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2-09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提要]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提出并通過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各國根據國情制定相應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知識的生產者,高等教育在幫助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本文為幫助世界各國評估自身高等教育系統,根據系統動力學模型構
[提要]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提出并通過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各國根據國情制定相應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知識的生產者,高等教育在幫助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本文為幫助世界各國評估自身高等教育系統,根據系統動力學模型構建高等教育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選取12個代表性國家的面板數據,用客觀的熵權法確定指標權重,再利用TOPSIS模型測算所選各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得分。最后,利用所構建的高等教育系統動力學模型對當前狀態及優化后的狀態進行模擬仿真,調整后的結果優于當前狀態。
關鍵詞:高等教育;指標體系;系統動力學模型;TOPSIS
一、引言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可持續發展教育,要求對教育體系、教育政策和教育工作進行重新定位。作為教育產出機制中占比最高的高等院校,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高等教育不僅對其本身有促進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國家經濟發展。目前,部分學者對高等教育的發展已有一定研究。侯曉霞(2011)基于43個國家或地區的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數據,得出公共教育支出增加有利于當地經濟發展。王艷(2017)采用熵權法分析高等教育結構布局、質量及區域經濟發展,并對優化教育結構布局、實現高校引領經濟發展提出意見。
二、模型構建及實證分析
(一)高等教育發展動力結構模型。建立以高等教育為主導、科研和生產緊密結合的聯合體,將是世界各國推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共同模式,高等教育是一個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構成的非線性復雜系統。本文通過對高等教育動力系統的本質研究,構建了以教學活動為中心,條件、制度、文化、環境和效益相互作用的高教發展動力結構模型。
教學活動動力以提升高教質量及水平為主要目標;條件動力是高教發展的源動力,主要體現在研究對象所處地理位置、基礎設施建設及教學資源等方面;制度動力是高教發展的保障,完善制度的形成需要不斷積累,制度優勢的彰顯具有延遲性;文化動力是高教發展的核心,文化傳承、創新及不同文化間的包容結合可為高教可持續發展提供精神動力;環境動力是高教發展的制約因素,涵蓋戰爭、重大傳染病、政變等突發因素;效益動力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內生動力,主要包括畢業生質量、教職工積極性、學術科研成果等。
相關期刊推薦:《合作經濟與科技》雜志,是一本經濟期刊,以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理論工作者、實際工作者以及大專院校的教學工作者為主要服務對象?牵航洕/產業、金融/投資、市場/貿易、管理/制度、財會/審計、公共/財稅、信用/法制、文化/教育等方向的論文稿件。
因果關系圖被普遍用于構思模型的初始階段,圖中因果鏈表明其影響的反饋性質。正反饋表明箭頭指向的變量將隨箭頭源發的變量同增同減;反之則為負反饋。本文在分析高等教育的系統因果關系時以教學質量作為突破口,系統包含3個正反饋回路和1個負反饋回路。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受到多種變量的影響,為進一步分析其變化和發展規律,從確定流量變量、常數變量和輔助變量入手,建立變量間的方程,將其整合為包含各主要變量在內的SD模型。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熵值算子計算結果。本研究通過文獻資料法選取評價各國高教水平的指標,根據高等教育發展動力結構模型,選取2個一級指標,6個二級指標,13個三級指標。然后,選取三類具有代表性的國家,其中發達國家有:美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意大利;發展中國家有:巴西、中國、墨西哥、印度、俄羅斯;落后國家數據較少,選取老撾作為代表。通過世界各國統計年鑒及eps數據平臺搜集到相關可用數據,對缺失數據進行插值整合處理和標準化處理,基于此通過熵值法得出相應指標權重,通過Topsis模型得出各國高等教育水平得分。建立基本評價指標體系及各指標權重計算結果:各個國家高等教育發展動力主要在其效益和教學活動方面,兩者占70%以上,外來交流和在校生比例占比較低,這體現了高等教育水平主要從其內在促進和外在表現,因此各國發展高等教育應適當將重點放在對高等教育產出成果的鼓勵及其質量的提升層面,外來留學生量及高等教育基礎學生數量的擴大應適當保持或減少,避免過量而產生負效應,需通過高等教育成果的實現和質量的提高將理論與現實結合,為高教發展增加動力,進而更徹底地發展國家高等教育水平。(表1)
(三)TOPSIS評價結果研究及得出結論。本文選取2013~2017年的各國家數據分析各國高等教育水平,利用TOPSIS理想解評價模型得出所選各國的高等教育水平得分,而后將其進行排序?梢缘贸,2013~2017年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水平都呈上升趨勢,且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三個國家的高等教育水平遠遠超過其他國家,表明這三個國家高等教育發展與其他相比更具健康性及可持續性,同時中國從2013年到2017年國家高等教育排名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說明其發展動力較強,其高等教育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可持續性。表2中給出2013~2017年所選取國家高等教育得分排名,可以更直觀地看出各國高等教育水平的逐年變化情況。(表2)
(四)模型仿真分析。本文利用VensimPle進行仿真模擬,進一步探究高等教育系統動力學中的相互作用,以“高等教育質量水平”指標值為主要觀察對象,通過控制變量及調整參數,達到幫助提高教育系統健康可持續的目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發,這是社會環境中一個突發因素,面對疫情,高等教育系統受到極大影響。若國家沒有足夠強大的高教系統作為保障,沒有科研團隊進行疫苗研發,整個社會將陷入癱瘓,教育也將停滯不前。因此,在引入突發因素(如戰爭、疫情)后,通過控制防控速率觀察“高等教育質量水平”。其中,1~4的防控率逐步遞減,可以看出:起初,由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高教變化并不明顯,但隨時間推移若仍保持原有速率,消極的速率會使得該國高教系統陷入癱瘓。(圖1、圖2)圖2模擬了政府投入對高等教育質量的影響,其中QOE1的政府資金投入相對較高,QOE2代表投入很少?梢园l現,初期差異并不明顯,甚至教育資金投入較少時有局部上升趨勢,但整體上QOE1更具可持續性,因此政府要提高對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以及資金投入。
(五)模型有效性檢驗。本文在參考其他可持續發展模型基礎上建模,反饋結構及方程均擬合了實際系統;熵權法對參數確定具有現實意義,且VensimPle軟件本身具有方程檢驗和量綱檢驗功能;最后對模型進行靈敏度分析,模型參數或方程在合理范圍內變化后,模型行為變化不敏感,說明該模型適用于政策分析,具有強壯性。
三、政策建議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教育2030行動框架”,倡導各國根據其基本方向,結合國情及自身高等教育發展狀況,建立高教合作關系,加強教育的互通融合。本文通過以上模型結果提供了一些適用于全球的可行性目標政策。
至2025年,各國教育管理部門應對教學方法進行優化變革,開發出多種師生互動課程模式,培養高校學生創新性及批判性思維,增強其自主探索性;創建開放性大學,實現全民終身學習;開放更多可管控的高教系統,向社會公眾提供更自由透明的高教信息;加強對師生信息素養的培訓,將信息技術深度融入高等教育過程;建設實用性強的教育資源共享庫以應對突發情況,增加學生獲取教育資源的機會和平臺;完善多元化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建立多渠道獲得教育經費的政府保障體系。
2025~2030年,各國政府應重視高教公平性,關注本國處于弱勢或被邊緣化的國民,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確保其擁有受教育機會;制定高教跨部門計劃,加強公共與私營部門間的合作,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效率;設立科研鼓勵機構,鼓勵各國不同領域學者發揮創造性思維,生成更多知識成果;有關監管部門應積極覺察高校師資思想動向,持續增強其教學積極性;完善高校教師工資制度及福利建設;設立對外交流課程,滿足高校學生多樣化需求,將全球化多元化思想融入高等教育;改善全面管理和問責系統,制定和改進相關法律,強制性減少高教存在的違規情況;構建突發情況應對體系,將其與教育信息化結合,解決緊急情況下的教育問題;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滲透到各國高教發展階段,加入并修訂相關課程教學;設立全球化教育信息交流平臺,融合各國高教發展優勢,嘉獎并宣傳優秀高教發展案例,向其他國家提出指導性建議,以推動各國高等教育可持續性健康發展。——論文作者:朱新彧邢凱悅宋傲霜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