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下載論文論如何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認識

發布時間:2023-01-06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論文摘要: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實踐教學形式多樣化,如組織大學生自己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課外實踐,然后,開展討論、辯論和演講活動,讓他們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具體方法上,可采取主題實踐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兩種方式。 關鍵

  論文摘要: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實踐教學形式多樣化,如組織大學生自己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課外實踐,然后,開展討論、辯論和演講活動,讓他們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具體方法上,可采取主題實踐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兩種方式。

  關鍵詞:主渠道,知行合一 實踐創新能力,互動,教學考核,教育研究與評論

  本文選自《教育研究與評論》本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引言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將當今大學生培養成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為了增強本門課程的吸引力,提高課程的實效,做到教學體系的與時俱進,必須對本門課程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幾個方面進行改革,以期建立一個符合時代要求的理想化的教學體系模式。文章在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進行改革的理論基礎、形勢基礎、實踐基礎進行分析的背景下,著力于如何建立完善的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和教學評價考核體系,以期在現有的教學體系基礎上,進一步凝練提高,在不斷創新中求得發展,形成更加完善的教學體系模式。

  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學科建設創新內涵豐富、內容多樣,是一項復雜的基礎工程,既要借鑒其他學科建設的成功經驗又要突出自己的學科特色,最主要的還是要進行相應的課程教學體系改革與創新,才能實現與時俱進,與人才的培養要求同步。課程教學體系改革的要求是方方面面的,它既要有深刻的改革發展需求,又需要符合當前的時刊發展趨勢。下面,我們首先分析一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體系改革的背景:

  (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體系改革的理論基礎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主渠道;同時,該門課程是大學新生入學后接觸到的第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對本課程的建設,積極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和方法改革的途徑,進行與之相關的行之有效的模式化研究,使學生徹底改變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中形成的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慣性思維,讓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不再教條化,不再僅僅停留于“一師、一書、一講臺”的模式,真正關注大學生的心聲和困惑,使這門課程成為師生溝通與對話的橋梁。1

  (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體系改革的形勢基礎

  在國際國內形勢深入變化的今天,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存在著一些亟待改進的問題,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關注。為此,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重新規劃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體系。響應中央的號召,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這門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具有更強的時效性和針對性,認真總結經驗,切實解決問題,已經成為我們所共同面臨的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開設以來,經過教研室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在課程建設中積累了一定經驗,收到了良好效果。然而,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課程體系建設方面,還是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教學內容方面,《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將原來的《思想品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兩門課程進行整合后形成的,教學內容十分豐富、廣泛,而教學時數又很有限。因此有必要對原有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調整和整合,在對提煉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以及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給予科學方面還有欠缺之處;另外,教學方式上,實踐教學的形式過于簡單等。

  針對本門課程教學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如何通過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模式化研究,構建相應完善的教學體系,成為了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所在。

  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模式研究,旨在建立起完善的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和教學評價考核體系。

  (三)理論教學體系

  1、教學內容的完善

  本門課程應本著培養“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原則來組織教學。如上所述,由于教學內容的廣泛性和教學時數的有限性,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規劃和整合,調整與整合的基本原則是: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精、要新,要管用,要從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實際出發,重點提煉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對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給予科學的合理的引導,對于一些空洞、抽象的大道理和理論性過強的內容應予以舍棄。同時,道德與法律同屬社會規范,道德與法律課程之間在內容上有許多是密切聯系的,因此必要時應對相關內容進行融合。

  2、教學方法的完善

  教學方法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其運用的目的是使學生如何有效地接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采用對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教學方法的改革,其基本的原則就是要把原來的“注入式”教學轉變為具有開放性、啟發性、參與性,強調師生之間雙向互動交流的“互動式”教學。因此可嘗試“布置內容、分組與選題—收集資料、撰寫小論文和小組發言提綱—專題研討—教師總結性講授”的專題研討教學法、“案例的收集、整理與編寫—課堂討論與交流—總結”的案例教學法以及其他先進的教學方法。

  (四)實踐教學體系

  目前根據高校的客觀實際,不可能有條件保證實踐教學環節都以社會實踐、考察、參觀和調研的形式來實現。特別是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參與已經由以往的偏重政治運動轉向關心自己的生存與發展。所以,開展實踐活動可從身邊做起。原則上,可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實踐教學形式多樣化,如組織大學生自己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課外實踐,然后,開展討論、辯論和演講活動,讓他們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具體方法上,可采取主題實踐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兩種方式。主題實踐教育方面,如在法律基礎部分,可通過選擇一至兩件案例開展模擬法庭審判,讓學生切身體會法律的權威,理解法律精神,不斷提高自身法律意識。另外,主題實踐教育活動主要強調學生的自我教育。因此,在教學中必須策劃好主題實踐的方式和組織形式,放手讓學生自我實踐,自我教育;社會實踐教育方面,可考慮實際情況采取參觀考察社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展學雷鋒樹新風活動、組織法律咨詢等方式。

  (五)教學評價考核體系

  考核方式上應特別重視在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智能結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文化價值觀和審美情趣,應盡可能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開發他們的認知風格即能力的傾向性,不以固定的標準來“剪裁”和“扼殺”學生的差異。讓具有不同能力的學生發揮創造才能,為創造性人才脫穎而出奠定基礎。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原則應該是注重考核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實際運用,通過課程考核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觀念和良好的行為。改變原來的只在期末時進行閉卷考試為主的考核方法,將考核貫穿在學習課程的全過程。應該把大學生平時的操行、參加實踐教育教學活動的表現、期中測評成績、平時的作業情況、教師的評價、學生自身評價等都作為評價考核因素,綜合評定學生的平時成績。同時采用多樣化考試方法,多角度的考核學生知識掌握,能力發展和行為養成。

  當前形勢下,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改革的模式化研究,是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人才的教學實效性的一條重要途徑。筆者期望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措施,能充分發揮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調動起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現有的教學體系基礎上,進一步凝練提高,在不斷創新中求得發展,形成更加完善的教學體系模式。

  參考文獻:

  方世南.高校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創新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10

  左妮紅.高職高!端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當議[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