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7-02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根據高職院校病理學教學中專業課+課題研究+思政教育的模式,以性教育相關內容的教學為切入點,深度挖掘專業知識中的思政元素,以期最大限度地發揮課程思政的顯性和隱形教育功能。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教育;病理學;性教育; 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
摘要:根據高職院校病理學教學中“專業課+課題研究+思政教育”的模式,以性教育相關內容的教學為切入點,深度挖掘專業知識中的思政元素,以期最大限度地發揮課程思政的顯性和隱形教育功能。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教育;病理學;性教育;
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全課程育人理念”的提出需要我們改變已有教育理念,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理論學習興趣。課程思政的提出便是理論課成為高職院校內“金課”的重要手段,但課程思政并不是單純喊口號、講政治、講信仰,而是更講智慧、講思維方式[2-3]。課題組基于“專業課+課題研究+思政教育”的模式,開展病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探索。
1病理學中融入性教育+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1教學目標與思政教育一致
病理學是高職院校護理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通過理論和實踐教學,以實現培育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能力的教學目標。其中“傳染病”“常見系統疾病”等章節對學生吸引力較大,結合課題組研究內容,在“炎癥及傳染病”等章節中加入相關性教育知識。另外,以性教育為切入并不是以“性”為噱頭,而是以“全面性教育”為基石,以期能讓學生通過正確認識自己在性生理、性心理和性別角色、社會道德及法律觀念等各方面發展的進程、規律以及誤區和應對,進而達到規避因知識盲點導致的傷害,樹立正確的愛、尊敬和負責的理念[4]。避免因性觀念的開放,導致青少年人群中艾滋病和其他性傳播疾病以及性失誤和性犯罪呈激增和低齡化態勢[5-6],有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和思想品德,這與課程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基本一致。
1.2教學內容與思政教育互相補充
病理學是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在前期解剖學和生理學的基礎上,借由病理過程對后續的專業課程進行臨床病理聯系。整個教學內容體現了自然科學的邏輯思維,但如若僅是知識的鋪陳則整門課程的教學便十分空洞,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專業課教師均為醫學專業畢業,較少接受系統的思政教育,教學過程中偏重專業知識的講授,而忽視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講述。新中國成立后的性教育經歷了禁閉階段、萌動階段及發展階段,越來越多的學校意識到性教育的意義并積極探索適合本校特點的多樣化的教育形式。
1.3教育功能與思政教育互相延展
病理學課程尤其是相關病理臨床聯系的教學過程中蘊含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等科學精神,及“以人為本”等的人文思想,對培育社會需要的技術過硬的護理人才十分必要。性教育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生理的發育變化,注意養成衛生習慣;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道德修養,懂得自尊、自愛、自重、自強,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能正確對待自己在人生不同階段的生理心理轉變、同學之間的友誼以及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在病理學課程內容講授的過程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讓思政教育寓于具體的學科發展中。
2以全面性教育為切入點的病理學教學實現課程思政的具體實踐
2.1思想轉變,素材積累
目前,高職院校的一線病理學教師多為醫學專業的本科甚至是碩士和博士,本身學習能力和主動性強,而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能力低、主動性差,這種人生發展軌跡的不同導致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滿意,更加偏重于專業知識的傳授,忽略思政角度的因材施教。此外,專業課教師在認識上的偏差也導致自身應該承擔的德育責任完全推給思想政治教師、輔導員甚至是學校團委等。嵌入思政并不是生搬硬套,課題組教師通過知網、超星圖書館和校圖書館等途徑對病理學的歷史進程和現代前沿研究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挖掘,對國內外全面性教育開展的范疇和具體措施進行篩選,找出適合本校環境并能順利在課上開展的元素。
2.2素材融合,多元展示
病理學科有自身的學科內容和規律,全面性教育范疇涉及較多,思政素材的探究取之不盡。“病理學+性教育+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并不是要求病理學科知識與性教育范疇一一對應,而是要使全課程、全過程的課程思政概念在踐行時辯證地靈活應對。
隨著“互聯網+教育模式”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的線上線下教育形式也大范圍配套運行。針對高職院校學生邏輯思維差、形象思維能力強的特點,用視頻、動畫及動態圖片配合教師的理論講述,一方面用他們擅長的形象思維的特點引起其學習興趣,同時配合邏輯思維的訓練不斷彌補他們的不足。
2.3及時反饋,動態考核
受到現有的病理學授課環境、學生人數、課時總量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高職院校一線病理教師很難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方位、全覆蓋的掌握。因此,豐富評價機制,細化評價過程,量化評價指標在整個教學模式探索進程中十分有必要。同時,對于課程思政模式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僅僅從學生的角度來衡量,對于教師職業素養的提高也是課堂思政重要的一方面,要重視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否則課程思政就會流于形式。
3以全面性教育為切入點的病理學教學實現課程思政的思考
3.1思政元素的挖掘有利于高職院校學生素質的提高
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學習能力低、學習習慣差及性格發展不全面等問題,形成原因涉及遺傳、營養、自然環境及以往教育經歷等多方面[7-9],但中高職階段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趨于成熟的時期,處理得當仍可彌補前期發展的不足。用他們關注的性教育信息為切入點,以科學嚴謹的專業知識為骨架,以鮮活靈動的思政元素為手段,再加上互聯網技術的支持,既有利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又有利于人文素養的提高。
3.2思政元素的挖掘有利于高職院校教師素質的提高
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年齡分布、專業合理、相對穩定影響著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是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前提條件[10-11]。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過程,是教師在扎實的學科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合并與時俱進的師生發展成長理念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對教師而言這需要對以往陳舊的教學理念和學科知識框架進行完全顛覆。當然,課程思政的提出對于教師的自我發展是個非常好的契機,但是也無形中增加了教師備課的難度,如何在外部環境中給予教師更多便利,讓教師更能俯下身專注挖掘自己專業內的思政元素,這是校領導及教育部門應當重視的問題。
3.3思政元素的挖掘有利于高職院校專業群的建設
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概念的提出,“1+X”證書制度的試行及產教融合的大力推行[12],對職業教育來說是發展的機遇也是挑戰,這就需要在人才培育過程中以協同育人為理念,探究各學科間相互配合途徑,深度開發教材,加快科學合理的專業群建設,全面助力區域經濟。本課題組在進行此課堂思政模式的探討過程中也發現,課程思政的開展仍然力量有限,應將醫學基礎課程不同學科的相關知識進行重新組合,并加入一些與學習、生活和自身發展相關的拓展知識。——論文作者:許選選
相關期刊推薦:《衛生職業教育》(半月刊)由甘肅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以反映我國醫學教育和衛生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學術期刊,是我國衛生職業教育領域惟一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級期刊。設有:高教研究、教育研究、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與學生發展、課程改革研究、教學評價、教材建設、德育與素質教育、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探討、護理教育、實驗與實習、調查報告、衛生行政管理、臨床實踐、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參考等欄目。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