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高校德育方法中顯性與隱性教育整合論文刊發

發布時間:2013-08-14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作為高校德育方法中兩種基本的教育方法,二者各具特色,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我們不能片面的強調顯性教育或隱性教育,應該將二者整合起來,有機的融為一體,優勢互補,從而達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本文從課堂生活、社會

  論文摘要 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作為高校德育方法中兩種基本的教育方法,二者各具特色,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我們不能片面的強調顯性教育或隱性教育,應該將二者整合起來,有機的融為一體,優勢互補,從而達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本文從課堂生活、社會實踐和網絡生活三個方面,提出了二者整合的對策,有助于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論文關鍵詞 高校德育 顯性教育 隱性教育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轉型期的需要,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高校的德育方法有多種多樣,而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是其兩種基本的教育方法。一直以來,顯性教育作為高校德育中的主體方式,在高校德育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隱性教育作為顯性教育相得益彰的一種教育方法,也愈加受到人們的重視。對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進行各方面的比較分析,把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有助于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有機整合,更有助于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一、高校德育方法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內涵及特點

  (一)顯性教育的內涵及特點

  顯性教育一直作為高校德育的主體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但并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當20世紀90年代初“隱性教育”提出之后,才對應的有了顯性教育的定義。當前學術界比較有權威和被認同的是王瑞蓀所下的定義:“顯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種公開手段、公共場所,有領導、有組織、有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①在這里,筆者將顯性教育定義為:德育主體領導和組織實施的,按照特定的計劃和方案,通過正面的、直接的方式,在公開的場所,對教育對象進行系統的教育過程。

  顯性教育的主要特點有:第一,教育目的明確化。顯性教育是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的教育過程。教育主體有明確的教育目的,在教育過程中,教育主體通過傳統的說教方式,傳達給教育客體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等,使得教育客體接受所需要的道德規范和思想理念等。第二,教育手段規范化。顯性教育是通過公開的手段,有領導、有組織的系統的教育過程。在顯性教育過程中,教育主體有固定的場所,有明確的教育計劃,有固定的教育客體,還有固定的時間來實施教育活動。第三,教育效果顯著化。顯性教育一直作為高校德育方法的主要方法,通過顯性教育方式,教育客體可以快速了解相關信息,明確教育意圖,以最短的時間達到最大的教育效果。

  (二)隱性教育的內涵及特點

  隱性教育是相對于顯性教育而言的,當前學術界對隱性教育研究的很多,眾說紛紜,比較權威和被認同的還是王瑞蓀所下的定義:“所謂隱性教育是指運用各種喜聞樂見的手段,寓教于建設成就、寓教于樂、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其中,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②在這里,筆者將隱性教育定義為:教育主體在實施教學活動過程中,充分利用各種隱性資源和環境,運用非常規和隱蔽的方式,使得教育對象潛移默化的受到教育,進而達到教育目的的過程。

  隱性教育的主要特點有:第一,教育內容的隱蔽性。隱性教育是間接的、滲透式的教育方法,它沒有固定的教學計劃和內容,教育者往往將教育的內容滲透、蘊含于教育載體之中,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覺的接受其熏陶教育。第二,教育方式的開放性。隱性教育方式的開放性是指教育方法多種多樣,可以運用各種教學載體和活動方式,不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擺脫了教育主體對教育因素的控制。第三,教育效果的非預測性。隱性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沒有量化指標,教育主體無法控制其效果。相比顯性教育單向的灌輸,受教育者可能會產生逆反心理,隱性教育的教育效果更具有效性。

  二、高校德育方法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一)是社會轉型期多樣性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的社會生活環境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同時國際上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信息網絡化和思想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且隨著與國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國外的生活方式、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涌入我國,從而使我國高校德育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考驗。200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6年8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一輪改革也開始在全國高校推行,這些都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大學生德育的重視態度。我國的高校德育工作者長期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往往把德育工作的任務僅僅歸結為“傳道”,即向人們灌輸政治思想和社會道德規范,忽視培養人們的能力和個性,只重視德育工作的規范和導向作用,忽視其塑造和激勵作用,過分依賴顯性教育,缺乏與隱性教育的互動整合,結果導致了德育功能的弱化。

  (二)是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性的需要

  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是高校德育中兩個基本的教育形式,隱性教育作為一種與顯性教育相得益彰的現代教育方式,已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和認同。長期以來,大學生受國外腐朽價值觀的影響,導致道德冷漠、社會責任感不強和誠信意識缺失等問題,并且對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馬克思主義原理等課程反感和排斥,使得我國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大大的弱化了。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雖各具特色,功能互異,但我們在德育實踐中不能將二者人為地割裂開來,我們既要否定過去只重視顯性教育而忽視隱性教育的做法,也不完全認同目前某些學者片面強調隱性教育的說法,而是要把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有機的整合起來,使其互為補充,互為轉化,互為滲透,從而更好地拓展德育空間,開辟德育渠道,收到德育效果,探索出適合我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徑。

  三、高校德育方法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整合的對策

  (一)課堂生活中,夯實整合的基礎

  在課堂生活中,要注重顯性課程中的隱性滲透,在把握好課堂教學中顯性教育的知識性、系統性的基礎上,將教育主體的價值觀、人生觀、教學思路向教育客體傳達。在教學過程中,教育主體可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載體和資源,比如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一起關注國家的時事新聞,宣傳國家的相關方針政策,幫助學生認識主流文化。還可以通過播放一些影視作品,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更好的明確教育意圖,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此外,在課程設置方面,學?梢栽鲈O一些人文社科的課程,與專業課課程優勢互補。人文社會科學有兩大特性:一是人文社會科學面對的是有意義關系的事物,它既要研究事物的共同性和普遍性,又要研究事物的特殊性,它不但無法排除而且要研究事物的偶然性、研究意義和價值;二是人文社會科學具有雙重屬性和雙重功能,雙重屬性系指科學性和價值性,雙重功能系指科學認識功能和意識形態功能。中國古代的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輝煌,名家輩出,誕生了一大批文學家、哲學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等等。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巧妙的與專業課的傳授結合起來,這對學生是非常有益的。西方的學校特別重視人文社科課程的“滲透”作用,他們開設諸多的文學、藝術、哲學、社會學、政治學和宗教等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的選擇課程,在接受了大量的人文社科知識的同時,也能從眾多的觀點中進行辨別和判斷,從而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并逐步培養和提高自身的價值判斷能力和價值選擇的自覺性。

  (二)社會實踐中,拓寬整合的途徑

  在高校德育方法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整合的另一有效方式,就是教育主客體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把課堂上所學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反思所學理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開放式教育。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活動,了解社會。高校學生充分利用假期時間,到公司、高校、農村等地方進行調研,獲知各方發展的最新成果,了解各領域內在改革發展中遇到的瓶頸。每次調研結束,可總結各地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措施,并反思所學理論的局限性,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使命感,并增強對我國改革開放及現代化建設的信心。組織學生進行掛職鍛煉,提高獨立工作能力。高校學生由于長期在學校生活,沒有工作和社會經驗,“眼高手低”的情況普遍存在。高校學生可以通過在學校職能部門或企事業單位進行勤工助學或掛職鍛煉,根據所學專業知識,運用到工作中去,發現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團隊合作能力和自身的獨立工作能力。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宣傳和志愿活動,提升自身的認知能力。高校學生可以通過課余時間,面向學校、面向社會組織社會宣傳和志愿活動。社會宣傳可以包括國家的政策方針、關注弱勢群體、相關專業技能、普法宣傳等;志愿活動可以包括公益服務、支教支邊和社區共建活動等。通過社會宣傳和志愿活動,在為同學和其他公民提供了相關信息和力所能及的幫助外,高校學生還培養了自身的表達能力,增強了自身的認知能力,提高了社會的公德水平,更有效的促使了高校德育方法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在實踐中的整合。

  (三)網絡生活中,豐富整合的載體

  隨著科技和網絡的迅速發展,網絡已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位匿名世界經濟學家說:“不管你現在做什么或有什么想法,你必須要迎接互聯網,然后適應互聯網,除此之外你別無選擇”。網絡的普及,為高校德育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可充分利用網絡這一載體進行整合。網絡擴展了顯性教育的空間,以前的顯性教育只是在公開的場合、面對面的進行,有了網絡這一載體,人們可以不管距離進行即時的交流與學習。網絡為顯性教育增加了更多的教學手段,教育主客體可以通過相關網站、學校論壇、QQ群、電子郵箱等進行互動交流,教育主體利用網絡實施教育活動,兼具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功能。同時,網絡為隱性教育提供了更廣闊的互動平臺。在課堂和社會實踐中的一些隱性教育方式,許多學生不愿參加,對于一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而言,網絡無疑是他們與老師交流的一個有效手段。網絡對學生來說,更具有吸引力,學生利用網絡的這種虛擬性,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發表個人見解,利用網絡幫助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網絡充分發掘了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功能,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一個有效途徑。

  總之,堅持德育為先、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高校德育是提高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一項根本工作,是高校育人的生命線工程。提高高校德育的實效性,也成為了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一項艱巨任務。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作為高校德育方法中的兩個基本方法,在德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二者整合的研究,應該立足于高校德育的實際,充分借鑒最新的學術理論成果和發達國家先進的德育模式,提出更有效的對策,從而更好的為高校德育工作服務。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