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12-28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彈性學習是指學習者在大教育、大環境、大系統中主動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養成習慣,成為學習的主人。彈性學習就是學習要求可多可少,可大可
摘要:彈性學習是指學習者在大教育、大環境、大系統中主動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養成習慣,成為學習的主人。彈性學習就是學習要求可多可少,可大可小。即靈活地把握學習數量的多與少,學習質量的高與低,學習程度的深與淺,學習評價的寬與嚴。彈性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形式,不是根本目的。通過彈性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欲望,促進學習質量的提高,探索學生的學習規律,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
首先,擺正對學生的學習的焦點,切實落實素質教育
有人曾用胡蘿卜和兔子來比喻學生的學習。伸手把胡蘿卜放在兔子面前,兔子不斷地往前跑。例如教育學生說,“你為什么要好好學習呢?因為這樣才能進重點學校,將來才有好的工作,有好的收入。” 這,是一個境界。而更好的狀況是,沒有胡蘿卜,兔子也會往前跑。為什么呢?因為這只兔子熱愛奔跑!它覺得在奔跑當中獲得很多的成就感,不管胡蘿卜或其他外界的誘因存不存在,它都會自動自發地往前跑去。這,則是最佳的學習境界。
該怎么做,才能培養出這些沒有胡蘿卜也依舊熱愛奔跑的小兔子呢?把學習焦點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考試考了幾分?班上排名多少?),如此一來,就是教導學生,你做的所有學習,都是為了取得這些外在的肯定。換言之,也就是在培養為胡蘿卜而奔跑的兔子。
如果把學習焦點放在學習的成就感上,感覺就會截然不同了。其中的差別,在于不把學生跟別人比,學生只與自己比較,多學了一些知識,自己就有所進步,當然值得高興。如此一來,學生可以從獲得知識當中,得到很大的滿足和成就。這么做,就會培養出熱愛奔跑的兔子。
其次,培養多元化的教育價值觀,對學生彈性要求
傳統教學經常把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發展,導致把學習焦點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例如:這次考試考了幾分,升學進入了哪一個學校,在班上排多少名等等,對于教學過程以及教學過程中展示的師生豐富的思想、情感、態度、興趣、個性等交往內容關注嚴重不足,不能以多種標準、多個尺度、全方位地評價學生、如此一來,就是教導學生,你做的所有學習,都是為了取得這些外在的肯定。這么做有個潛在的大危機,若外在肯定不在了(名次差、分數低),那學生自然也就缺乏學習熱忱了。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由于事物存在復雜多樣性,學習者個人的先前經驗存在獨特性,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于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即學習者對事物意義的建構是多元化的,不存在唯一的標準的理解。多元性評價特別強調尊重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發揮師生的主體性。這也意味著對師生存在的個體差異的尊重,對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原有情感及個性等的尊重。它客觀上要求教學評價必須有多元的標準。“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就多一批優秀的學生”,在評價標準上必須建立起多元性的開放性的評價標準體系,從而使評價能真正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提高。
相關知識推薦:教學論文發表哪些期刊有用
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加德納博士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多元智力因素理論”。主張要判斷一個學生是否聰明,應從八大能力來做分析。前三項是傳統智力因素:1、數學邏輯能力;2、語文能力;3、空間能力;另外這個劃時代的創新理論,還加了5項新的能力指標,來判斷一個學生是否聰明,其中包括了——4、體能;5、音樂能力;6、了解自己的能力;7、了解別人的能力;8、理解自然環境的能力。這一“多元化價值觀”的教育理論,如今影響了世界各地的教育體系。原來一個體能很好的學生(例如像姚明),在校的數學成績若不如其他學生,以傳統的眼光來看,就不是個聰明而會受重視的學生。然而按照這個“多元智能理論”,擁有極佳的體育素質也是一大智能,這個聰明的學生絕對值得我們好好栽培。又如80后代表作家韓寒,他在讀高中時,曾有過7門功課亮紅燈的狀況,在傳統的教育體系來看,他當然也就算不上聰明,更不用說優秀了?缮朴谖淖直磉_的他后來靠豐富的文采,成了年輕人崇拜的知名作家,他的經歷也很值得那些只重視考試成績的家長細細思考。所以,如果我們能用多元價值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成果,就會發覺,其實每個小孩都有他的閃光點,我們的職責是去發現這些閃光點,讓它可以熠熠生輝。如果太過用傳統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的學習,強迫學生在他不擅長的部分發展,則只能起到負面作用.
再次,培養學生的學習彈性,培養學生長期的學習動力。
要讓學生永保學習的熱忱,除了先讓學生真心喜歡上學習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能力需要培養,就是“學習彈性”。
(1)幫助學生做正面的歸因。
學習彈性的培養,首先應著重在學生看待挫折的眼光。心理學的研究發現,遇到挫折時,負面消極的想法,會使人壓力倍增,容易半途而廢;而正面積極的念頭,則會讓人擁有極佳的抗壓及抗挫能力。因此,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我們應該幫助他學會做樂觀正面的歸因:例如學生考試沒考好,負面消極的歸因會是“我很笨!”,而正面積極的念頭是“我這一次沒考好……”;成績沒有其他同學好時,學生負面消極的歸因會是“別的學生都比我聰明。”,而正面積極的念頭則應該是“我還沒找到最有效學習這門知識的方式”“我掌握的內容還不夠全面”等等,觀察學生的歸因,輔導學生做正面、積極的思考,就能幫助他提高學習彈性。
(2)幫助學生切割他的功課。
面對念不完的課本,做不完的習題,學生不知如何入手,因而倍感壓力。這個時候,給學生最好的幫助是幫他將內容做切割,大目標切割為小目標,比如一天背十個英語單詞,做十個數學題等等。只要按照這個計劃,就可以慢慢地學會這門知識。在這里焦點要放在學習成就上,而不是放在學習成績上面。
(3)培養學生反思習慣.
古人已經發現了反思的重要性,《論語》中“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其過而自訟者也”等格言都強調了反思在道德修養中的作用!秾W記》中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則是從學習方面提出反思對于學習的重要性。
課堂上教師花一些時間,讓學生進行反思自問:1、今天老師講的是什么知識?(整理內化,構建知識體系)2、我知道了多少?(對照檢查,確定補習方向)3、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對書中的哪些地方還存在疑問?(質疑提高,培養創新精神)……然后有問題的可以舉手提問,師生集體商討解決。在作業完成后不要急于上交。而是要給自己提這樣的三個層次的問題: 1、我今天的作業和昨天相比怎么樣,進步了?還是退步了?(淺層次的反思)2、我認真檢查了嗎?我都做對了嗎?(中層次的實踐反思)3、當學生反思習慣的養成達到一定水平時,可以引導學生這樣問自己:這道題有沒有別的解法?(深層次的質疑反思)
學生的認知過程,是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到深,由已有的知識到新知識的認識過程,是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反思是指以嚴肅的態度,持續不斷的、主動的、反復深入的對已有的結論、認識或觀念,以及思維活動的形成過程,進行周密、富有批評性的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的認識,并作為進一步思考的起點。認知與反思二者是相輔相成,緊密聯系的,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不僅可以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進步,真正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保護好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得到維持,維護學生們長久的學習動力。
總的來說彈性學習就是考慮學生個性發展,因為我們所教的學生千差萬別,我們不能用一把尺子來衡量孩子,我們應該鼓勵學生成功,鼓勵學生冒尖,鼓勵學生的興趣發展,使其不斷尋找與適應自己的愛好。以學生發展為本就是為學生提供空間,讓他們自由去翱翔,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在生活中感悟學習意義,感悟學習能力,讓他們自由,讓他們快樂,讓他們暢想,讓他們動手動腦,讓他們去創新。我們的彈性學習為學生今后發展和創新提供了可能,為我們課程教材改革和減輕過重負擔成為現實,讓學生的學習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論文作者:饒建洪 王智輝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