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淺論波普爾的證偽主義

發布時間:2020-04-17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 要:波普爾作為 20 世紀著名的西方哲學家之一,其證偽主義思想的提出具有極大的創新性,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新的、與眾不同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打破了傳統的思維方式,在科學哲學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通過分析

  摘 要:波普爾作為 20 世紀著名的西方哲學家之一,其證偽主義思想的提出具有極大的創新性,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新的、與眾不同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打破了傳統的思維方式,在科學哲學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通過分析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思想,即“問題——猜測——反駁——問題”的證偽主義理論模式,對其理論來源與理論內容進行了分析,論證了證偽性、確認性、逼真性、動態性等是其思想的基調,雖然他的觀點有很強的批判性與前瞻性,但他的證偽性太過于簡單,并且夸大了否定的作用,對歸納法進行了完全的否定等,基于此,對待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我們要用辯證地思維去看待,以此促進科學與哲學的進步,社會的發展。

淺論波普爾的證偽主義

  關鍵詞:波普爾;證偽主義;界限;價值;辯證

  卡爾·波普爾(Karl·Popper,1902-1994),成長在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個猶太裔中產階級家庭,畢業于維也納大學。作為批判理性主義的創始人、證偽主義的提出者,他在哲學領域有很強的建樹,著有《開放社會及其敵人》《歷史決定論的貧困》《科學發現的邏輯》等著作。①

  一、證偽主義的提出

  在波普爾看來科學是圍繞著問題不斷更新的,對于一個被認為有意義的問題,先是提出一個假設,在這個假設前提下,再進行論證,結果會有兩種,一是假設通過驗證被肯定,一是假設沒有通過檢驗而被摒棄,這就是他著名的 “問題——猜測——反駁——問題”的證偽主義理論模式。我們可以說符合假設的結果證明了假設的正確性,難道我們能說所有的不符合假設的結果都是錯誤的嗎?答案當然不是,因為科學家提出的假設也是在特定的環境下提出的,但在論證這個假設的過程中,各種因素都處于運動之中,是會變化的,甚至可以說也許這個假設本身就是錯的,對于一個錯誤的假設,如何才能找到一個正確的理論去支撐它呢?所以對于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思想我們要辯證地看待。

  二、證偽主義的探源

  證偽主義主要是以波普爾批判邏輯實證主義與經驗實證原則為前提,一方面以反駁的方式提出猜想,另一方面以懷疑的態度不斷地進行反思,從而促進科學的發展。 20 世紀的科技,在西方哲學史上可謂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進步,在 20 世紀 20 年代,波普爾經歷了由相對論量子力學推向高潮的“最近的自然科學革命”[1] ,引發了他的深思,促進了波普爾對唯理論的演繹方法論和邏輯實證主義歸納方法論的批判。

  形而上的問題,從古至今一直是哲學家們致力于研究的問題,從亞里士多德到笛卡爾,到斯賓諾莎,再到萊布尼茨等。尤其是休謨的經驗主義和馬赫的經驗主義,他們從經驗出發,從個別事物中總結出了一般的經驗,即歸納方法,對此波普爾表示質疑,他認為從個別到一般的這個過程中,也有可能會存在例外的情況,而且這種歸納只是反映當下的情況,任何事物都是發展的,是沒有定數的,并非是一成不變的,現在得出的結論,并不能代表以后事態會朝著這個方向前進,我們不能從事物發展的一個階段或者說一種狀態就決定其未來的發展情況,一切的預測都只是猜想而已,對于事物的研究經驗進行累加得出的結論只是一種經驗總結,不能被當作普遍真理來指導社會實踐,并且這種經驗總結只能總結過去和當下的經驗,至于未來是不可知的,基于此他大力地批判了經驗主義的歸納理論。

  對于科學與非科學的界限問題,波普爾和我們現在所得出的經驗理論只能代表過去和現在,而未來是未知的,同時這種感覺經驗的證實只是主觀的方法,人的感覺經驗是有限的,而事物的發展是無限的,只要具備一定的條件,任何不可知的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因此人不能通過自己的感覺經驗對事物的發展進行一種窮盡的歸納總結,在此基礎上,波普爾對邏輯實證主義進行了嚴肅的批判。

  三、證偽主義的基調

  證偽主義創始人波普爾認為,科學就是人類在不斷地思考與猜想,然后對這種思考與猜想反復論證的過程,但是作為主體的人,每個人都存在著差異,科學家也不例外,這些猜想中必然會有錯誤存在,在將來的某一天,肯定能被證偽,也就是說科學是一個進行猜想,因發現錯誤而否證,然后再繼續進行新的猜想與思考的不斷往復循環的一個過程[2] ,因此才有了人類在不斷地進步、科學在不斷地發展,社會才能不斷地完善。

  (一)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證偽性

  對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問題,實質上就是科學的本質問題。波普爾的證偽主義認為,從經驗驗證可以否證科學綱領或者命題的角度來實現對科學綱領或者命題的證偽[3] ,不在以有無意義作為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標準,并且認為對于經驗證據的反復羅列并不能體現科學的有意義性[4] 。他指出“理論的科學性標準,就是理論的可證偽性,或可反駁性,或可檢驗性”[3] ,科學的真正目的是得出更豐富的內容,更合理的理論結構。作為有支撐性的科學理論,首先應當經得起檢驗,而不是用經驗來進行證實的,任何的感覺經驗只是人們觀察到的具體事物的所感所思,而科學理論是具有普遍性的一個理論,這種對具體事物的經驗總結是不能真正地反映一種普遍現象的。因此波普爾認為對科學理論應該有一個更好的界定標準,他指出應當以可證偽性來區分科學與非科學,而不是以有無意義為標準,他認為科學命題不能證實只能證偽,因為人們一旦以證實為準,在人們心里已經有了一個預設的前提,即這個理論是正確的,在這個假定前提下只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排列組合,來證明理論的正確性,人的內心的主觀心理因素會促使人們去證明。但是假設以證偽為準,難道在人們心中就不會形成一個認為結論是錯誤的預設前提嗎?這一點還是有待思考。

  (二)經驗事實與理論的關系——確認性

  “確認性”顧名思義就是理論受經驗的檢驗而被確認的程度,在波普爾的證偽主義理論中,基于理論與經驗事實之間的關系,他指出確認性原則,即“一個理論的可確認性——并且一個事實上經受住了嚴峻的檢驗的理論的確認程度,兩者都好像是同它的邏輯概率成反比的,因為它們兩者都隨著它的可檢驗性程度……而增加。”[5] 這種確認度不僅要求一個理論要具有一定的可反駁性,還要能通過外部經驗的嚴峻檢驗,只有在這兩種前提下的理論才可以稱得上是科學的,只要不符合其中的一個要求所得出的結論,都是錯誤的,甚至可以說之為“偽科學”,這種“偽科學” 就更沒有確認度。波普爾把邏輯證明和“實踐標準”較好地結合起來[6] ,這正好與我們現在講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邏輯證明為實踐標準提供了理論依據,使實踐逐步從個別到一般,實踐標準為邏輯證明提供了檢驗標準,兩者相互作用,證明理論的科學性,提升理論的確認度。

  但事物處在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運動過程中,“確認度”也許只能暫時確定了理論的科學性,如前文提到的, “確認度”只能針對過去的和現在的理論,而對于未來,一切都是未知的,對于未來的、未知的事情我們如何才能去 “確認”呢?

  (三)理論的評價標準——逼真性 “逼真性”

  是波普爾得以更加圓滿地解釋科學知識進步的必不可少的充分條件[7] ,也是他認識論的重要一部分。波普爾指出理論不能被證實,只能證偽,這與它包含真理的成分并不相互矛盾,其逼真性原則就是把理論的真理性和理論所包含的內容結合起來,統一對理論的內容的真實性與虛假性的判讀來考察理論接近真理的程度,但是不同的理論所涵蓋的內容中的真實性與虛假性的多少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不同的理論接近真理的程度不同,科學的發展與進步就是在這種相互比較之下,理論不斷接近真理的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且科學的發展一直在路上。

  對于逼真性的最大限度問題,波普爾指出“最大限度的逼真度只有通過一種不單單是真而且還是絕對全面真的理論才能達到”[6] ,換句話說就是這種限度的逼真性是幾乎不可能達到的,因為理論只是科學家對自然現象的一種猜想與假設,并且科學的發展是沒有邊緣的,隨著這種無止境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現象的猜想與研究也會不斷地變化,因此不能達到最大的逼真度,雖然最大的逼真度無法達到,但在相比之下,科學家通過觀察對比,會選擇相對來說逼真度較高的理論,也會通過逼真性更高的理論來促進科學的進步,科學家無法追求到真理,但可以追求具有更高逼真性的理論,在不斷地追求逼真性更高的理論,不斷地探尋這種理論的征程上,科學也在不斷發展與進步,因此科學家說的科學知識的探究過程是一個不斷積累與探尋的過程。

  (四)科學發展的模式——動態性

  在科學不斷進步的過程中,知識也在不斷增長,在波普爾的思考與思想的逐漸成熟下,他提出“在什么意義上我們可以論及知識的增長或進步,我們怎樣才取得知識的增長和進步[8] ?在波普爾的觀點中,知識增長的問題是認識論的中心問題,也因此在反實證主義與歸納主義的基礎上他提出了試錯法。

  一切知識的增長源于問題的提出,知識的增長是個動態的過程,波普爾認為知識的進步以問題的提出為背景,科學家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大膽的猜想,然后再不斷試錯,提高理論的可證偽度,進而篩選出逼真度較高的理論,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之前得出的更高逼真度的這個理論可能會再次被證偽,這種對知識不斷地進行篩選,螺旋式的循環發現過程,即問題 1——假設——檢測——問題 2 的過程就是知識在不斷地增長、積累的一個過程,也說明了科學始于問題,也終于問題。對科學的探索以及科學的進步是一個不斷地發現問題,并不斷地解決問題的過程,科學家在帶著問題的前提下進行探索,假設,得出的知識也是一種假說,再對這種假說進行反駁,不斷往復。因此科學知識的增長并不是簡單的人們的經驗的累加,而是由一種更好的理論在被證偽的情況下取代相對而言逼真度更低的理論,從而促進科學理論更“逼真”。

  四、對證偽主義的再認識

  波普爾提出證偽主義在西方哲學史上可謂是一大創新,在他的哲學體系中證偽主義起著核心作用,是他哲學思想的靈魂,對哲學和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其思想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我們要用辯證地、客觀地眼光看待其證偽主義思想。

  (一)對歸納法的根本否定

  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推理方法,與演繹推理共同促進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波普爾提出歸納在邏輯上是無效的,這表明他看到了歸納方法的局限性,但是他卻完全否定了歸納,轉而推崇演繹的可靠性,這可以說是他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將歸納與演繹對立起來。誠然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科學家的研究往往是在歸納和演繹相結合的前提下進行的,波普爾一邊批判歸納,一邊又提出“逼真性”,這在邏輯上也是矛盾的。

  規律的總結也好,經驗的提取也好,僅靠歸納或者演繹一種方法是不能達到預期的合理效果的,兩者相結合所得的結論會更接近事物的本來面目,因此任何一種方法都有其可取之處,不能徹底否定甲而推崇乙。

  (二)證偽性概念太簡單

  根據波普爾觀點,先有科學家提出一個假設而后進行試驗驗證,將驗證結果與現實相比較來檢驗假設,如果預設是錯誤的,這個假設就因此認為是證偽,但是只要一個人恰當地支持其他的假設,他就完全能有效地推斷出這個假設的虛假性。當科學家們將意象實驗結果解釋為意味著某一假設必定虛假的時候,他們就只能這么做,因為他們正在恰當地支持著一個復雜的假設體系,這些假設排除了這樣的可能性,即諸如錯誤的技術,多訛誤的材料,不純的樣品,或者還有他們的預測以之為基礎的其他的信念的虛假性[9]138。

  這樣的證偽性太過于簡單化,以此得出的證偽結果也有待考證,波普爾只是將自己假設的前提的錯誤性進行了論證,或者以一個假設為前提而得出了相反的結論,顯然太過于簡單化,不能以此就得到理論是否接近真理。

  (三)夸大否定的作用

  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指出任何理論都是可以證偽的,通過不斷的證偽與批判,如同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樣,后發現的理論對在先的理論總是能夠證偽,進而推動科學的發展,他夸大了否定的作用,新理論對舊理論的證偽都是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完成的,新理論并不是完全地否定了舊理論,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有了更新的認識、更新的創新性。辯證否定觀的理論就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作為社會主體的人類,人的認識能力并不是窮盡的,我們能認識過去與當前的事物,但對于未來還無法涉足。

  否定是可以推動事物的發展,但并不意味著所有的理論都可以通過否定來更逼真,并且在當下的世界需要有更多的鼓勵去創造新的事物,新的觀點的提出也需要一定的支撐性,否定固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

  (四)“試錯法”的不可行

  波普爾指出科學知識的增長是通過大膽的試錯,一次又一次地試錯能促進科學的發展,能有新的理論的不斷出現,就好像科學只需要我們不斷地嘗試,而不需要思考一樣,同時一項理論的提出需要一個過程,何況是對一個理論進行假設,再進行證偽,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我們以時間和金錢為代價去完成,然而還要反反復復,這需要我們付出太多的時間與精力,還有物質力量,久而久之,一個完整的理論沒有提出,消耗的甚至會大于得到的,這會讓我們付出慘痛的代價。因此我們可以利用試錯法去解決問題,但是不要盲目地去試錯,這樣不但不能促進科學知識的增長,反而會浪費資源,徒增新的不快。

  對于科學始于問題,我們要知道,我們所提出的所有問題的最終目的是要回到現實,理論是用來指導社會實踐的,二者之間是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只有正確地利用 “試錯法”才能促進事物的發展,科學才能有新的發現。

  (五)科學與非科學的分界標準的不準確

  證偽主義指出科學是可證偽的,不能被證偽的就不能稱之為科學,這在問題之前就給科學貼上了“錯誤”的標簽,即認為科學是可能錯誤的或者說是可以證偽的,這種可證偽性是指在邏輯或者事實上可能被證偽,而不是已經被證偽或者正在被證偽,這與人們只能檢驗過去或者當前發生的理論,對于未來一切都是未知的是相矛盾的。既然是可能被證偽的就說明還是沒有發生的,一切又歸源于猜想與假設,波普爾以此作為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標準,相對于理論有無意義作為劃界標準是有一定的進步性,但依然不太準確,具有矛盾性。

  相關期刊推薦:《學理論》雜志創辦于1959年,是社科綜合類學術期刊,擁有國內統一刊號,國際標準刊號,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主要刊登:科學發展觀、新農村建設、政治理論、思想研究、社會學、民族學、檔案?圖書管理學法學、哲學、經濟學、教育學、文學、史學等方面的論文信息。

  五、結語

  在科學哲學的發展史上,科學哲學是站在哲學的肩膀上指導科學實踐的。波普爾的哲學體系提出,在西方哲學史上可謂獨樹一幟,其證偽主義思想展現了一種新的關于知識的本體論思想,在批判邏輯實證主義和經驗證實主義的前提下,提出任何理論都是可以證偽的,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標準是否可進行證偽,并且以逼真性原則來確定理論的有用性,他還指出獲得科學知識增長的方法是大膽地進行試錯,這一系列基于證偽主義提出的理論可謂別出心裁,打破了傳統的觀點,是科學哲學發展史上的一大創新,但其理論依然具有相當的局限性,例如對歸納方法的徹底否定、夸大否定的作用等等;诖宋覀円獔猿钟每陀^地、辯證地眼光看待其理論,利用其有指導性意義的理論指導實踐,對于有爭議的方面進行客觀地評價,從而促進科學和哲學的發展。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