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金融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與教學改革探索

發布時間:2021-11-18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 要:金融學是高校本科階段一門典型的經濟學類基礎課,具有授課面廣,實用性、普適性與趣味性強的特點。文章結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基于金融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修養、文化素養、法治意識五個方面挖掘提煉金融學課程

  摘 要:“金融學”是高校本科階段一門典型的經濟學類基礎課,具有授課面廣,實用性、普適性與趣味性強的特點。文章結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基于“金融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修養、文化素養、法治意識五個方面挖掘提煉“金融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從教學方法使用、基于 OBE 理念的教案修訂等方面,探索“金融學”課程思政的改革路徑,構建兼顧金融學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新教學體系。

“金融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與教學改革探索

  關鍵詞:課程思政;金融學;思政元素;教學改革

  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20 年 5 月 28 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出要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1]。“金融學”是面向高校經濟學類本科生的一門典型專業基礎課,在許多高校被列為大類平臺課。該課程由于具有授課面廣,實用性、普適性與趣味性強的特點而受到低年級本科生的歡迎,易于課程思政實踐。“金融學”課程思政建設通過多方位的教學改革和創新,深入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并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將思想政治教育之“鹽”融于金融學專業知識“食材”之中,將“思政”貫穿于知識模塊、知識點和教學評價等教學活動的各環節,既使學生扎實掌握金融理論基礎,培養其金融專業技能,又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價值引領,從課程所涉專業、行業、文化、歷史等角度,揭示課程的時代性和人文性,使金融學基礎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助力培養金融領域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金融學”課程思政元素挖掘

  (一)政治認同

  1.疫情防控期間國內外金融市場比較分析與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認同。將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內外金融市場的影響對比作為課程導入。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蔓延,國際金融市場發生劇烈變化,風險持續聚集,總體經濟復蘇乏力。美國股市多次熔斷,歐洲一些國家股市暴跌,國際市場油價大幅下挫,導致數以百萬計的人失去工作。相比國外市場,雖然我國經濟存在下行壓力,但由于疫情防控迅速、高效,并采取了一系列復工復產的精準政策刺激與各項金融政策支持,以及加快新基建投資、保護就業、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等宏觀舉措,使得我國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金融市場走勢相對平穩,2020 年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就由負轉正,前景較好。因此,通過對疫情防控期間國內外金融市場態勢的比較分析,可快速抓住學生注意力,提高低年級本科生對金融知識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使大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我國人民對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滿信心,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及黨的領導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通過對比分析,引導大學生感悟新時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斷提升,進而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我國金融體系完善發展與大學生對改革開放理論的理解。在金融機構專業知識教學中,首先,通過講解我國金融體制的歷史演變,引導大學生深化對改革開放理論的認識和理解;使大學生清晰地認識到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引導大學生清醒認識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其次,通過介紹亞投行成立和發展的背景,使大學生理解 “一帶一路”倡議與設立亞投行的世界歷史性依據,幫助大學生樹立高度的民族自信心;通過與由美日主導的亞開行進行對比分析,使大學生深刻認識亞投行成立的偉大意義;通過講解亞投行與“一帶一路”的聯系,使學生了解“一帶一路”倡議從理念轉化為行動,連點成線到面,在中國廣袤大陸上落地生根的歷程,為當今世界開啟發展新航程的重要作用。進而使大學生了解我國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大趨勢的重要意義。

  (二)家國情懷

  1.中國貨幣發展史與大學生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在貨幣的起源專業知識教學中,指出中國作為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確立的四大貨幣體系,再到 1948 年 12 月 1 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并發行第一套人民幣,至今已發行至第五套,面向未來,數字人民幣的研發工作正在穩妥推進。該思政教育的要點是通過講授中國貨幣發展歷程和人民幣制度建立,使大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貨幣發展史和豐富燦爛的貨幣文明,有效引導大學生增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在增強民族自豪感的基礎上,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崇高理想。

  2.人民幣國際地位提升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在國際金融體系專業知識教學中,以人民幣國際地位提升為切入點,指出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主地位為美國在舉債、彌補財政赤字、維持國民經濟平衡等方面帶來了巨大利益。2016 年 10 月 1 日,人民幣正式加入 SDR 貨幣籃子,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步,提升了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并將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國際間貿易、投資和儲備等,對中國股市和債券市場中投資者結構的多元化和長期購買力提升,以及我國獲取國際商品交易中的定價權具有深遠意義。該思政教育的要點是要培養大學生形成寬闊的國際視野,并感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國際影響力的提高,使其在學習和研究金融知識、金融理論時,站在更廣、更高的視角觀察經濟運行、總結經濟規律;使大學生清晰認識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新成就:主要經濟社會總量指標占世界的比重持續提高,主要經濟社會人均指標的位次不斷前移,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3.微觀主體貨幣需求理論與大學生民族自信增強。在微觀主體貨幣需求行為專業知識教學中,引導學生調研并討論近年來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費水平的增長態勢,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消費不斷升級換代的發展現狀,以及家庭收入在防病、養老、長遠性支出的比例變化等。通過理論教學、調研實踐與交流研討,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的事業無論在量的增長,還是在質的提升上均今非昔比,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我國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見效,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等,用真實數據和證據引導大學生不斷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道德修養

  1.貨幣職能與大學生金錢觀塑造。在貨幣職能專業知識教學中,將“中國的移動支付與無現金社會”作為課程導入[2] ,向學生展示集金融與 IT 技術于一體的移動支付在我國的市場地位和優勢劣勢,通過一系列實時更新的動態數據和事例,使學生感受到貨幣在經濟運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國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與作用。在“貨幣購買力”知識點講解中,通過對貨幣購買力與價格之間關系的討論,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使其增強通過合法勞動獲得金錢的意識,防范其產生盲目攀比、鋪張浪費、癡迷高消費等錯誤觀念,培養大學生形成節約意識和理財意識。

  2.市場經濟信用秩序建立與大學生誠信精神培養。在信用與信用形式專業知識教學中,注重對信用經濟學范疇與廣義信用范疇的比較研究,通過經典案例闡明二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在信用缺失與市場經濟信用秩序建立的教學中,強調誠實守信的道德約束是保障社會正常運行的基本力量。通過市場經濟信用秩序相關內容講授與討論,使大學生認識到誠實守信不僅在經濟學中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是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立人之本、齊家之道、交友之基、為政之法、經商之魂和心靈良藥。通過失信案例的講解和討論,提高學生對誠信的重視度,促使其珍惜個人信用、傳承中華民族誠信精神。

  3.貨幣供求與大學生學術道德規范。在貨幣供求理論教學中,以撰寫調研報告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使用專業金融數據庫,學習通過央行、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等官方網站查詢權威經濟金融數據,采用規范的金融計量學研究方法,探究貨幣供求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內在聯系。以此幫助學生形成定性分析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科學研究基礎,了解解決具體金融問題的思維方式和基本方法,在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嚴謹、求真求實的治學態度。

  (四)文化素養

  1.貨幣制度發展與大學生辯證思維能力提升。在貨幣制度專業知識教學中,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講授貨幣的起源、貨幣的職能、貨幣制度演變等內容,闡明應如何辯證看待馬克思、恩格斯的貨幣消亡理論,以及貨幣消亡觀點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影響。通過該思政教育,一方面,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基本理論與現代金融理論有機結合,有效強化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認識和學習,增強其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感;另一方面,通過辯證分析貨幣消亡理論,幫助大學生提升辯證思維能力,在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發展規律,逐步形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的思維方式。

  2.通貨膨脹理論與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意識加強。在通貨膨脹理論教學中,以津巴布韋、阿根廷等國家的嚴重通貨膨脹為例,分析其背后的深層原因,并與我國進行對比分析。引導學生運用市場調查法,收集各類商品價格變動情況,結合 CPI 月度數據,使用計量分析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和圖表分析,并通過分析惡性通貨膨脹案例的成因、影響因素、宏觀對策,總結我國治理通貨膨脹的經驗和成效。該思政教育的要點體現在: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引導下,培養大學生注重理論學習的同時,更要注重在實踐中運用理論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將所學金融理論與實際經濟生活緊密聯系,領會由理論到實踐的學習路徑和重要意義。

  3.資本主義金融危機與大學生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在金融風險與監管專業知識教學中,以美國次貸危機為切入點,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分析 2008 年世界金融危機的成因和影響。引導學生收集歷史上郁金香泡沫、東南亞金融風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等重大金融危機相關資料和數據,整理并討論其成因、影響和治理對策。以此強化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經濟金融危機理論的理解,加深其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通過知識講授和分組討論,引導大學生理解根源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周期性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不可克服的痼疾,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并不能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也無法擺脫人類社會更迭的基本規律。

  本文來源于:《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月刊)創刊于2005年,是由黑龍江教育雜志社主辦的高教刊物。本刊以高教評估研究為重點,探索我國高教評估理論與方法,注重高等教育發展研究、校本研究,立足黑龍江,面向全國,為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服務,為老師專業化發展服務。設有:專家論壇、高教發展戰略研究、評估理論與實踐、評估指標解析、評估眾說、高校品牌打造等欄目。

  (五)法治意識

  在金融市場信息披露與內幕交易的授課過程中,通過學生在金融實驗室比較分析上市公司財務數據、公司治理資料等信息披露與資產價格走勢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清晰了解金融違法違規行為產生的嚴重后果。采用實操演練法,通過學習常見的內幕操作手段和內幕交易案例,警示學生內幕交易對金融市場、投資者和公司產生的危害,引導大學生樹立法治思維觀念。此外,結合《民法典》的推出與實施背景,培養大學生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習慣,建立法治思維的價值取向和規則意識,將法律至上、權力制約和公平正義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二、“金融學”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的使用

  教學方法是融會貫通教學內容的手段,“為學而教”是現代教育學中教學方法改革的核心理念[3] 。“金融學”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既要體現經濟學的一般方法,也不能忽視作為教育的客體——學生的主觀感受[4] 。總體上,該課程通過采取“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營造出開放、平等、互動的課堂環境,其中主要教學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一)啟發式教學方法

  思政教育切忌灌輸式講授,“金融學”課程思政教學通過問題導入、案例介紹、真實數據與實例展示等手段,引導和啟發學生主動將金融專業知識與國家社會發展、現狀及大學生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金錢觀、法治觀等融會貫通,激發學生對上述思政元素產生學習興趣,積極主動思考,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二)案例式教學方法

  在“金融學”課程思政教學中,案例的選擇既要有利于金融理論與專業技能的學習和理解,又要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如疫情期間國內外金融市場對比案例、亞投行案例及大規模金融危機案例等,通過知識傳授、信息分享和觀點碰撞,達到強化學習效果和啟發深入思考的目的。通過案例分析和小組討論,使學生對上述思政元素產生直觀認知,從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三)實踐教學方法

  實踐教學是鞏固學生理論知識和加深其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是將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操能力的重要手段[5] 。在“金融學”課程思政教學中,授課教師與金融實驗員共同設計開發實踐內容,包括貨幣供求與我國經濟增長關系研究、金融市場信息披露、內幕交易危害等內容,鼓勵學生通過實踐加深對思政元素的理解,在治學態度、價值觀形成等方面主動形成思政認知。

  (四)翻轉課堂式教學方法

  充分發揮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教學積累的經驗和優勢,在“金融學”課程思政的部分教學中,采用“線下 +線上”的翻轉課堂式教學方法,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在課前,授課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手段,結合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推送相關文字、視頻等學習資料,通過思考題追蹤學生在線下的學習狀況,并要求學生帶著問題上課。這樣課堂便成為“教師—學生” 和“學生—學生”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學習成果介紹等。

  三、基于 OBE 理念的“金融學”課程思政教案修訂

  OBE 教育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以目標為導向、面向產出的教學理念,確保學生獲得特定的能力[6] 。其最大特點是以學生實際能力、技能的獲得來衡量教學效果。“金融學”課程思政教案的修訂工作,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未來發展出發,將思政“融合”而非貼合到教學過程中。具體而言,基于 OBE 理念的“金融學”課程思政教案修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充分考慮教學利益相關者需求的學習成果設定

  學習成果即培養目標,既是 OBE 的起點,也是終點。教學利益相關者包括學生、教師、家長,也包括政府、學校和用人單位。學習成果設定充分考慮了利益相關者需求?傮w上,一方面通過專業知識學習,培養學生在低年級本科階段扎實掌握金融學基礎知識,為更深入的金融專業課學習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通過思政教育,培育學生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并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重構課程體系和教學策略實現學習成果設定

  修訂后的“金融學”課程體系應與分解后的各項學習成果清晰映射,每一項能力培養都有明確的思政教學內容支撐。在教學手段上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授課模式,提升教學的實效。具體表現在:首先,結合前述思政元素挖掘,進一步豐富和細化相關教學內容,明確思政教育的相關基本理論,并與各項課程目標清晰對應;其次,運用前述教學方法,與具體教學內容有機結合,細化實施方案和步驟。

  (三)采用基于能力提升的多元和梯次評價標準

  學習評價聚焦于學習成果,采用討論、發言、論文、調研報告與筆試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法,根據學習成果給予不同等級評定。在案例分析和討論中,關注學生的分析框架和邏輯思維,進行專項分析能力評價;在提問環節,對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進行考評;在課程結束后,對學生的專題研究報告進行評價,包括其對思政元素與金融學專業知識點關系的理解、選題的背景和意義、分析的邏輯和方法、論據的充分性等,了解和判斷學生的調查研究能力、分析和判斷能力;最后,基于學生上述綜合表現,評定學生的學習態度、思想道德修養和政治素養水平。

  四、結語

  總體而言,“金融學”課程思政建設的特色主要體現在:首先,在金融理論講授中融入思政元素,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教育。例如,在課程導入、金融市場、金融危機理論中,通過對我國疫情防控、金融體制改革、亞投行等的學習,堅定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國際金融體系講授中,通過展示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提升,使大學生清晰認識到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新成就。其次,在金融案例討論中融入思政元素,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和法治教育。例如,通過“中國的移動支付與無現金社會”相關案例,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金錢觀,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通過信息披露、內幕交易等案例討論,有效警示大學生樹立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法治觀。再次,在金融歷史追溯中融入思政元素,對大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例如,在貨幣的起源教學中,通過對我國古代豐富燦爛金融文化的學習,培養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最后,在金融實踐體驗中融入思政元素,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例如,對貨幣供求相關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引導大學生形成科學嚴謹、求真求實的學習態度和工作作風。對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理論的相關調研,強化大學生對理論聯系實際重要意義的認識等。——論文作者:王 健,史 云,吳冬梅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