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6-12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小學階段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十分重要的,它關系到學生今后的學習能力,甚至以后的就業方向。而低年級學生正處于習慣可塑性強的年齡階段。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當重視培養低年級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本文旨在探究低年級學生在學習及生活中
【摘要】小學階段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十分重要的,它關系到學生今后的學習能力,甚至以后的就業方向。而低年級學生正處于習慣可塑性強的年齡階段。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當重視培養低年級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本文旨在探究低年級學生在學習及生活中存在自制力差、自理能力低、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行為習慣問題,通過分析問題后提出切實可行的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措施。
【關鍵詞】低年級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途徑
低年級學生存在的不良行為習慣
自制力差
低年級學生因為心智不成熟,很多人自我約束能力都比較差。譬如,上課時會走神,不經意去做小動作,很難做到認真聽講。有些學生在老師講課時喜歡跟周圍的同學聊天,毫無課堂紀律可言,完全依靠老師一遍又一遍去教育才能維持良好的課堂紀律。其次,很多低年級學生都是根據自己的心情學習,情緒好的時候可以做到認認真真,情緒不好的時候馬馬虎虎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對自身行為沒有約束,他們沒有計劃學習,不知道如何去做,都是依賴家長和老師督促。這樣的壞習慣導致他們的學習時間并無保障,學習效率也并不高。我曾教的一年級學生小王就是典型例子,他課堂上經常大聲說話,很難靜下心講課,也影響了其他學生聽講。我曾多次教育小王要遵守課堂紀律,但說完沒兩天小王又會再犯。后來,在課堂上我充分利用了“和悅之星擂臺榜”,對認真聽講的學生在書上印上一朵小紅花,集齊10朵小紅花就能得到“進步之星”獎;集齊20朵小紅花就能得到“班級之星”獎,通過獎勵鼓勵他們專心。
2.以自我為中心
現在有相當大比例的低年級學生是獨生子女,父母的寵溺讓他們漸漸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行為習慣,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也不會換位思考為別人考慮。小陳是我教過一個學習成績優異的四年級學生,她聰明伶俐,積極回答問題,有時我還沒說完她就舉手甚至不舉手強答。而輪到別的同學回答,她就不會認真聽別人回答。小陳的行為已經影響了課堂紀律,我利用課余時間跟她交流,她也不放心上。班上一名女生反映小陳很愛發脾氣,玩游戲總想讓大家都聽她的,如果自己隊伍輸了就會責備他人。相比小陳較柔和的霸道,某些男生攻擊性的霸道更另老師家長擔憂。他們脾氣暴躁,不懂寬容,如果同學間產生一些小矛盾,他們就用摔桌椅,甚至毆打同學。以上的行為都是一部分低年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行為習慣,必須引起家長和老師的重視。
3.自理能力低
很多低年級學生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他們的家長會提前替他們打理好生活瑣事,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學生小李是個活潑好動的一年級學生,他父母在外地工作,他從小由爺爺奶奶撫養。而他們平時對小李極為寵溺,對小李提出的大小請求千依百順。久而久之,小李變成一個自理能力差、不講衛生的人。每位學生都有對應的衛生值日任務,但小李連擺放整齊桌椅這樣的簡單任務也不能完成好。此外,小李不注重個人衛生,總是不洗手就吃東西,甚至把鼻涕口水抹到同學身上,班上同學都不愿跟他有接觸。我時常提醒小李家長要監督小李的生活習慣,但他們不以為意。我也是一籌莫展,倘若小李自理能力差這個不良生活習慣繼續下去,必定會給他的生活帶來惡劣的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措施
1.以身示范
教師的言行是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典范。很多低年級學生把老師看成楷模,老師的行為習慣對他們有著重要的影響。身為一名老師,我常常提醒自己對學生要言傳身教,做個合格的楷模。平時我很注重自己的行為舉止,提醒學生要像老師那樣抬頭挺胸走路,挺直腰坐著......我很注重學生要端正寫字姿勢。對于書寫,我要求學生做到:一尺一寸一拳頭,規規矩矩寫好每一筆每一畫。課堂上我也會一筆一畫把每一個字寫規范,引導孩子跟著寫,因為我相信老師美觀的書寫會給孩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老師的示范作用對學生的影響無處不在,不僅是書寫,像彎腰撿垃圾、主動把講臺收拾整齊等小細節也會對學生造成影響。教師的言傳身教會在孩子的心中起到表率的作用,他們就會在不經意間學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家校合力
家庭與學校是影響低年級學生發展的兩大場所。平常老師與家長溝很需要技巧,無論是年輕教師還是資歷深的教師,很多都曾為溝通這事犯愁。網絡普及讓老師跟家長的溝通方便了很多,作為一名老師要充分利用好校訊通、 微信群等通訊軟件與家長反映孩子們的在校表現,并定期開展家長會,讓家長清楚孩子們在校表現 ,老師也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狀態。統一教育觀念,引導家長配合老師工作,并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共同探討如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形成一條長期的有效的溝通交流渠道。比如上文提及小王同學自制力差,及時跟他媽媽溝通,最后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老師與家長溝通是否及時,溝通方式是否得當,是孩子們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訂正不良行為習慣的關鍵。
3.開展豐富多樣的班會活動
課堂上除了讓學生學好課本知識,讓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更為重要。除了文化課,每周的主題班會活動課更不能忽略。每周的班會課我先讓班干部總結匯報,班級成員討論,總結每周班計劃的完成情況。對每周表現好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鼓勵,表現差的孩子給予批評。獎罰分明讓學生們對好的行為習慣、不好的行為習慣有一定的了解。比如,讓學生們懂得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可以利用班會課把學生帶到操場模擬公路現場,一組同學扮演行人,另一組同學扮演公路中車輛,倘若大家不遵守交通規則,隨意在馬路上活動,讓學生們看到會造成多大的危害,幫助學生意識到遵守交通規則的必要性,改掉亂闖紅綠燈等壞習慣。諸如此類班會活動潛移默化促進學生們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低年級學生對學習環境敏感,他們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良好的學習環境。一個班集體的學習氣氛決定了整個班集體是否積極進取,一個班上很多同學不愛學習會影響到班上其他同學也不愛學習。我十分注重營造班級的學習氣氛,為了盡量讓學生們融入到課堂,我常常準備一些與講課相關的小故事,這樣能提高學生們的積極性。另外我會經常表揚上課認真的同學,學生們為了得到表揚會積極發言,從而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課外我也會要求家長給孩子們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倘若一個家庭能夠提供舒適的學習環境,家長從小指導孩子學習,糾正他們坐姿、握筆姿勢等,這樣能協助孩子們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反之,如果學生在吵雜的環境中成長,譬如有些家長邊看電視邊讓孩子在一旁學習,這種嘈雜環境影響孩子們的專注力,容易讓他們形成邊說邊寫、閱讀時東張西望等不良的學習習慣。
相關期刊推薦:《課程教育研究》雜志由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主管,內蒙古自治區北方文化研究院主辦,面向國內公開發行的教育類學術期刊。本刊突出反映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和新經驗,探索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的新思路、新特點。
結語
低年級學生處于成長的起步階段,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每個教師的責任。如何讓更多的“熊學生”變成“好學生”,那就得指導他們改掉學習、生活中自制力差、自理能力低、以自我為中心等等壞的行為習慣。課下的班會活動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途徑。低年級學生向師性很強,因而作為老師一定要規范自己的言行,給學生做一個好榜樣。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讓我們更好地接近學生的內心世界,給予他們幫助,指導他們更好地學習。每一位老師都要加強與學生家長溝通,共同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們主動去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好習慣成為孩子們的終身伴侶。——論文作者:謝駢雄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