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1-17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傳統語文課程資源結構單一,教材常被視為課程教學的唯一資源,教師往往過分依賴教科書和教參,教學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影響了學生創造性的發揮,影響了語文水平的提高。“新課標”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
摘要:傳統語文課程資源結構單一,教材常被視為課程教學的唯一資源,教師往往過分依賴教科書和教參,教學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影響了學生創造性的發揮,影響了語文水平的提高。“新課標”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明確為語文課程的資源,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特別是綜合性學習內容的設置,指明了實現的途徑。創造性處理教材資源,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拓學生學習思路;充分運用網絡媒體資源,可以拓寬學生學習面,充實學生學習源泉;有效利用校本課程資源,可以加強學科滲透,拓寬學習空間;留心大自然、關注社會社區,開展實踐活動,可以積累學習源泉;課堂學習延伸到家庭生活,互動交往,可以滲透親情體悟。
關鍵詞:教材資源,媒體資源,校本資源,自然資源
長期以來,語文課程資源結構單一,教材常被視為課程教學的唯一資源,教學時,教師往往過分依賴教科書和教參,影響了創造性的發揮。很多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利用最多的也是教材中的命題作文,并不重視學生有無親身生活體驗,也不很關注學生有無真情實感,關注的只是師生是否完成了這一教學任務,因此傳統作文教學形式單一,內容狹窄,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影響了語文水平的提高。新《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加大了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加大了師生創造的空間,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源泉!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新課標”綜合性學習內容的設置,便是實現這一標準的真正體現。下面,就“如何開發利用綜合性學習課程資源,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能力”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有效利用校本課程資源,加強學科滲透,拓寬學習空間。
應該說學校生活中,可開發的資源是相當多的,真可謂“學校處處皆教材”。 但是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圣書,關注書本,忽視人本,強調獨立,缺乏合作,每個人都是封閉的個體,使學生的作文思路變得越來越狹隘。新課標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留心處處皆語文,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因此關注體驗學校生活是學習積累的捷徑。
除此以外,還可利用班級、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進行指導訓練,如:元宵猜謎、清明掃墓、五四游園、中秋賞月等活動;留心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諸如“遲到了”、“班級競賽扣了分”、“體育藝術節得了第一名”、“我與同學鬧矛盾了”,“我們的外教”;關注校園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人。這樣引導學生關注課堂課余生活、游戲活動、日常生活、師生交往等,獲取獨有的體驗,增加寫作之源,激發創作的靈感。
當然,學校資源還應包括師生動態生成的知識。因為學生對問題、事物、現象的理解,需要有一個交流的過程,通過討論各自的見解,相互促進,相互啟迪,相互溝通,從而更好地學會表達語言。例如,寫《我在月球的一天》,讓學生針對所收集的資料展開討論,學生對天體、星星、月亮有了不同的感受。另,月亮在不同學生的眼里變的豐富多彩,他們描述月亮的特征,想象月亮的情感,創造月亮的童話,他們的對話雖然是支離破碎,但富有情趣,打開了思路,激發了學習與寫作欲望。
有效利用校本課程資源,不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獨立性和創造性,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學語文的良好習慣,更激發了他們自覺學語文的興趣。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而愉悅的求知空間。
二、充分運用網絡媒體資源,拓寬學生學習面,充實學生學習源泉
當今社會,五彩繽紛,瞬息萬變。學生感受最深、表現起來最得心應手的雖然是親身體驗的直接生活,但是電視、電影、網絡、書籍等媒體對學生的生活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為學生提供了及時而廣泛的間接生活體驗。特別是互聯網的逐步普及,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ヂ摼W上豐富多采、日新月異的知識源泉,是學生取之不盡的素材庫。因此,如果我們能合理恰當地運用這些資源,可以拓寬學生生活面,為語文學習積累更多的素材。
如上了《月亮上的足跡》一文,請學生進行《探索月球的奧秘》的綜合性學習,如果僅以課本資料作為活動材料,顯然是不夠全面的。好在新教材為我們提供了三個網址,于是就先引導學生上網查找閱讀收集相關材料,相互交流,然后再開展知識競賽,最后再動筆,這樣在整個活動中,學生的思路就開闊多了,活動結束還寫出了很好的想象作文。
此外,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中各種學習論壇(如,K12學生論壇)和E—mail的形式與校內外的同學、老師進行交流,使得語文學習打破“學校圍墻”的限制,使同學們不斷增加自主學習的機會,提高語文水平。
三、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拓學生學習思路。
傳統教材的處理,不外乎兩種方式:一是依綱照本,逐課學習,完成教學任務;或者大膽的進行單元學習,求同存異:但最終都是要體現出編書者的意圖來的。殊不知愛好讀書的學生早都走到了前面,再來學習如同嚼蠟(特別是編排在教材偏后的課文,有的同學不知已讀過多少遍,愿學的自不待言,不愿學的你是無法調動他的胃口的)。我在教學中就經常有意識的避開這種現象,對編寫者的意圖進行創造性的改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教學“探險”單元(七年級下冊)時,發現學生早已把本單元的課文讀過好幾遍了,我一講到“探險”話題時,同學們并沒有被那些“探險家”的精神所感動,反而對探險的刺激津津樂道(如蹦極、公園水渠沖浪等等),我先是就勢利導,給了一節課讓他們探討這個問題,最終因親身體驗和材料積累太少而漸趨低谷。但我總覺本單元素材很好,卻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看到《真正的英雄》,便靈機一動,本單元課文中的形象不都可以用“英雄”來統領嗎?便找來前不久剛剛上映的巨片《英雄》,在教室全劇重放。
看完片子,我便以“誰是真正的英雄”展開了本單元的學習,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如:斯科特等人是英雄嗎?魯濱孫呢?夸父和孔子呢?結合《真正的英雄》,提示同學們寫出你認為真正的英雄應該是怎樣的?問題一提出,同學們或侃侃而談,或奮筆疾書;或大聲辯論,或慷慨陳辭。兩三節課下來,同學們仍然意猶未盡。我又趁機設計了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講心中(作品中)的英雄故事,評心中的英雄人物,寫身邊的英雄事跡 ……這樣雖然改變了編寫者得意圖,卻也創造性的完成了本單元的學習。
四、留心大自然、關注社會社區,開展實踐活動,積累學習源泉。
生活是語文的源泉,語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因此語文教學要突破教室、課堂生活圈,走進大自然,走向社會,讓學生在這廣泛的空間里吸納獨特感受,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形成態度,認識價值。旅游、參觀、訪問、調查都是學習語文的形式。 我曾多次引導并帶領學生走向街頭、書攤、市場、后山;假期隨父母旅游一些知名景點或一些不起眼的小山村(《感受自然》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學生能把生活中的現實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即是語文學習。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