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行為危險因素核心期刊好發嗎
發布時間:2013-07-13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暴力是現代社會發展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近年國內外開展了許多關于暴力行為危險因素的研究,本文擬對這方面的研究現狀作一綜述。
暴力是現代社會發展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近年國內外開展了許多關于暴力行為危險因素的研究,本文擬對這方面的研究現狀作一綜述。
關鍵詞:暴力;危險因素
1.1 腦損傷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一些研究即發現大腦特定區域的損傷會導致暴力行為。對于頭部受傷的退伍軍人的研究即是為了發現額葉損傷與攻擊行為的關系。Grafman[1]對279例頭部穿通傷的退伍軍人進行對照研究,結果顯示暴力行為與受傷部位的大小無關,有額葉損傷的個體表現出更多的攻擊和暴力行為。Brower[2]總結文獻后發現大腦損傷與攻擊控制障礙有關,尤其是額葉損傷,認為額葉的功能障礙與攻擊行為的的增加有關,額葉執行功能的缺陷可能使將來攻擊行為的發生增加。近年有學者認為前額皮層是控制情緒的神經環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額葉損傷可能引起情緒的控制障礙,使個體趨向于發生暴力行為。但迄今為止沒有研究能可靠證明額葉功能障礙能預測暴力行為。
1.2 腦影像學研究 一些腦影像學研究已發現了暴力犯罪與額、顳葉功能異;蚪Y構缺陷有關。Raine等[3]用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掃描(PET)測定暴力犯罪者兩側半球前額和皮層下區域(杏仁體、中腦、海馬和丘腦)的功能,發現沖動性兇殺行為者前額功能降低,右側皮層下區域功能增強,而有預謀的兇殺行為者卻只有右側皮層下活動增加,此研究結果支持沖動性兇殺行為者由于前額功能的缺陷,不能控制皮層下區域的攻擊性沖動的假說。其他的人類PET研究也發現兇殺者與無暴力者比較,前者額葉皮層糖代謝降低,人格障礙有攻擊行為的眶額皮層糖利用降低。爾后Raine[4]的核磁共振(MRI)研究報道有暴力的反社會人格障礙者與健康者或與其他精神障礙者比較,前額灰質明顯減少,比健康對照組減少11%,白質無明顯改變。
Soderstrom等[5]以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掃描(SPECT)和MRI對21例沖動性暴力罪犯進行測定,其中16例研究對象有顳葉和/或額葉的血流灌注減少,與11名健康對照比較,暴力組在右側角回、右側中部顳葉腦回、雙側海馬和左側額葉白質血流量顯著減少,而雙側頂葉皮層血流增加, MRI未見相應的結構改變,提示異常的額、顳葉活動可能與暴力行為相關。有學者認為暴力行為與前額功能降低和皮層下(包括杏仁體)的功能增加有關,單獨的額葉受損不能解釋攻擊行為,應考慮神經環路其他部分的功能障礙及其與心理社會功能缺陷的相互作用,故對皮層和皮層下腦區同時作定量分析是今后研究方向。
1.3 神經心理測驗 一些研究者采用神經心理測驗評估暴力行為個體是否有腦功能的異常,Yeudall[6]概括了使用H-R神經心理成套測驗進行的研究,發現89%的暴力罪犯表現出異常的測驗結果,主要是左半球和前額皮層功能障礙。
Bergvall等[7]研究了一組暴力犯罪者的前額執行功能,測定了研究對象的計劃功能、視覺記憶和注意轉移,發現暴力犯罪者空間和數字記憶及計劃功能測試成績好,但與對照組比較,注意轉換明顯受損,當要求從一個知覺空間到另一知覺空間的注意轉換時,暴力組表現出更多的明顯錯誤,這些缺陷可能是前額生物學變化在認知方面的反映。Krakowski等[8]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類測驗(WCST)對精神病人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有暴力行為的精神病人測驗成績差,WCST是一個應用多年的神經
心理學測驗,被認為是測驗額葉執行功能的標準測驗,提示這類患者額葉功能受損。然而,有關暴力行為的神經心理學研究存在一些方
法學問題,如樣本量小,缺乏代表性,多數測定的是監獄或精神病院的研究對象,故目前尚無一致結論。
1.4 神經遞質 大多數研究支持單胺類神經遞質與人類攻擊行為有關的假說。目前比較公認的是五羥色胺(5-HT)假說,認為沖動性攻擊行為與中樞5-HT功能低下相關。腦脊液和外周血中5-HT及其代謝產物的測定常用于間接評價中樞5-HT的功能,Balaban[9]復習文獻后發現在
精神病學文獻中,比較一致的結論是腦脊液中五羥色胺代謝產物五羥吲哚乙酸(5-HI-AA)濃度降低與攻擊行為相關。而外周血中5-HT的含量與攻擊行為的關系結論不一致。近期的多數研究發現外周血中5-HT濃度與暴力行為呈正相關。Moffitt等[10]在流行病學研究中用高效液相色譜測定了781名21歲的研究對象的全血5-HT,結果顯示全血5-HT含量與男性暴力行為相關,在女性中未發現此聯系,男性暴力行為者全血5-HT平均值為222ng/ml,比正常值高0.48SD,比無暴力的男性平均值高0.56SD,然而此研究也發現一些非暴力男性的5-HT含量比暴力男性高,提示盡管全血5-HT含量對暴力危險的評估較靈敏,但在普通人群中全血5-HT含量作為暴力危險的標記缺乏足夠的特異性。由于血中5-HT大多產生于腸道,存在于血小板內,不能通過血腦屏障,所以對于外周血中5-HT與中樞5-HT的關系仍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近年,有學者用影像學技術研究5-HT功能的解剖部位,用PET測定5-HT激動劑對局部大腦皮層糖代謝的影響,發現健康自愿者在服用芬氟拉明后有眶額和鄰近的腹側正中額葉皮層、扣帶回的糖代謝增加,而沖動性暴力行為者這些區域的糖代謝增加遲鈍或缺乏。New等[11]用PET測定了局部腦代謝對m-氯苯哌嗪(m-cpp)的反應,m-cpp是一種非特異性5-HT2A和5-HT2c部分激動劑,研究結果顯示在對m-cpp反應時,沖動性攻擊行為者的左側中后眶額皮層和前扣帶皮層的糖代謝率比對照組低,未見相應激活,而后扣帶皮層的激活卻比對照組高,提示眶額皮層和前扣帶回的5-HT功能低下。但5-HT能否作為暴力行為的預測指標有待進一步前瞻性研究。
2 心理因素
2.1 個性特征 個性是人類行為方式的基礎,個性心理學者認為不同個性特征發生攻擊行為的可能性不同。Valliant等[12]的研究發現暴力犯罪者的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定(MMPI)評分Pd、Pa、Sc分高于非暴力罪犯,反映暴力罪犯沖動、社會適應差、多疑、敵意、憤怒、情緒不穩定等個性特點。國內王小平等[13]用MMPI對精神分裂癥攻擊組和非攻擊組研究也發現攻擊組的Pd分高于對照組,提示攻擊個體的沖動、好攻擊、情緒不穩的人格特征。另外艾森克[14]個性問卷(EPQ)也常用于暴力行為的研究,國內邱昌建的研究結果顯示暴力犯罪者的E分高于財產性犯罪者,提示暴力罪犯有更高的外傾性,富攻擊性。結論與MMPI研究有些類似,反映暴力行為個體有其人格基礎。
2.2 精神病理 一般認為,精神病人暴力行為發生率高于普通人群,且與精神障礙的類型相關,大多數研究肯定了精神分裂癥與暴力行為的統計學聯系,尤其是合并物質濫用者,有研究者報道酒精濫用合并精神分裂癥發生暴力犯罪的危險是正常人群的25.2倍,是無酒精依賴的精神分裂癥的7倍,Anger-mere[15]回顧了1990年以來所有的流行病學研究,認為精神分裂癥和暴力行為間有適度而重要聯系,但與物質濫用和反社會人格相比,這種聯系要小些,且暴力行為的增加只限于特定的癥狀群。提示暴力行為與精神癥狀密切相關。一般認為幻覺、妄想與精神病人的攻擊行為相關。Cheung等[16]對長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癥病人進行對照研究后得出以下結論:暴力行為與幻覺的聲音、內容、情感有關,多數暴力行為病人有被害妄想,妄想使病人憤怒。而Stainert等[17]研究中用PANSS量表評估連續住院病人的精神癥狀,結果顯示幻覺、妄想和被害觀念等精神癥狀與病人的暴力行為之間聯系無統計學意義,而與思維障礙、敵意明顯相關。
3 環境因素
家庭是個體最早接受社會化的場所,人的行為、心理直接或間接受到早年家庭環境的影響。一些研究認為早年父母親的暴力行為和精神病史、物質濫用史等不良家庭環境及幼年被遺棄、受虐待等創傷性生活經歷與后期暴力行為相關。Hod-gins[18]對15 117名研究對象隨訪至30歲,發現單親家庭使后代男性暴力犯罪增加2.02倍,女性增加2.09倍,提示早年不良家庭環境與暴力行為的關系密切。
Caspi等[19]進行了為期30年的跟蹤研究,共追蹤了1 037名兒童從出生到成年,其結果顯示,與未在兒童期受虐待或很少受虐待的兒童相比,受嚴重虐待的兒童易于產生對抗社會的暴力行為。
總之,近年隨著臨床和研究技術的發展,對暴力行為危險因素的研究有了進一步進展。但由于暴力行為的定義不統一、缺乏暴力程度的共同度量標準及樣本缺乏代表性等問題,加之人類行為本身的復雜性使各研究間缺乏可比性,導致研究結果的不一致。以后在高危人群研究的基礎上還應進行多區域的縱向研究,使研究結果盡可能的反映總的人群,同時還應考慮生物、心理、社會各因素間的相互作用,使暴力行為危險因素的研究結論更為準確,為暴力行為的預測和控制提供更有力的證據。
參考文獻:
[1] Grafman J,Schwab K,Warden D. Frontal lobe injuries ,vio-lence, and aggression[J]. Neurology,1996,46(5):1231[2] Brower MC,Price BH. Neuropsychiatry of frontal lobe dys-function in violent and criminal behaviour[J]. J NeurosurgPsychiatry,2001,71(6):720[3] Davidson RJ,Putnam KM,Larson C,et al. Dysfunction inthe neural circuitry of emotion regulation[J]. Science,2000,289(5479):591[4] Raine A,Meloy JR,Bihrle S,et al. Reduced prefrontal andincreased subcortical brain functioning assessed using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n predatory and affectivemurderers[J]. Behav Sci Law, 1998 ,163(3):319[5] Raine A,Lencz T, Bihrle S,et al. Reduced prefrontal greymatter volume and reduced autonomic activity in antisocialpersonality disorder[J]. Arch Gen Psychiatry,2000,57(2):119[6] Soderstrom H, Tullberg M,Wikkelso C,et al. Reduced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in non-psychotic violent offenders[J]. Psychiatry Res,2000,98(1):29[7] Yeudall LT. Neuropsychological impairment of persistentdelinquency[J]. J Neu Ment Dis,1982,170(5):257[8] Bergvall AH,Wessely H,Forsman A,et al. A deficit in at-tentional set-shifting of violent offenders[J]. Psychol Med ,2001, 31(6):1095[9] Balaban E. Mean genes and the biology of aggression[J]. JNeurogenet,1996,11(1):1.
[10] Moffitt TE,Brammer GL,Caspi A,et al. Whole blood sero-tonin relates to violence in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J]. BiolPsychiatry,1998,43(6):446[11] New AS,Hazlett EA,Buchsbum MS,et al. Blunted pre-frontal cortical 18-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response to meta-chlophenylpiperazine in impul-sive aggression[J]. Arch Gen Psychiatry,2002,59(7):621[12] Valliant PM,Gristey C,Pottier D,et al. Risk factors in vio-lent and nonviolent offenders[J]. Psycho Rep,1999,85(2):675[13]王小平,楊德森.攻擊性精神分裂癥患者MMPI對照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5,3(4):227[14]邱昌建,方進博.成年罪犯人格特征及父母教養方式相關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8):563[15] Angermeger MC. Schizophrenia and violence[J]. Acta Psy-chiatry Scand Suppl,2000,102(407) :63[16] Cheung P, Schweitzer I, Crowley K, et al. Violence inschizophrenia[J]. Schizophr Res,1997,26 (2) :181[17] Stainert T,Wolfle M,Gebhardt RP,et al. Measurement ofviolence during in patient treatment and association withpsychopathology[J]. Acta Psychiatry Scand,2000,02(2):107[18] Hodgins S,Kratzer L,Mcneil TF,et al. Obstetric complica-tions ,parenting and risk of criminal behavior[J]. Arch GenPsychiatry,2001,58(8):746[19] Caspi A, Mcclay J,Terrie E,et al. Role of genotype in thecycle of violence in maltreated children[J]. Science,2002,297(5582):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