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8-22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我國基礎教育總體水平還不高,原有的基礎教育課程已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展。作業設計是教學工作中的基本環節,也是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其研究對于教學實踐的深化和教學理論的建設具有重要的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我國基礎教育總體水平還不高,原有的基礎教育課程已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展。作業設計是教學工作中的基本環節,也是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其研究對于教學實踐的深化和教學理論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從內容生活化、形式多樣化、作業自主化、評價多元化等方面入手,設計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語文生活應用型作業。應用型作業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從而更積極地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在豐富的作業活動中獲取快樂,發展個性。
關鍵詞:語文生活性作業;設計;應用
一、內容生活化,激發活力
《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小學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兒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里,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所以達到真正理解還不是最終的目的,能將所學運用于生活,尤其是創造性的運用,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這番話為我們指明了設計語文生活化作業的方向。
相關期刊推薦:《中小學教學研究》由遼寧省教育廳主管,遼寧省基礎教育教研培訓中心主辦。主要欄目:課程改革研究、課標教材、學科教學、課例與評析、教學設計、考試研究、能力培養、教學評價、教學隨筆、名師風采、試題選萃等。
二、形式多樣化,激趣啟智
新課標強調,語文的學習既要面向生活,積極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也要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多樣化作業要突破傳統作業單一、固定的抄寫形式,設計為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的形式,將作業與唱、畫、玩、演、做等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聯系起來,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把語文技能的培養與活動相貫穿,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參與學習。可以是觀察性的,如:養小蝌蚪、種綠豆,觀察其發展?梢允桥d趣性的,如:成立興趣小組,收集、匯報組內發生的有趣的事?梢允歉傎愑螒蛐缘,如:猜燈謎、飛花令、課文知識搶答大賽等。總之,把對客觀事物的觀察、閱讀、表達相互聯系起來,構成整體,既促進讀寫結合,也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三、時間自主化,展現自我
作業自主,在傳統的家長觀念里不是一件好事。但新課程標準這樣指出:教師要把凡是學生能夠自己獨立做的事情都讓學生自己去完成。讓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去思考、選擇、決定,去體驗、感悟,去創造、實踐和應用。所以我們有時不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盡量發揮學生作業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作業真正成為學生發展的需要,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樂事。
(一)自主安排作業時間
要求孩子做一張表格,主題為放學后。根據每天的實際情況,把自己放學后做的事情,以及其時間安排寫下來。貫徹因材施教原則:在課堂上就要求背誦的段落,允許課堂上背不熟的同學回家繼續背到熟練為止;要求優等生隔天就得交的作文,后進生可以寬限幾天。這樣,保證了后進生的作業質量,使之扎實鞏固所學知識,形成良性循環。
(二)自由選擇作業數量
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適當減少他們的作業量,減輕他們的課業負擔,根據后進生的學習進度,單獨布置作業。每課的基礎性練習,必不可少,以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至于結合課文內容設計的一些拓展性練習,他們可以選做或不做。如背誦練習,一般學生只要按教材要求背誦有關篇目,對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多選擇一些精彩片段背下來。適量、適當的作業和練習要求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培養自信心。學習能力強的同學,適當的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業,培訓其思維能力。通過作業數量的變化讓班級中的后進生能慢慢進步,優秀生能更加優秀。
(三)自由選擇作業內容
在設計作業時,不能“一刀切”,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層次性的作業,讓學生有一個較為寬松的自主選擇范圍,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較好地參與作業。作業設置應當由易到難,題型靈活多樣,有基本功訓練,也有能力訓練,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選擇作業。實踐證明,這種非強制性的作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各個層次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自主精神。
(四)自主選擇作業完成方式
自主性作業應當允許學生選擇完成的方式?梢栽谂c爸爸媽媽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住的近的同學合作完成。二年級升三年級后,我把布置給孩子們的睡前朗讀活動“升級”了,從之前的大聲朗讀課外讀物并要求家長拍視頻檢查改為默讀,孩子們可以選擇摘抄優美詞句或者是做簡單的讀后感的方式,第二天交上來檢查。家長們的任務輕了,孩子們也由讀到寫,學習方式起了變化。以這樣可自己選擇的形式鼓勵學生進行課外積累,體現了作業的靈活性和彈性化。
四、評價多樣化,發展本我
(一)改變作業評價形式的重要性
在改變作業形式的同時,也需要改變作業的評價方式。在這方面老師和家長都要加強思想認知,老師要進行作業布置形式的創新,也要改變作業的評價方式;家長們不能再單純的認為老師布置的作業越多就是越負責而是要配合老師,對孩子進行新型的作業形式的輔導。學生作業的評價與批改可以成為營造輕松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在作業評價中,要改變過去只求“客觀公正”的做法,不要只給分數和等級,要盡量使用鼓勵性的語言,針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評價尺度和評價策略。
(二)針對學生的獨特性,多樣評價
譬如有些優等生習慣于正面評價,形成了耐挫能力差、盲目自信等弱點,就要適當地提出高要求,加以否定評價。而后進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受負面評價的影響比較大,恰當的賞識性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豐富評價的主體
在作業評價過程中還可向學生、家長提供參與機會,如小報作業、自編歌曲演唱、課本劇表演等都讓學生及家長參與評價,把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小組評價、自我評價結合起來,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讓家長見證孩子的成長。
總之,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論文作者:段正巧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