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4-20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屬于預防醫學范疇,農林院校該專業研究生近年來招生增多,對此專業的研究生培養質量十分關鍵。本文對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淺析,為教學、培養高質量的該專業研究生提供參考。 【關鍵詞】營養與食品
【摘要】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屬于預防醫學范疇,農林院校該專業研究生近年來招生增多,對此專業的研究生培養質量十分關鍵。本文對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淺析,為教學、培養高質量的該專業研究生提供參考。
【關鍵詞】營養與食品衛生學,預防醫學,農林院校,研究生,培養
1引言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是預防醫學的主干課程,教學內容豐富,覆蓋面廣泛,對研究生能力的高效培養有助于提高專業技術人才的專業技能,更好滿足社會對高等人才的需求。農林高校對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專業的研究生的培養有諸多問題,如教學實踐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學生主動性不強、教學設施及其基礎建設不到位、教學偏向傳統等[1],導致農林院校培養的研究生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因此,對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研究生的培養深入探究十分必要。
傳統教學偏重于基礎理論性實驗,實用性實驗用具較少,學生難以創新,實驗設施和教學使學生對學科學習興趣欠缺。傳統教學以老師為中心,灌輸式教學,教材列出詳細教學步驟,缺點是教學方式過于單一,不靈活,容易產生照本宣科的負面效果。傳統實驗教學以多人小組進行實驗儀器操作,此類教學方式有效利用效率較低,不適合研究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
2建議與措施
2.1教學方法改進
2.1.1實驗教學
傳統的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實驗教學不再適用于新的局面,實驗儀器操作以一人一組進行操作,研究生可根據實驗的進展查閱資料,自主進行實驗,提高主動性。該類教學方式適合自選課題研究,由研究生設計實驗方案,經教師審核,布置預實驗項目,調整實驗方案再進行正式的實驗,由研究生自己總結實驗得失。
應增加綜合性和創新性的實驗,加強營養學實驗,將基礎理論、實踐教學和現場教學結合,相互協調,根據研究生的課題傾向,設計不同的實驗,可讓研究生自主選擇,培養研究生的觀察能力、創新能力和分析能力。多元化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取材于生活中的材料能夠加深研究生對實驗的理解,如基礎實驗可采取實地取材,互動教學,如食品安全的檢測亞硝酸鹽讓學生自主選擇食材;色素的檢測可在農林院校果蔬基地取材。
實驗準備工作比較繁瑣,傳統的基礎實驗教學是由教師準備實驗,研究生按部就班學習,多元化教學可以學生為小組進行實驗,自主準備實驗試材等,讓學生幫助教師進行教學。在對課程教學的同時,可引導研究生進行立項研究,由研究生單獨進行立項調查,擔任教師的科研助手,鼓勵研究生參加科研立項,擔當部分實驗指導,給研究生提供有一定自主權的實驗機會。
將課程分為營養學基礎、營養與疾病、衛生學和保健食品的研究四個板塊,在課堂內增加文獻查閱以及國內外研究進展的學習,跳出課本進行案例教學,優化課程內容;討論學習,通過報道衛生問題分析難點,明確知識點,保證學生參與的程度;以實地考察作為補充,在實踐中進行研究學習;增加實操課程,并對實操技能進行考察[2]。同時對研究生的成績考核予以改革,由平時作業、實驗課程、實踐學習和考試成績結合評定。
2.1.2案例教學
結合實際案例對具體情況進行深入分析,考察研究生的綜合能力。如,在教學中引入設定情景,結合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專業知識設定問題,要求研究生給出解決方案;引入具體事例,要求研究生分析案例的影響與危害,給出建議;大型事件分析,分析已經報道的食品衛生問題,綜合考察研究生對實際情況的探究能力。案例分析具有很強的時效性,能考察研究生的全面知識掌握情況,根據研究生對案例分析的表現再針對性教學。
2.1.3實地教學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是一門應用型學科,組織研究生進行實地考察教學很有必要性,使理論知識與生產相結合。如組織學生參觀教學基地,參觀食品生產廠區,了解各種食品分類,區分食品加工的工藝以及不同的衛生標準,了解國家衛生標準的不同規范,如良好操作規范(GMP)和關鍵控制點(HACCP),學習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參觀農林院校合作的食品企業及企業實驗室,增加理論知識的運用和分析能力。
2.1.4互聯網教學
互聯網是高校教學的重要途徑,通過互聯網資源,開設互聯網教學內容,可將課堂學習的內容及影像資料存于互聯網,供研究生自主學習;不同農林院校的教學資源進行共享或互換,豐富學習內容[3];針對研究生的不同課題,與教師在互聯網探討交流,強化教學目的;ヂ摼W教學及時快捷,需要教師與研究生主動配合,可達到很好的教學目的。
2.1.5PBL教學
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在傳統的理論教學、講授、情景分析進行方法改進融入教學中,提高教學效率。PBL(Problem-basedLearning)[4],即基于問教學,該方法有很大的優勢,在國內多個高校已經適用,如北京大學醫學部,西安交大等[5],缺點是需要投資經費較大,通過組織研究生對具體實際問題集體討論給出解決方法,應用熟練地專業知識,讓研究生的學習具有針對性、目的性。
2.2建設良好導師隊伍是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
研究生的培養與導師的關系至關重要,導師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到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加大導師隊伍建設非常必要。需要教師“走出去”,同時“請進來”,擴大教師交流與培訓,同時需要教師跨科學交流培訓。強化導師考核制度,建立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責任制,激勵研究生不斷提高自我創新能力,提高科研創新氛圍。
增加導師與研究生的互動交流,導師在教學課堂之外、研究中多與研究生交流指導,通過實驗中的交流、幫助研究生解惑,增加對科研課題的理解,能有效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積極性,督促研究生提高學習效率,同時能提高研究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建導師隊伍,導師以團隊形式進行科研與指導,發揮團隊的優勢,不同團隊之間取長補短,遇到問題集體討論,針對不同研究生制定出對應的培養方案,導師們可以相互督促研究生的科研進程。
2.3加強科研環境的建設
在開放自主的科研環境中有助于研究生做出創新的成果,培養研究生的溝通、表達、書寫、實踐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參加各種學術報告、學術講座、學術交流活動,增加研究生對不同課題和交叉課題的理解,促進發散性思維,通過不同課題交流,了解相關課題的前沿研究進展,不斷改進創新;導師團隊之間,研究生的學術研究分工不同,以研究生的課題為基礎進行討論,拓展學生思維,碰撞學生觀點,激勵研究生的主觀能動性。
2.4理論學習、科研與社會生產相結合
在研究生學習期間,結合自身課題研究相關,利用校企合作的資源進行學習,可在醫院營養科、食品企業、衛生預防站等單位進行實地研究,周期性系統性學習,應用衛生預防知識、食品安全知識、健康保健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避免死記硬背理論知識,切實用于實際,服務于社會,同時鼓勵研究生探索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有利于創新。
3總結
農林院校的特點是農林類科目發展迅速,由于農林院校對食品類以及預防醫學類學科的重視不夠,對于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專業的投入度不夠,導致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專業教學條件受到限制,科研環境不盡人意,人才引進力度不夠,增強創新比較弱,這種不平衡的教學發展模式不適合我國建立中國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對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提高也是有阻礙的[6]。
對研究生的培養應從內外兩方面出發,一方面在硬件條件予以支持,對導師隊伍建設進行扶持,學術交流活動進行宣傳;另一方面鼓勵研究生進行創新研究,給予一定自主權,能夠自己決定部分科研項目的進行,最大限度的開發研究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同時改革考核方式,不再拘泥于學習成績,應該與社會實踐、實驗操作、理論知識相結合進行研究生的考核,增加獎罰措施,對有科研成就的進行相應的獎勵,對于學術造假的予以嚴厲的懲罰。
綜上所述,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研究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是研究生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本文結合實際情況對現如今農林類高校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研究生的教育利弊關系進行淺析,提出了解決弊端的方法。
參考文獻
[1]王少康,張紅,楊立新,等.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實踐教學及實驗室管理全面開放的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5(17):97-98.
[2]俞星,韓春姬《.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4(5):126-127.
[3]萬春華,趙建亞,陸穎.預防醫學專業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學改革的實踐和探索[J].交通醫學,2013,27(4):415-416.
[4]吳坤.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26(5):17-19.
[5]丁世彬,劉曉婷,張國富,等.以就業為導向優化《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的時間與探索[J].西北醫學教育,2016,24(4):613-636.
[6]馬巖,李晉哲,姜新波.農院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探索[J].黑龍江教育,2015(11):43-44.
食品方向評職知識:食品微生物學發表論文的中文期刊
食品微生物學在食品加工檢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些食品方向從業人員在晉升職稱時也會發表這類論文,但是他們在投稿選擇期刊時也會遇到困惑,不清楚可以選擇哪類刊物,今天期刊天空的小編就在這里給大家分享能接收食品微生物學論文的刊物,需要投稿的作者可以作為了解,或者也可以直接咨詢本站的編輯老師,他們會給您進行詳細的介紹。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