論文淺談當下高職院校招生的改革模式  

發布時間:2014-06-20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論文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人才結構的多元化,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到來,人們對高等教育需求也日趨理性化、多元化。首先,人們不再將接受高等教育作為成才的唯一路徑,成才路徑日趨多樣化。 關鍵詞: 高職院校,招生困境,新形勢,影響因素, 當代教育論

  論文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人才結構的多元化,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到來,人們對高等教育需求也日趨理性化、多元化。首先,人們不再將接受高等教育作為成才的唯一路徑,成才路徑日趨多樣化。

  關鍵詞: 高職院校,招生困境,新形勢,影響因素,當代教育論壇

  本文選自《當代教育論壇》雜志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湖南省教育廳主管、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大型教育理論期刊,是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認定的教育科學類核心期刊。2010年恢復旬刊,全新改版,每月推出“綜合版”、“管理版”和“教學版”。

  引言

  我國高職院校招生面臨著“調結構、轉方式”的經濟發展新形勢,適齡人口減少帶來的新使命,高等教育擴招帶來的新問題,高等教育需求的理性化、多元化帶來的新機遇,高等教育國際化帶來的新挑戰。解決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招生困境,須厘清影響和制約高職招生質量和規模的內部和外部因素,明確高職招生形勢,轉變高等教育觀念;準確定位生源市場,科學制定招生方案;加強高職內涵建設,提高高職就業質量;打造多元教育模式,拓展高職生源類別;增加國家財政投入,完善高職招生制度,保障高職可持續發展。

  2012年,山東、湖北、廣東、河南、河北等省份高職院校均出現了招生難現象。其中,山東省?频诙握骷驹笗r,5.6萬個征集計劃只有不到3000人投檔,5萬多個計劃沒人投報,錄取分數線下降到180分,仍有96所學校三次投檔無一人報考。其實,高職招生困境早在5年前就已初現端倪,湖北高職院校已經連續5年無法按計劃招滿學生,且征集志愿計劃逐年迅速攀升,2008年為2000余人,2009年達到5000余人,2010年增至8000余人,2011年攀升至1.6萬人,2012年也有1.1萬人,398所院校的征集志愿,只有5所超過了批次線投檔,其余院校呈現“零競爭”。更有河北省某高職院校2012年報到人數比計劃錄取人數少了1000余人[1]。據教育部統計數據,2008年我國普通本科招生人數是2970601人,專科招生人數是3106011人;2009年普通本科招生人數是3261081人,?普猩藬凳3133851人;2010年普通本科招生人數是3512563人,專科招生人數是3104988人[2];2011年普通本科招生人數3566411人,?普猩藬3248598人[3]。除2008年專科招生人數略高于本科招生人數外,此后?普猩藬刀嫉陀诒究普猩藬,且比率逐年增大。具體見圖1。

  圖1 2004~2011年普通高等教育本?普猩藬

  一、高職院校招生困境折射的新形勢、新使命、新問題、新機遇、新挑戰

  高職院校招生困境的出現有其多方面、多層次的原因,主要有經濟因素、人口因素、教育因素、文化因素和政策因素等。

  (一)“調結構、轉方式”的經濟發展新形勢[4]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科技進步和創新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支撐,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直接帶動產業鏈和服務鏈的變革,進而又帶動人才鏈的變革,原有的高職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和規格已不能滿足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質量直接影響著高職院校生源的選擇,影響著高職院校招生的質量和規模。

  (二)適齡人口減少帶來的新使命

  計劃生育政策的成功實施,使我國適齡人口數量正在急劇減少,《中國發展觀察》撰文指出,2000~2008年我國高等教育適齡人口(18~22歲)規模逐年增大,并于2008年達到峰值1.25億人,2009~2020年逐年下降。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的高等教育發展目標推測,2020年高等教育適齡人口(18~22歲)規模約為8250萬人。與此相對應,我國高考報名人數在2008年達到1060.7萬人峰值后,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09年為1022.6萬人,2010年為957萬人,2011年為933萬人,2012年報名人數為915萬人,具體見圖2。適齡人口減少導致2009年以后高中教育階段應屆畢業生規模逐年下降,高等院?傮w生源規模逐步萎縮,加大了高職院校的招生難度。

  圖2 2006~2012年高考報考人數

  (三)高等教育擴招帶來的新問題

  1999年的高校擴招,堪稱中國教育史上一件大事。1999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發展規模先后超過俄羅斯、印度、美國,成為世界第一。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15%,進入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此后,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人數呈逐年遞增趨勢,由2004年的447萬余人增長到2010年的662萬余人。其中,本科招生人數在2004~2006年一直低于高職高專招生人數,2007年開始略高于高職高專招生人數,2008年又略低于高職高專招生人數,至2009年,本科招生人數開始逐年高于高職高專招生人數。這一現象說明,隨著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招生人數的日益擴大,并在適齡人口總數逐步下降的情況下,正逐步侵占高職高專生源規模。

  (四)高等教育需求理性化、多元化帶來的新機遇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人才結構的多元化,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到來,人們對高等教育需求也日趨理性化、多元化。首先,人們不再將接受高等教育作為成才的唯一路徑,成才路徑日趨多樣化。其次,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經由單純的“求學”轉變為“求學”與“求職”掛鉤,教育開始與未來職業、生活和幸福直接相連,人們開始對教育成本進行核算,開始注重高等教育投資的回報率,要考慮畢業以后能掙多少錢,能不能補償教育投入和教育成本。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中等學歷教育招生人數是3464.29萬人,三年后的2007年高等學歷教育本專科招生人數是546.05萬人,有2918.24萬人未能或是沒有選擇升入高等教育的普通本?圃盒W習,2008年的這一數字是2913.32萬人,2009年是2909.10萬人,2010年是2856.93萬人[5]。具體見圖3。這些人中除去意外、死亡等因素,有輟學、失學、留學、打工,如何將這一部分人群納入到高職教育中,也為高職教育帶來了新機遇。

  圖3 2004~2007年中等教育學歷教育招生人數與三年后

  高等學歷教育普通本?普猩藬

  (五)高等教育國際化帶來的新挑戰

  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帶動了世界各國政治、文化的融合,同時也促進了全球范圍內高等教育的廣泛合作和交流,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日益加快。據《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留學發展報告》顯示,自2008年開始,我國出國留學生人數保持在20%左右的年增長速度,具體見圖4。尤其是近幾年來,我國留學低齡化趨勢明顯,一是高中畢業直接出國讀本科的人數激增,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門戶開放報告》顯示,僅2010~2011學年,在美留學的中國學生就有15.76萬人,其中本科學生占36.5%。二是出國讀中學的人數激增,2006年中國僅有65名赴美中學生,2011年則是6725人,呈百倍增長。三是高考棄考人數日益增加,2009年高考棄考人數84萬人,2010年則達100萬人,其中因出國留學而棄考者達21.1%[6]?鐕叩冉逃陌l展,也在搶占我國高等教育生源。

  圖4 2007~2011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

  二、高職院校招生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招生就業制度

  招生就業制度一直是影響高等教育招生的一個核心指標。1997年恢復高考以來,我國對高校招生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基本建立了比較公正、公平的,以全國統一文化考試為主、單獨考試為輔、保送生為補充的高校招生制度體系[7],但是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現有的高校招生制度還是不能完全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新形勢,亟需進一步改革招生考試制度,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校考試招生制度[8]。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我國就已經推行勞動預備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相關法律和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行勞動預備制度,嚴格執行就業準入制度,完善學歷證書、培訓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但是這一系列的招生就業制度,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完全落實,無證就業、無證上崗的現象仍大量存在[9]。

  2.國家財政投入政策

  國家財政投入政策直接影響著高職院;A建設及其人才培養質量,影響著高職招生工作的開展。2010年,財政部、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撥款水平的意見》,要求到2012年,各地高校生均撥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但這一政策目前只惠及了普通本科高校,高職院校基本上還是依靠學生每年5000元左右的學費來支付各種開支,國家財政投入不足直接影響著高職院校的基本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3.高職教育吸引力

  盡管我國教育管理部門和高職界一直在大力宣傳高職教育,努力提升高職教育的輿論地位,盡管近幾年來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率和普通本科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基本持平[10],但不可否認,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環境、就業能力、就業狀況、勞動者報酬、社會保護、勞動關系等就業質量指標都不容樂觀,高職教育整體吸引力仍需提升。

  4.高等教育觀念

  1999年,我國高等教育開始擴招,擴招的效果是顯著的,2006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1%,2008年是23.3%。與此同時,我國18~22歲高等教育學齡人口開始由逐年增長變為逐年下降,2008年是一個拐點,我國高等教育開始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由原來的精英教育轉型為大眾教育,這一轉型也要求高職教育轉變教育觀念,美國學者馬丁·特羅認為,“當入學人數極為有限時,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認為是出身好或天賦高或兩者兼備人的特權;而在入學率達到或超過適齡人口15%的大眾化教育階段,人們開始逐漸把接受高等教育看作是那些具有一定資格者的一種權利”[11]。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職教育招生的指導思想也應隨之轉型,才能適應高職招生面臨的新形勢和新問題。

  (二)內部因素

  1.高職院校招生政策

  不同高職院校的招生政策不同,其招生定位、指導思想、招生策略、招生形式、招生內容、招生時間、錄取方式、錄取標準等一系列招生政策和招生方案都直接影響本校的招生質量和規模。

  2.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

  隨著高等教育觀念的改變,人們在選擇高等教育時往往和畢業后的職業、薪酬等就業質量直接掛鉤,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和就業質量直接影響著高職院校的招生質量和招生規模。

  3.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定位和質量

  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又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定位和培養質量息息相關,因此,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專業和課程設置與開發、“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改革、多樣化人才培養評價方式的構建、教育教學制度建設等,直接影響著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和招生的質量和規模。

  4.高職院;巨k學條件指標

  高職院校的生師比、具有研究生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生均教學行政用房、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生均圖書等基本辦學條件指標是合理確定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規模,維護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保證高職院;窘虒W質量和規格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招生情況。

  三、新形勢下應對高職院校招生困境的策略

  (一)明確高職招生形勢,轉變高等教育觀念

  為應對高職招生面臨的新挑戰和新形勢,應積極轉變高等教育觀念,將高職招生考試由原來精英高等教育觀視閾下的選拔性考試轉型為大眾高等教育觀視閾下的資格考試;將人才培養目標由塑造國家精英階層轉型為行業企業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的教育;將課程由原來知識本位觀下的學科課程轉型為活動本位觀下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模塊課程;教學由以講授為主轉型為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評價由原來的單一性評價模式轉型為社會評價和教育評價并重的評價模式;教學制度由以全日制學習為主的學習制度轉型為各種學習制度并存的“學分制”教學制度。這一系列高等教育觀念的轉變直接決定著高職招生指導思想、招生制度、考試內容、考試形式、錄取方式及錄取標準等一系列改革。

  (二)準確定位生源市場,科學制定招生方案

  面對錯綜復雜的高職招生新形勢,要保持和穩定高職院校的生源,首先必須根據本校的發展歷史、區位優勢、規模、資源、行業企業背景、服務面向,對紛繁復雜的生源市場進行細分。其次,要準確定位、凝練特色,明確本校在全國高職院校中的位置以及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特定形象。第三,要根據本校的生源和教育產品定位,科學制定招生方案,設立專職招生團隊,利用各種渠道和宣傳方式,積極宣傳本校的教育產品特色。加強與各地考試院的聯系,及時掌握招生政策,充分運用現有的招生政策優勢,做好自主招生、注冊招生、訂單招生、定向招生、全國統一招生等多元化錄取工作,鞏固已有生源的穩定性并積極拓展招生范圍。

  (三)狠抓內涵建設,提高就業質量

  高職院校招生博弈的實質是就業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博弈,而就業質量提高的關鍵是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因此,要想提高高職院校招生吸引力,高職院校必須盡快由規模擴張轉型到內涵建設上來,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需要解決五個問題:一是明確“培養什么的人”的問題,其實質是定位本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這一問題又涉及三個問題,即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類型的人,該人才類型的規格是什么。確定本校人才培養目標需要厘清學校的服務面向,是為哪些類型的行業、企業服務的,還要厘清為這些行業企業培養的是哪種類型的人才,以及學校培養人才類型的規格。二是要解決“用什么來培養人”的問題,即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的開發問題。高職的課程結構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職的課程結構要以職業能力獲取為中心來構建,而不是根據學科結構來構建。高職課程內容則要根據已經確立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進行選擇,同時應該圍繞最能體現社會和個體需要的一個職業或職業群來設計。三是要解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即教學模式問題。高職教學模式的選擇要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結合課程結構和內容特點來選取,一定要堅持“做中學”的原則。四是要解決“如何評價所培養的人”的問題,即教育評價問題,高職院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常態監測系統,關注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結合,同時要建立起政府、學校、專門機構和社會多元評價相結合的教學評估制度。五是要解決“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問題,即教學制度和管理制度問題[12]。

  (四)打造多元教育模式,拓展高職生源類別

  我國高職院校多來自于“三改一補”,即由原來的職業大學、部分高等專科學校、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以及少數具備條件的重點中等專業學校改制而來,因此,不同高職院校的服務面向不同。要充分發揮學校辦學歷史優勢,結合本校資源優勢,積極拓展服務面向。既可以堅持全日制教育為主、短期培訓為輔的高職教育定位,也可以以短期培訓為主、全日制教育為輔;既可以為進城務工人員、農村勞動力進行轉移培訓,也可以量身打造退役士兵培訓教育方案;既可以進行崗前培訓,也可以進行職后提升培訓。此外,還可以建立高職國際化招生模式,加大高職的國際招生宣傳力度。不同的服務面向,不同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拓展高職院校的生源類別,增加高職院校生源規模。

  (五)增加投入,完善制度,保障高職可持續發展

  國家對高職教育的財政投入是高職教育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因素。高職教育因其教育類型的職業特性,需要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多的教育資金方能完成整個人才培養任務,因此,加強對高職的國家財政投入是保障高職人才培養質量及招生規模的重要法寶。與此同時,還需進一步完善招生和就業制度,國家招生政策直接決定著高職招生質量和招生規模。國家要積極探索適應高職教育特性的、多元評價和多元錄取的高職招生制度,積極探索高職“知識+技能”錄取模式。同時,落實國家勞動預備制度,嚴格執行就業準入制度,進一步完善、落實學歷證書、培訓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參考文獻

  [1]朱振國,王建亮.高職招生難更需“冷思考”[N].光明日報,2012-08-24.

  [2][5]教育統計數據[DB/OL].[2012-11-07].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list.html.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2中國統計年鑒[J].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749.

  [4][12]翟;.高職教育:規律與可持續發展[J].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職業技術教育,2012(8):29-32.

  [6]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留學生人數全球第一占14%[DB/OL].[2012-11-07].http://edu.ifeng.com/abroad/detail_2012_10/08/18085902_0.shtml.

  [7]潘菊素.高等教育目標多元化與高校招生制度改革[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5):39-41.

  [8]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12]4號.

  [9]黃堯.職業教育學——原理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77-580.

  [10]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麥可思研究院.2012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N].中國教育報,2012-10-17(5、6、7).

  [11]馬丁·特羅.從精英向大眾高等教育轉變中的問題[J].王香麗,譯,謝作栩,校.外國高等教育資料,1999(1):1-22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