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3-01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意義】建設學習型社會、為公民提供優質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是當前黨和國家的重要任務!痉椒/過程】采用知識可視化分析方法,基于2017年~2019年圖書情報領域和教育技術學領域CSSCI檢索期刊發表的全部學習支持服務研究文獻,探究了信息、技
摘要:【目的/意義】建設學習型社會、為公民提供優質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是當前黨和國家的重要任務!痉椒/過程】采用知識可視化分析方法,基于2017年~2019年圖書情報領域和教育技術學領域CSSCI檢索期刊發表的全部學習支持服務研究文獻,探究了信息、技術和教育交叉融合視角下學習支持服務的內涵與外延!窘Y果/結論】基于研究結果,從學科、方法和數據層面提出了促進未來學習支持服務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的相關策略!緞撔/局限】這些策略對于促進學科交叉融合,避免重復研究,建立更加精準的公民學習支持服務體系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關鍵詞:學習支持服務;學科交叉;信息科學;教育科學;知識可視化
1引言
學習是國家、民族、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基石。培養公民終身學習能力、建立學習型社會,是當前世界各國主要發展任務之一。我國在學習型社會建設方面亦開展了系列工作。發布于2010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要構建終身學習型社會的發展目標【1】。經過9年的持續努力,我國學習型社會已初見規模。2019年,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將構建服務于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確定為未來教育發展的一項重要目標【2】。由此可見,建設學習型社會、為公民提供終身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是當前黨和國家的重要任務。
如何構建學習支持服務體系,保障公民終身學習順利開展,引起了信息科學與技術領域和教育科學領域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其中,信息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圖書館學和教育科學領域的教育技術學是探究此問題較為集中的兩個專業。盡管兩個專業總體研究目標一致,但具體研究內容、路徑和方法存在較大差異,從而導致研究結論難以互通,重復研究現象嚴重,不利于更好地指導學習支持服務實踐。因此,非常有必要綜合多個學科的研究結論,立足于交叉學科的視角,探究學習支持服務的內涵和外延。
綜上所述,本研究基于數據可視化技術,采用知識圖譜方法,通過Citespace5.3R4軟件對圖書館學和教育技術學兩個專業CSSCI檢索期刊發表的學習支持服務相關文獻進行知識可視化分析,并基于可視化分析結果,厘清了廣義學習支持服務的內涵與外延,提出了交叉學科視角下的學習支持服務發展趨勢與策略,以期能夠在促進學習支持服務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同時,更好地服務于我國學習型社會的構建。
2研究設計與數據分析
2.1研究設計
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采用數據可視化的方法進行科技文獻梳理分析。作為數據可視化的工具之一,知識圖譜軟件可以將數據信息匯總并以最直觀的圖像呈現科學文獻發展概況。本研究通過解讀知識圖譜信息,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對圖書館學和教育技術學的科學文獻進行分析,探析學習支持服務的研究內涵與外延。具體而言,本研究選取陳超美教授設計開發的可視化分析工具Citespace5.3R4軟件,以“中國知網(CNKI)”全文數據庫為數據來源,選取圖書情報和教育技術學兩個學科包括《中國電化教育》《現代教育技術》《中國圖書館學報》《圖書情報工作》《圖書館學研究》等33本核心期刊,獲取2017~2019年全部研究文獻,進行引文分析。
2.2數據分析
在數據分析方面,本研究首先對下載的文獻數據進行初步篩選,剔除會議通知等無關樣本。然后,依據陳超美教授相關著作和文獻中的理論方法【3】,進行聚類關鍵詞共現分析。鑒于文獻發表時間范圍較小,本研究將閾值設定為關鍵詞的前10%,并選擇關鍵路徑網絡算法進行聚類分析,以生成可視化分析圖譜。最后,在可視化圖譜中提取引文關鍵詞頻次與中介中心性等相關數據信息,結合關鍵詞歷史信息記錄和聚類圖譜得出研究結果(如圖1、圖2、表1和表2所示)。
根據聚類分析結果,本研究將兩個學科共同的研究關鍵詞界定為學習支持服務的內涵,將兩個學科特有的研究關鍵詞界定為學習支持服務的外延(具體分析結果見圖3)。3圖書館學與教育技術學交叉視域下的學習支持服務內涵探析3.1學習支持服務的數據基礎研究獲取精準、全面、客觀的學習行為數據是提供優質學習支持服務的重要前提。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與成熟為客觀學習行為數據的獲取分析提供了便捷。因此,無論是圖書館學還是教育技術學,都將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與方法實現精準學習支持作為研究重點,但兩個領域的研究存在異同之處。
通過對圖書館學相關文獻可視化分析可知,目前此領域關于大數據的研究包括理論探析、大數據支持下的學習服務模式設計以及具體技術應用方式(如圖4所示)。
其中,理論探析類研究主要針對大數據技術帶來的價值和風險,基于實體學習支持服務機構轉型的視角,探究了大數據技術支持下的信息服務轉型的可能性與趨勢【4】,包括圖書館業務轉型、館員信息素養提升以及智庫的數據體系建設等。也有部分研究聚焦于大數據技術為學習支持服務帶來的風險問題,探究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隱私保護等問題【5】。學習支持服務模式研究則是在理論探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信息服務平臺架構、服務模式創新和評價模式等。
其中大數據支持的閱讀推廣研究【6】是此領域的關注焦點。包括大數據支持閱讀推廣的理論、方法、模式以及評價研究。此外,也有研究探討了以“數字畫像技術”為代表的大數據技術在學習支持服務中的具體應用方式。具體包括,對用戶畫像的框架設計、數據基礎設計和技術可行性分析等。
梳理教育技術學領域關于大數據的研究文獻可知,目前此方面的研究可以分為政策解讀與理論探析、學習支持服務模式與平臺的設計開發和智慧學習支持服務三方面。其中,政策解讀類研究主要以國內外關于大數據技術發展以及教育應用的相關政策進行分析【7】,在此基礎上,探討大數據技術融入學習支持服務的可能性、優勢、風險以及應對策略【8】。學習支持服務模式與平臺設計開發類研究較多,此方面研究是在理論探析的基礎上,針對不同技術類型,設計開發了包括學習行為數據分析系統、學習測評與預警系統和學習干預與可視化系統在內的不同學習支持服務平臺【9】,并結合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探討了實踐應用案例。“智能”是學習支持服務的理想狀態,部分研究基于大數據、自適應等技術【10】,探究了實現智慧學習支持服務的可能性和具體路徑。既包括智慧教室、智慧校園等環境資源的設計【11】,也包括智能時代的教師發展等師資培養【12】。
3.2智能技術優化學習支持服務研究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如何利用智能技術優化學習支持服務成為該領域的重要研究議題?梢暬治鼋Y果表明,圖書館學和教育技術學兩個學科關于此方面的研究平分秋色,盡管與數據基礎研究相比,此方面研究的文獻數量尚顯不足,但其增長速度較快。
進一步梳理文獻發現,圖書館學關于智能技術優化學習支持服務的研究(如圖5所示)主要集中于利用智能技術優化圖書館服務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不僅涵蓋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各級各類圖書館的硬環境建設,也包括基于智能技術的信息精準檢索服務研究和人工智能時代信息安全相關研究【13】。教育技術學關于此方面的研究(如圖5所示)包括以下3個方面:①為智能技術優化學習支持服務的理論探究,集中梳理了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教育的相關問題。既包括對頂層設計的思考也包括對具體人才培養目標等問題的反思;②為智能技術優化學習支持服務模式設計,主要探究了不同類型的智能技術應用于優化學習支持服務的具體策略與過程【14】;③為智能技術優化學習支持服務的關鍵技術研發,針對移動學習環境,設計開發了個性化、自適應的學習支持服務平臺與資源。
盡管兩個學科都關注了如何應用智能技術優化學習支持服務,但其研究對象和思考視角存在較大差異。教育技術學主要以教師或學生個體和群體為研究對象,以學習過程為切入視角,探究如何應用人工智能相關技術優化學習過程,從而提高學習效果、效率和效益。圖書館學主要以圖書館為研究對象,以信息服務過程為切入視角,探究智能技術優化圖書館為受眾提供信息服務的方法與途徑,從而最大化提高信息獲取的效率。
3.3學習支持服務對象研究
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學習支持服務的方式已經逐漸轉變為智能服務模式。如何提高服務對象的信息素養以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智能化學習支持服務,是近年來學習支持服務研究領域的關注焦點之一。
其中,按照研究對象的不同,圖書館學在此方面研究(如圖6所示)可以分為對受眾和館員信息素養提升兩方面。此類研究是在傳統信息素養培養的基礎上,引入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設計游戲化、混合式等不同培訓模式,切實提升受眾和館員的信息素養【15】。同時,也有研究基于信息素養本質設計開發相應的評價體系,檢驗公民信息素養現狀。此外,該學科還關注信息素養與數據素養的差異,近期關于提升圖書館員數據素養的相關研究數量逐漸上升。
教育技術學關于此方面的研究與圖書館學類似(如圖6所示),也可以分為智能時代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相關研究和學生信息素養提升相關研究兩部分。這兩類研究通常采用比較研究和實證研究范式,探究研究對象信息素養現狀,影響因素,從而確定提升策略,設計開發相應的培養模式和評價體系,從理論和實踐角度全面探討提升教師和學生信息素養的路徑。
3.4學習支持服務創新模式發展研究
學習支持服務模式創新是該領域歷久彌新的研究主題。隨著創客教育(創客空間)研究的發展與成熟,基于創客空間的學習支持服務創新模式設計與開發成為了此方面研究的新焦點。盡管目前此方面研究數量不多,但其增長趨勢明顯。通過關鍵詞聚類分析結果(如圖7所示)可以看出,圖書館學主要探究在圖書館建立理念先進、功能齊全的創客空間,更好地服務于受眾的學習與創新問題;而教育技術學科則主要關注將創客理念引入教育中,設計開發基于創客理念的學習支持服務模式。
具體而言,圖書館學關于創客空間的研究包括三方面,分別為圖書館創客空間建設的國際比較研究、圖書館創客空間建設模式、實踐與運行體系研究以及創客空間與其它模式相結合的新型創客空間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16】。教育技術學關于創客理念指導下的學習支持服務模式研究亦包括3個方面,分別為創客理念融入學習支持服務理論探析、模式設計和評價研究【17】。
4圖書館學與教育技術學交叉視域下的學習支持服務外延
盡管學習支持服務是圖書館學和教育技術學兩個專業共同關注的研究主題,但兩個專業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異。根據可視化分析結果,本研究將兩個專業特有的研究問題界定為廣義學習支持服務的外延。具體而言,可以分為圖書館學視角下的學習支持服務研究(如表3所示)和教育技術學視角下的學習支持服務研究(如表4所示)兩方面。
4.1圖書館學視角下的學習支持服務
4.1.1作為學習支持服務的學科本體研究
作為學習支持服務的學科本體研究是圖書館學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根據圖譜分析結果可知,學科本體研究可以分為兩個方面。①為學習支持服務機構研究。作為學習支持服務的實體機構,各級各類圖書館該如何建設才能更好地為不同類型學習者提供學習支持服務,是該學科本體研究的重要部分。此方面研究不僅集中在傳統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等機構發展現狀、轉型路徑等的研究,還包括數字圖書館、移動圖書館以及智慧圖書館等新型圖書館建設【18】的理論與實踐研究。②為學習支持服務學科研究,圖書館學、情報學是該學科進行學習支持服務研究的兩個重要分支,因此關于這兩個子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研究,也是該學科本體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4.1.2不同類型的學習支持服務研究
根據服務對象的差異,學習支持服務可以分為多種類型。不同類型學習支持服務的方法與路徑研究是圖書館學的重要研究主題。按照服務主體的層級差異,此類研究可以分為信息服務、知識服務、學科服務和社會服務四類。其中,信息服務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內外信息服務模型和體系創新設計。知識服務的研究集中于需求服務、精準推薦、模式探索、平臺開發和機制創新等方面。學科服務的研究對象集中在高校圖書館,探究高校圖書館如何服務于其學科建設。社會服務又可以分為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機構服務兩方面。公共文化服務以閱讀推廣和全民閱讀為主,閱讀指導和推廣是傳統圖書館基礎工作之一,隨著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何基于閱讀者特征,進行個性化閱讀推廣服務【19】,已經成為當前閱讀推廣研究的重要趨勢之一。社會機構服務研究則主要圍繞政府機構的智庫建設和知識庫建設路徑展開。
4.1.3學習支持服務對象研究
圖書館學的學習支持服務主要面向對象為用戶。因此,用戶行為、信息行為及競爭情報等均為學習支持服務研究的對象。在此研究層面上,無論是用戶行為、信息行為還是競爭情報,其本質均是數據。目前此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收集科學有效數據,通過數據管理與分析,推斷用戶學習特征與需求,從而為其提供精準信息服務,支持其更好地進行學習。
4.1.4學習支持服務預警研究
圖書館的數字化、信息化建設使得大量用戶信息得以互聯互通。諸如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信息都能夠與用戶閱讀信息相整合。而近年來逐漸發展成熟的大數據挖掘與分析技術,則能夠更好地基于線上線下一體化信息進行用戶畫像,從而實現對用戶學習的預警,更好地進行資源推薦,優化學習支持服務的效果【20】。此外,社交媒體信息亦形成了網絡輿情,輿情研究也已經成為圖書館學學習支持服務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21】。其中,包括網絡輿情風險研究、輿情監控與治理理論研究、輿情監控模型設計,平臺開發和策略檢驗等。
相關期刊推薦:《情報科學》1980年創刊,本著求實創新的理念,始終站在學科研究的前沿,全面反映學科發展的動態,著力突出刊物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抓住圖書情報界的研究熱點,刊發了一大批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學術影響的重要論文,及時反映了情報學、信息管理、圖書館學等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
此外,可視化分析結果顯示,圖書館學的學習支持服務研究所采用的主要研究范式為實證研究,其中采用較多的研究方法為社會網絡分析和、文獻計量分析和基于扎根理論的質化【22】研究。而文獻計量分析又以引文分析和可視化分析為主【23】。比較研究也是此領域常用研究方法之一,美國和日共同關注的研究主題,但兩個專業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異。根據可視化分析結果,本研究將兩個專業特有的研究問題界定為廣義學習支持服務的外延。具體而言,可以分為圖書館學視角下的學習支持服務研究(如表3所示)和教育技術學視角下的學習支持服務研究(如表4所示)兩方面。
4.1圖書館學視角下的學習支持服務
4.1.1作為學習支持服務的學科本體研究
作為學習支持服務的學科本體研究是圖書館學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根據圖譜分析結果可知,學科本體研究可以分為兩個方面。①為學習支持服務機構研究。作為學習支持服務的實體機構,各級各類圖書館該如何建設才能更好地為不同類型學習者提供學習支持服務,是該學科本體研究的重要部分。此方面研究不僅集中在傳統高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等機構發展現狀、轉型路徑等的研究,還包括數字圖書館、移動圖書館以及智慧圖書館等新型圖書館建設【18】的理論與實踐研究。②為學習支持服務學科研究,圖書館學、情報學是該學科進行學習支持服務研究的兩個重要分支,因此關于這兩個子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研究,也是該學科本體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4.1.2不同類型的學習支持服務研究
根據服務對象的差異,學習支持服務可以分為多種類型。不同類型學習支持服務的方法與路徑研究是圖書館學的重要研究主題。按照服務主體的層級差異,此類研究可以分為信息服務、知識服務、學科服務和社會服務四類。其中,信息服務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內外信息服務模型和體系創新設計。知識服務的研究集中于需求服務、精準推薦、模式探索、平臺開發和機制創新等方面。學科服務的研究對象集中在高校圖書館,探究高校圖書館如何服務于其學科建設。社會服務又可以分為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機構服務兩方面。公共文化服務以閱讀推廣和全民閱讀為主,閱讀指導和推廣是傳統圖書館基礎工作之一,隨著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何基于閱讀者特征,進行個性化閱讀推廣服務【19】,已經成為當前閱讀推廣研究的重要趨勢之一。社會機構服務研究則主要圍繞政府機構的智庫建設和知識庫建設路徑展開。
4.1.3學習支持服務對象研究
圖書館學的學習支持服務主要面向對象為用戶。因此,用戶行為、信息行為及競爭情報等均為學習支持服務研究的對象。在此研究層面上,無論是用戶行為、信息行為還是競爭情報,其本質均是數據。目前此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收集科學有效數據,通過數據管理與分析,推斷用戶學習特征與需求,從而為其提供精準信息服務,支持其更好地進行學習。
4.1.4學習支持服務預警研究
圖書館的數字化、信息化建設使得大量用戶信息得以互聯互通。諸如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信息都能夠與用戶閱讀信息相整合。而近年來逐漸發展成熟的大數據挖掘與分析技術,則能夠更好地基于線上線下一體化信息進行用戶畫像,從而實現對用戶學習的預警,更好地進行資源推薦,優化學習支持服務的效果【20】。此外,社交媒體信息亦形成了網絡輿情,輿情研究也已經成為圖書館學學習支持服務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21】。其中,包括網絡輿情風險研究、輿情監控與治理理論研究、輿情監控模型設計,平臺開發和策略檢驗等。此外,可視化分析結果顯示,圖書館學的學習支持服務研究所采用的主要研究范式為實證研究,其中采用較多的研究方法為社會網絡分析和、文獻計量分析和基于扎根理論的質化【22】研究。而文獻計量分析又以引文分析和可視化分析為主【23】。——論文作者:陳曉慧1,張天琪1,陳慧穎2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