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論文刊發正確認識科爾伯格道德教育理論觀念

發布時間:2014-06-19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論文摘要:在團隊訓練時,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通過真實的道德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和感悟生命成長的道德需要,老師不僅是引導者,更是參與者,是一個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提供現成答案的人,并且應當根據學生所處的不同道德發展階段,采用適合各個

  論文摘要:在團隊訓練時,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通過真實的道德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和感悟生命成長的道德需要,老師不僅是引導者,更是參與者,是一個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提供現成答案的人,并且應當根據學生所處的不同道德發展階段,采用適合各個階段學生發展的恰當教學法。

  本文選自《職業教育研究》本刊主要欄目有:理論與應用研究、高職專論、師資培養、基礎教學研究、專業教學研究、中職教育、招生與就業、實驗實訓、經驗交流、問題探討、教育技術、海外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史料等。

  一、科爾伯格道德教育理論的基本觀點

  科爾伯格在杜威和皮亞杰等人思想的影響下,根據自己的大量研究,提出了自己獨特的學校道德教育理念。他認為,德育也象其他教育一樣,應該以促進學生對道德問題和道德決策的積極的思維為基礎。學生的道德意識及道德行為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學校道德教育的終極目標應該是促進學生道德推理的發展。學生道德成熟的標志就是能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則的能力,而不是服從周圍成人的道德判斷。基于這一道德教育觀點,科爾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理論。三水平是指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后習俗水平。六階段是指每個水平中又可劃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

  二、道德教育的實施方法

  科爾伯格認為,學校道德教育主要承擔兩大任務:一是促進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二是要注重道德行為的培養,并最終使二者結合。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學校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道德討論法”和“公正團體法”。

  道德問題討論法在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它不僅在合適的水平上使兒童的道德發展提升一個層次,還在一定程度上對兒童的道德行為產生了間接影響。但是,科爾伯格也看到這一方法的缺點和不足,于是他提出進一步的改進方法,就是將道德討論與課程教學實踐相結合,并在道德討論中增加一些對現實生活中道德問題的討論,使道德判斷的發展能更多更有效地影響學生的道德行為。

  科爾伯格認為“道德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通過感染獲得的”, 公正團體法產生于集體農莊的德育方法,在實驗中也取得了相應的結果,這一發現,是科爾伯格對杜威關于學校是社會和皮亞杰活動思想的繼承創新,使德育從課堂走向生活,走向改造社會改造人的偉大實踐,這是教育中的偉大事件,是科爾伯格劃時代的貢獻。

  總之,科爾伯格所提出的一整套的道德教育理論和方法是一種可行的德育實踐,它比較完整地回答了道德教育幾個方面的問題。他所倡導和運用的“道德兩難討論法”和“公正團體模式”是在哲學、認知心理學等理論基礎具體的實踐基礎上提出并建立起來的,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實踐性。

  三、道德教育理論的當代價值

  科爾伯格提出的“道德兩難模式”和“公正團體模式”促進了學生品德的發展,為道德教育科學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當代一位有影響的教育學家,其理論與實踐為我國德育工作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

  1.學校道德教育應適合學生道德發展水平及年齡特點

  依照科爾伯格的說法,他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之所以稱為認知的,是由于它認識到道德教育同理智教育一樣是以激發兒童就道德問題和道德決策進行積極的,思考為基礎的,它之所以稱為發展,是因為它把道德教育的目標看作是經過各個階段的道德發展。” 受到科爾伯格的道德教育觀念的啟發,我們認為,學校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務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結構,開展各種道德教育活動,特別是對道德兩難問題的討論和提高團隊行為,為他們提供與他人、與社會交往的機會,培養他們面臨道德問題時能夠明辨是非、作出成熟的道德判斷和道德抉擇,并付之行動的能力,最終促進學生的道德向更高的水平發展。

  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模型正是從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出發,提出了不同年齡階段的道德發展水平,為德育目標與評價的具體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縱觀我們的道德教育,很多情況下不是依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而設立的,而是在意識形態的指導下,首先設立一些道德條目,把所謂的傳統美德塞進預先準備好的“美德袋”中。教師在課堂上講解著言不由衷的話,學生囫圇吞棗的把不理解的道德條文死記硬背的記下去,以應付考試。例如,在大學生新生入學時,我們進行抽樣調查,問他們是否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的學生開口即講,而有的學生則抓耳撓腮,說不出來。但嘴中還會嘀咕一句:“哎呀,我上高中時背了,當時記得可清楚了,但現在怎么一下子想不起來了呢。”看著學生窘迫的樣子,我不由得為我們的應試教育而擔憂。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與我們不懂得借鑒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分不開的。我們在對中小學大談愛國主義教育時,我們不妨用團隊激勵法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而不要讓他們死記什么是愛國主義;當我們講到社會公德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到當前公共車站或廣場進行觀察或實踐。對于中小學生,我們進行了必要的日常行為規范教育,那么,到了大學,我們就不要進行重復的教育,要根據不同的學生群體,設立不同的課程,進行不同的課內外形式,進行不同內容的教育。

  2.確立學生在德育中的主體地位

  教育二字表明的是兩個方面,其一是教的方面,其二是學的方面。我們在強調教師的教的同時,也要注意學生的學。在我國傳統的德育教育過程中,更多強調知識的“灌輸”,強調“填鴨式”教學。許多學校甚至要求教師進“滿堂灌”教學,不給學生提問和實踐的機會,學生只能被動的學習。特別是教育學生要循規蹈矩,不能“出格”, 把德育定位在“工具”的層面。學生只是被動的學習,不能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特別是在高校,國家提倡“兩課”教育要“三進”,但許多學校只強調“一進”課堂,課堂要求很嚴。要求教師要嚴格按照課本羅列的順序進行講課,上課時必須依照大綱嚴格進行,不僅要有多媒體課件,還要有教案,并且要有板書。學生更是馬虎不得,不僅每次上課不能遲到早退,更有甚者,教師要點名,不到者記入平時成績。這樣的形式,其用意是好的,但效果如何,本人是在不敢評估。特別是隨著高校的擴招,學生人數急劇的增加,而教師卻還是那幾個人,教室還是那幾間教室。許多學校不得已就進行大班教學,教師一人在講壇上講,下面黑壓壓的坐少則一百多號人,多則幾百名學生,對于這樣的課堂教學,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值得商榷的一個問題。

  科爾伯格反對傳統的美德袋的教育方法,他說:“我們所贊同的發展法就是在進行教育時從不運用灌輸思想的方法,利用這種方法按照發展的自然方向去刺激兒童自己的思想,并使他向著每個兒童潛力以內的目的前進。” 。我們應從科爾伯格的“道德兩難討論模式”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發,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如果沒有機會到戶外進行實踐教學,我們也要千方百計設立一些道德兩難的情景,來調動學生的道德思維,通過深入的思考與激烈的爭辯,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去,在活動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來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判斷、獨立思考的能力。如對一些社會問題,在教師指導下,應讓學生充分討論、明辨是非,這不僅能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也可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自主地認識問題癥結的所在,他們的體會將更加深刻。讓學生在體驗中、在踐行中構建道德生活經驗。

  科爾伯格的道德兩難模式,主要是采用通過思想的交流、對話乃至沖撞反思的形式提高學生道德認知的能力,我們在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的過程中,也要借鑒科爾伯格的道德培養模式,讓學生積極的投入與參與道德教育的全過程,馬克思曾說:“我們現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跟世界的關系是一種合乎人的本性的關系;那么你就只能用愛來交換愛,你就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 只有讓學生經過親身的感受,充分的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才能使他們的道德意識內化為他們的道德行為。

  3.更新教師觀念,提高教師的素質

  科爾伯格認為,學校教育能否成功,除方法外,教師是最重要的因素了。他向德育教師提出了10點建議。不僅強調道德教育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而且強調一名教師要與時俱進,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進行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心理素質,要遵循學生道德發展的水平,及時調整自己的授課方式和授課內容。不僅要成為一個“傳道者”,而且要成為開啟心靈的一把“金鑰匙”。要學會啟發式教育,不管利用兩難討論法進行授課,還是利用團體法進行激勵,都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一對一的討論中,要學生提煉自己的道德判斷,要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的道德思維。在團隊訓練時,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通過真實的道德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和感悟生命成長的道德需要,老師不僅是引導者,更是參與者,是一個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提供現成答案的人,并且應當根據學生所處的不同道德發展階段,采用適合各個階段學生發展的恰當教學法。特別是高校的“兩課”教師,更是要設身處地認知發展情況,不要用“小兒科”東西應付教學,要循循善誘,使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朝向更高的一級發展。

  4.家庭、學校、社會應共同努力塑造良好的環境來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在逐步的研究過程中中,科爾伯格認識到良好的道德環境可以幫助青少年參與社會生活、關心社會,并養成知情合一、言行一致的良好的道德品質。在科爾伯格看來,除了學校的教育,父母的言傳身教外,社會也是塑造學生道德品質的大熔爐。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創造良好的條件,廣泛開展各種道德教育活動,提供略微超出兒童發展水平的 社會道德問題讓他們討論,以激發他們去實現更高階段的道德水平,使他們的思維模式向更高水平發展。“班級、學校、社區的管理和運作應該貫徹民主和公正的原則,為道德教育的開展創設一個良好的大環境”。 社會風氣要正,主流價值觀要正,特別是在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全力建設我們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道德氛圍,使青少年的道德認知及道德判斷既符合他們的道德發展水平,又能夠得到不斷的發展。

  總之,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不僅對世界的道德教育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而且對我們道德教育模式的構建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科爾伯格道德理論的局限,我們理當引以為戒。但對于科爾伯格道德理論的有益成分,我們還是本著“洋為中用”的原則,加以引用和借鑒。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