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新時代高等教育領域“尊師”內涵新解

發布時間:2019-03-09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新時代高等教育領域尊師具有新內涵:第一,尊師,就是強化學校的民主化管理,讓廣大教師真正作為學校的主人參與教育管理;第二,尊師,就是尊重教師的所有工作,做到教學與科研并重、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第三,尊師,就是尊重教師的學術自

  【摘要】新時代高等教育領域“尊師”具有新內涵:第一,尊師,就是強化學校的民主化管理,讓廣大教師真正作為學校的主人參與教育管理;第二,尊師,就是尊重教師的所有工作,做到教學與科研并重、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第三,尊師,就是尊重教師的學術自由,為其創新創造活動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間;第四,尊師,就是寬容學術探索失敗,不主要以成敗論英雄;第五,尊師,就是對學術不端“零容忍”,使教師的崇高形象得到保護;第六,尊師,就是聽師,但不“唯師是從”。

  【關鍵詞】尊師,民主化管理,教學科研并重,學術自由,學術不端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

  尊師,這是一個古老而歷久彌新的話題。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歷代關于尊師的名言佳話不勝枚舉。荀子的“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即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哲言。改革開放以來,尊師傳統進一步發揚光大,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尊師重教的政策舉措,弘揚尊師、倡導尊師、踐行尊師,全社會形成了“國家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的基本共識和良好尊師風氣。

  2016年教師節,習近平同志對“尊師”更從總體上提出要求,即“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舒心從教、靜心從教,讓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l1]。那么,在新的歷史時代,怎樣尊師才能達到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尊師”總體要求呢?

  一般認為,賦予教師較高的社會地位,尊重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遵循教師的教育言行,關心教師的生活待遇,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便是尊師。然而,在新的歷史時代,隨著時代要求的變化,高等教育領域尊師的內涵還需進一步豐富與匡正。美國著名社會學家馬斯洛關于人的需求五層次理論認為,在人的五個層次需求中,獲得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是最高層次的需求]。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因而教師將更注重人的最高層次的需求,即獲得尊重和自我實現這兩大精神需求。據此,新時代高等教育領域的“尊師”,至少還需從涉及學校與學生的六個方面重新認識并予以落實。

  一、尊師,就是強化高校的民主化管理。

  讓廣大教師真正作為學校的主人參與教育管理在目前高校管理中,教師名義上是學校的主人,實際上只是學校指令性管理的對象。教師的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以及自身的學習、發展等,都需按上級行政指令執行,而廣大教師嚴重缺少話語權,其教育理念、改革訴求、發展愿景等均難以得到有效展示,人的主體性、主觀能動性、工作積極性等均受到很大抑制。

  在這種行政化色彩濃厚的教育管理模式中,對于注重人的最高層次需求的教師而言,所謂的尊師,只能是空洞蒼白的口號,廣大教師是難以產生“幸福感、成就感、榮譽感”的。

  美國學者赫爾德在《民主的模式》一書中指出,民主“不但體現了自由、平等、公正等多重價值維度中的一種,還在于它能夠聯系與協調彼此競爭的既有問題的一種價值……有助于為建構不同問題之間的關系提供基礎”。事實上,民主的價值在于它尊重人的主體性、激發人的自我意識、發掘人的創造性和無窮活力。

  如果將作為高等教育重要利益相關者的教師隔離在高校管理大門外,將之單純視為管理的對象,則無疑是對教師人格尊嚴的一種傷害,是對其最大的不尊重。因此,要真正體現尊師,高校首先必須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淡化行政管理色彩,加大民主管理、科學治校的力度,建立以教師為主體的、各利益相關方參與的辦學機制。

  這里需要指出,學界所謂“教授治學”“高校去行政化”的觀點,其本質是強化辦學管理的民主化?梢哉f,高校的民主化管理,也是教師主體人格真正獲得尊重的重要體現。具體而言,高校的教職工代表大會應真正具有對學校重大決策進行審議和監督的權力。

  學校學術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學位委員會等不能只是一種華麗的擺設,而要真正賦予其指導、評價、檢查、監督教學改革、學術發展、職稱評聘、學位授予等工作的相應權力。

  美國著名高等教育理論家布魯貝克認為:“教授應該廣泛地控制學術活動,因為他們最清楚高深學問的內容,所以他們也就最有資格決定應該開設哪些科目和課程以及如何講授,他們最有資格決定誰有資格學習高深知識,誰已經掌握了知識應獲學位,以及誰有資格成為教授。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拉塞爾·雅各比也指出:“既然高深學問需要超出一般的、復雜的甚至是神秘的知識,那么,自然只有學者能夠深刻地理解它的復雜性,因而,在知識問題上,應該讓專家單獨解決這一領域中的問題。”[5]可見,高校應該讓教師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擁有充分的話語權,充分尊重其意見。唯其如此,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尊師,廣大教師才可能產生“幸福感”“成就感”“榮譽感”。

  二、尊師,就是尊重所有教師的工作,切實遏制“重科研、輕教學”“重專業課教學、輕思想政治教育”偏向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并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眾所周知,在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職能中,人才培養是最主要的職能。

  同時,人才培養即教書育人也是教師的最主要職責——否則便不稱其為“教師”。然而,較長時間以來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比較普遍。學校的各項優惠政策多向科研傾斜:科研成績突出者受到追捧,而教學業績、育人貢獻突出者常被漠視;科研成果較多但不教學或少教學的教師可能比全身心教書育人的教師獲得更多獎勵與更大利益。從高等教育領域尊師的角度看,這種現象是十分荒唐、不可思議的。

  美國哈佛大學前校長厄內斯特·博耶(Er—nestL.Boyer)指出:“在高等教育的使命越來越多樣化的今天,教師的獎勵制度卻變得越來越窄,即只重視科研論文的發表,不重視本科生的教學。

  這種情況的發生,受害的不僅僅是本科生,最終受損的還是國家。-E73博耶還指出,學術不僅包括探究的學術(即生產新的知識)、整合的學術(即將分裂的知識整合起來)、應用的學術(即將理論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還包括教學的學術(即傳播知識)。簡言之,大學中的“學術”,不僅僅指專業的科學研究,而且還包括傳播科研成果即知識的教學的學術。

  “教學支撐著學術;沒有教學的支撐,學術的發展將難以為繼”,因此,“要給教學的學術以新的尊嚴和地位”l_8]。這里還需指出,在人才培養工作中,也存在“重”與“輕”的偏向,即重專業課教學而輕思想政治教育。應該說,這同樣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工作的不尊重。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

  在高校德智體美的人才培養中,德育無疑處于首位。我們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僅僅是具有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單一性人才。在高校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等德育工作者承擔著非常重要的任務,他們理應獲得人們的尊重。

  所以,如果我們一方面奢談“尊師”,一方面卻漠視人才培養的教書育人活動,不尊重業績突出的教學型教師及其教學工作,不尊重為之傾注心血的廣大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及其辛勤勞動,那么,這樣的尊師必然是自相矛盾和沒有意義的。可以說,任何“重科研、輕教學”“重專業課教學、輕思政教育”的觀念與舉措,都與尊師優良傳統精神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馳。

  歷史事實證明,我國歷代廣受崇敬的學問家,沒有一位不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無不是以辛勤的育人活動且培養出眾多優秀弟子而名垂青史的。因此,尊師,應該尊重所有教師的工作和教師的所有工作,切實做到教學與科研并重、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并重——不僅尊重教師的科研活動,而且更尊重廣大教師的各種教書育人活動。

  三、尊師,就是尊重教師的學術自由。

  給其創新創造活動提供更大的自由探索空間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教授愛德華·希爾斯指出:“學術自由就是去尋找和傳播真理的自由。”_9]高校教師的一大職責便是對科學真理、對未知世界的探求與創新。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與源泉,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探究的學術活動與教學的學術活動都是教師獲得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的重要途徑。

  創新的進行需要發散性思維、求異性思維,需要對許多問題勇于質疑、敢于批判,尤其敢于對權威性定論提出不同意見。學術自由是創新的前提與基礎。如果沒有學術自由,凡事均給教師設框框、定調調,那么,其學術研究的生命便會窒息、學術思維的靈感便會泯滅,便無法產生有價值的創新成果。這實際是對將學術研究視為立身之命和人生價值自我實現的教師的極大不尊重。

  在這種環境中,廣大教師勢必難以做到“安心從教、熱心從教、舒心從教、靜心從教”。當年蔡元培先生早就指出,“研究學問旨在探求學理,必須形成民主的、自由的學術氛圍,絕無一家獨尊的余地”。

  他在北京大學之所以力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理念,既在于其對科學真理的虔誠敬畏,也在于其對廣大教師的高度尊重。這一切均充分說明,尊師,便必須給教師學術研究以自由探索的空間。那么,教師學術自由應是怎樣的自由呢?美國斯坦福大學前校長唐納德·肯尼迪的觀點頗具參考價值:“學術自由意味著松散的結構和最低程度的干涉。在學術努力的方向上,或者甚至是在所要進行學術活動的場所中,不僅沒有時間的限制,而且只有很少的關于努力方向或工作場所的規定。”

  顯然,對教師學術自由的尊重,不等于教師的學術研究可以放任自流、不負責任,其學術自由必須是在符合國家法律、社會公德、教師職責框架內的自由,亦如唐納德·肯尼迪所言,“學術自由與學術責任互為補充和對應,二者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四、尊師,就是寬容學術探索失敗,不主要以成敗論英雄

  科學研究是對未知世界與知識的探索和發現,其道路從來不是一馬平川而是崎嶇不平、充滿風險的,其中有成功,也必然有失敗,而且越是科學技術前沿的重大研究課題,越可能出現挫折乃至失敗的風險。而目前我國高校對科學研究持有種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和評判標準,一切均以成敗論英雄,容錯機制幾乎為零。這實際上是對科學研究、對教師辛勤勞動的不尊重。這種“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觀念和機制是狹隘、片面、短淺的心胸所致,只會強化教師的浮躁心態和短期行為,泯滅研究遇挫者進一步探索的信心和勇氣。

  “失敗乃成功之母”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高校應該摒棄“成王敗寇”的心理與科研評價標準,以開放、平和、健康的心態寬容教師科研的失敗。這種對教師科學研究失敗的寬容,可以給失敗者的心靈以撫慰、以信心,使之在被尊敬中獲得進一步探索的勇氣和力量。當然,寬容教師研究探索的失敗,并非無原則地寬容任何失敗,而是教師主觀上充分努力、付出艱辛勞動后難以避免的失敗。這種寬容不僅對教師是一種關愛與鼓勵,更是一種尊敬,是尊師的重要體現。

  鑒于此,高校要盡快建立寬容教師科研失敗的容錯機制與制度,既允許教師選擇短平快的課題,更要制定政策鼓勵教師選擇科技前沿和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的重大課題,以高瞻遠矚的目光與寬廣博大的胸懷允許其“十年磨一劍”,允許其研究的不成功。

  唯其如此,才能為教師的科學研究活動營造出寬松的環境,使教師丟棄包袱,輕裝上陣,“安心”“熱心”“舒心”“靜心”地大膽創新探索,積極挑戰未知,也才能使教師體會到自己的勞動受到充分尊重。因此,新時代學生尊師的內涵應該是:發奮學習,勤于思考,尊重科學,勇于質疑,大膽求異,遵照教師的育人勞動目的,進行自我塑造、自我實現,最終將教師的育人勞動目的變為現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積極貢獻。

  這便是學生角度的最好的尊師!就教師而言,創造性人才的成功培養,自身育人勞動目的和愿景的完美實現,便是獲得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的最大滿足,便是最大的被尊,由此也必然會感到“安心”“熱心”“舒心‘靜心”,真正產生“幸福感”“成就感”和“榮譽感”。

  【參考文獻】

  [1]陳寶生.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IN].人民日報,2016~12—08(11).

  [2](美)馬斯洛.人的潛能和價值[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59.[32(美)赫爾德.民主的模式[M].燕繼榮,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77.

  [4](美)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1.

  [5](美)拉塞爾·雅各比.最后的知識分子[M].洪潔,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301.

  [6]南方日報評論員.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EN].南方日報,2016—12—13.

  相關教育類刊物推薦:《高等教育研究學報》(季刊)創刊于1978年,是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公開發行的正式期刊。目前是軍內院校唯一獲準有CN刊號、ISSN刊號的高等教育研究學術期刊。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