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10-29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構建和諧校園,打造和諧班集體,首先要從關愛學生弱勢群體入手,消除不和諧因素。小學弱勢群體學生主要包括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生理缺陷的學生以及學生困難的學生,關愛小學弱勢群體學生不僅是學校的工作,也是每個教師的責任和義務。本文從小學生弱
摘要:構建和諧校園,打造和諧班集體,首先要從關愛學生弱勢群體入手,消除不和諧因素。小學弱勢群體學生主要包括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生理缺陷的學生以及學生困難的學生,關愛小學弱勢群體學生不僅是學校的工作,也是每個教師的責任和義務。本文從小學生弱勢群體的類型特點出發,探討小學生弱勢群體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談談關愛弱勢群體學生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小學生;弱勢群體;教育關愛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廣大教育者不再只關注學生智育的發展,轉變了以往只關注學生考試成績的理念,開始注重學生心理素質及個性品質的發展。在小學教育階段,弱勢群體更加引起教育者的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更加脆弱,更加需要他人的關愛和幫助,確保弱勢群體學生也能夠身心健康發展。筆者從自身經驗出發,將自身對于小學生弱勢群體的認識和關愛策略分享如下,希望給廣大教育工作者以參考。
一、小學生弱勢群體的類型
(一)經濟困難學生
家庭經濟困難的小學生弱勢群體一般是指連學費都很難湊齊的學生,他們的基本生活本就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在教育方面往往會有所忽視,甚至家長為減輕負擔不讓孩子上學,影響小學生的未來發展。這類學生有的在學習方面往往會表現得更加努力,會更珍惜得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在學校也會積極爭取可以勤工助學的機會;而有的學生會因此而感到自卑,常常處于焦慮和自卑的情緒當中,無法全身心投入學習,甚至會厭學、輟學。
生理缺陷學生
生理缺陷主要指一些身體殘疾或者體弱多病的學生,這些學生往往對自己的長相或者體型不滿意,有的因為自己身體殘疾而內向自卑,甚至還要承受一些學生的嘲笑和譏諷,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導致這些學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影響學生身心發展,不利于構建和諧校園。
學習困難學生
還有一類弱勢群體學生是學習困難的學生,他們并不存在智力問題,但在學習上相較于其他學生往往難以跟上教師的教學步伐,學習能力偏低,學習方法不合理,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不利于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
二、小學生弱勢群體形成的原因
(一)學生個體因素
一些弱勢學生主要是由其自身的因素造成的,他們個人的自制力不足,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學習沒有動力,三觀出現偏差,導致學生學習成績很差,個性發展受阻,時間長了甚至開始厭學,沉迷電子游戲,消極退縮,身邊很少有朋友,導致學生無論在學習方面、人際交往方面還是個性發展方面都嚴重受阻,成為名副其實的弱勢群體。
社會背景因素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甚至有的家庭被迫下崗,農村家庭進城務工,貧富差異越來越大,這些家庭的小學生也因此成為弱勢群體,他們有的上學困難,有的成為留守兒童,急需他人的關愛與幫助。與此相反,有的家庭條件很好的學生,形成了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較差,全面發展受阻,這也是需要關注和引導的。
家庭教育因素
在家庭方面,有些家庭經濟條件較差,供孩子上學困難,有的家庭教育方式不當,或者對孩子過分寵溺、大包大攬,或者對孩子呼來喝去、苛責打罵,或者對孩子不管不顧,任其自生自滅,這些都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導致孩子的性格養成有所偏差,在學校學習或人際交往中不占優勢。
三、關愛弱勢群體學生具體策略
(一)以人為本,堅持多措并舉
在關愛弱勢群體學生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具體情況為根本,制定針對性的關愛策略,堅持多措并舉,切實幫助到學生。例如,針對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學生等弱勢群體存在的個性問題、受教育問題、行為偏差問題等,要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拓展職能,做好弱勢群體學生的人文關懷,向這部分學生開啟“關愛工程”“代理家長”等關愛工作,讓這部分學生感受到關愛和幫助,促進學生的身心良性發展。
相關知識推薦:小學教師如何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
再如,針對家庭經濟困難的貧困學生,為了解決學生的思想負擔,為了幫助學生能順利地接受教育,學校要引起重視,多措并舉,開啟對這部分弱勢學生群體的“補、免、獎、助”關愛工作,針對性地關愛并幫助貧困學生,形成多方位、多形式的幫扶機制。同時,還可以發動社會力量,組織開展“幫困助學”相關的社會活動,讓學生也能體驗到社會的溫暖,對于關愛弱勢群體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疏引結合,重視心理教育
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學習壓力逐漸增大,教師和家長給予學生過高的期望,尤其是對于一些弱勢群體的學生而言,心理更加脆弱,很容易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擾,如果不及時進行心理干預,時間長了甚至會形成嚴重的心理問題,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诖耍瑢W校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不能只關注學生智育的培養,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教育。學校應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組建專業的心理教師團隊,開通心理健康咨詢通道,尤其做好弱勢學生群體的疏導工作。、
心理教育的普遍形式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課程要落到實地,不能流于形式,要形式多樣,不能機械單一,要保證學生切實能從中受益。對于具有統一類型心理困擾的弱勢群體學生,可以組織進行團體心理輔導,讓具有相同心理困擾的學生在團體的力量中汲取養分,達到共同成長的目的。對于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學生,需要進行專業的個體咨詢,了解學生背后的原因,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和指引工作,促進學生心理朝健康方向發展。
標本兼治,提高自立能力
關愛弱勢學生群體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在物質上施以援助,而是要讓學生從根本上強大起來,讓學生擺脫弱勢群體的標簽。社會、學校、教師的關愛只是一時的,只是一種表面的、不深入實質的援助,而要想讓弱勢群體學生產生質的改變,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自己強大起來。基于此,在關愛弱勢學生群體的工作中,必要要轉變傳統的觀念,不能將學生完全置于弱者的位置進行全方位的物質救助、精神疏導等,而是讓弱勢群體學生也參與進來,發揮主動性,提高自立能力。
例如,學?梢酝ㄟ^組織弱勢學生群體進行培訓,包括學習方面的培訓、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訓,以及提高自立能力方面的培訓,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除此之外,還可以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結對組成幫扶小組,彼此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可以創辦弱勢學生群體相關的學生社團等,讓弱勢學生群體也有勇敢展示自己的空間,使弱勢群體學生有一個心靈棲息的地方,促進學生在心理承受力、個人技能、人際交往、學習生活、服務社會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提升,并在此基礎之上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自立能力,使學生的弱勢變為強項,讓學生變得更加自信,從而擺脫弱勢群體的標簽。
綜上所述,小學生弱勢群體普遍存在,如果不進行針對性的干預,會阻礙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利于素質教育的推行。因此,學校應充分重視弱勢學生群體的關愛工作,深入了解弱勢學生群體形成的原因,針對性地制定相關的關愛策略。在弱勢學生群體關愛工作中,要做到以人為本,多種舉措相結合,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疏引結合,同時還要從本質上提升弱勢學生群體的素質,培養其自立能力,促進其全面健康發展。——論文作者:梁栩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