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10-25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實習是整個本科教學過程最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之一,由于化工校外實習存在經費開支大、實習效果不夠理想、安全隱患較大等問題,校內實習越來越受到各個高校的重視與青睞。為提高校內實習的效果,本文結合所在學校的相關現狀,深度剖析現如今校內實習存在
摘要:實習是整個本科教學過程最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之一,由于化工校外實習存在經費開支大、實習效果不夠理想、安全隱患較大等問題,校內實習越來越受到各個高校的重視與青睞。為提高校內實習的效果,本文結合所在學校的相關現狀,深度剖析現如今校內實習存在的問題及短板,針對所發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革及創新措施,以求培養出符合企業及社會需求的應用技術型人才。
關鍵詞:校內實習,改革與創新,化工
化工實習是普通高校化工專業教學計劃的重要環節,是學生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切實提高化工實習的教學質量,可使學生充分掌握基本化工生產的技能,對所學的化工專業知識起到鞏固、促進作用,符合并適應化工企業的需求,實現普通高等院校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目標[1]。
化工實習主要有校外實習和校內實習兩種實習模式,但校外實習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經費開支大,校外實習經費不僅包括交付實習單位的培訓費,而且包括學生及教師的交通及住宿費用。第二,實習效果不夠理想,化工企業現場實習多伴有較大噪音,講解時學生不能充分聽取,為保證正常生產運行,企業設備不允許操作,學生只能旁觀。第三,安全隱患較大,化工企業所運行的設備多高溫、高壓、介質毒性大,學生實習時存在安全風險,在往返工廠與住宿地點的途中還存在交通等安全隱患[2-3]。以上這些問題大大制約了校外實習的實際效果。所以,大力發展校內實習實訓,深度剖析其現有的問題及不足,不斷改革及創新校內實習的管理模式,加強校內實習基地的建設,切實提高校內實習的效果,可以充分彌補校外實習的上述缺點及不足,為社會及企業輸出合格的應用技術型人才。
1校內實習普遍存在的問題
1.1實習教師實踐指導能力不足
多數教師均是直接來自畢業的學校,沒有實際長期深入工廠進行實習實踐,雖然承擔過有關化工方向的橫向課題,但缺乏實際的工廠工作經驗和對現代化化工生產的全面認識和理解,在指導學生進行相關校內實習項目時,無法和工廠的相關實際操作相聯系,脫離實際的實踐教學很難達到預期的實習效果,更加無法吸引學生對校內實習的相關興趣。
1.2考核方式陳舊單一
多采用常規的實習考核方式,即在實習完成后讓學生書寫實習報告或是在一些實際操作的環節根據表現指導教師進行主觀評分。實習報告一般要求的內容多是化工生產的工藝流程、化工產品總結、工藝控制指標、設備功能特點等的總結,學生之間內容區別很小,只能部分反映學生的實習態度,對于大多數學習認真的學生而言內容都很充實,無法有效區分相應成績[4]。多數實習操作環節并沒有指定相應的得分細則,主觀打分難以達到分數的絕對公平,部分同學甚至對得分存在異議。
1.3實習過程管理不夠
校內實習過程中多數情況均是少數指導教師帶領一個班或是整個年級的情況,在師生比懸殊的情況下,實習過程難以監管,實習紀律難以保證。多數實際操作環節都是指導老師先進行講解和演示,讓學生熟悉工藝設備及操作要點,再由學生進行重復性的練習,人數多導致實習環節講授效果不好,學生被動學習興趣難以激發,不理想的實習管理直接影響到了最后的實習效果。
2校內實習改革及創新措施
2.1改革實習管理模式
面對師生比懸殊的情況,學生們可根據學習成績、組內分工、平時相處關系等條件進行自由組隊,并在組內選取組長承擔本組的實習管理工作,由組長兼顧組內協調和部分實習項目的指導等工作,降低了指導教師的管理側重面,指導教師可將更多的精力用于校內實習的項目講解及指導過程中。小組的最終實習成績源于每個成員的相應付出,不同小組的成績存在競爭關系,為不影響團隊的最終成績,學生在校內實習過程中都會付出更多的努力,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實習積極性。成立的小組不僅可以有效完成相應的實習任務,而且還在任務過程中培養學生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組長的組織協調能力,這就使得校內實習不單單是對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掌握和提升,同時還加強了學生的素質培養。
2.2轉變實習教學模式
在校內實習部分實際操作過程中,為提高學生的操作印象并提升實習效果,可將指導教師被動式的講授環節轉變為學生通過小組協作、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指導教師針對不同實習環節布置相應任務,學生通過自學已有的技術資料,得到相應過程的操作規程,總結得到相關工藝的操作要點,指導教師在任務進行過程中充當導師的作用,充分保證學生在校內實習過程中的安全,僅在學生難以完成或部分任務節點時給予相應提示或技術援助與支持。通過采用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模式,不僅鍛煉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使學生扎實掌握設備的操作技能,提高學生的適應和應變能力,使得學生今后在不同工作崗位上能夠盡快上手,較好的適應單位的不同需求。
2.3加強專職教師隊伍建設
為實現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建立一支基礎理論扎實、工廠實際經驗豐富的專職教師隊伍是必須的。這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加強校企間的合作,選配優秀的教師掛職脫產進駐化工生產單位和實習基地進行頂崗工作,積累實際的操作經驗,掌握生產單位的各個生產環節,學習生產技術,感受生產單位的企業文化,學習優秀的企業經營管理模式。
第二,實行兼職教師聘任制,通過校企溝通將化工生產單位的工程師或技術能手,聘入學校作為實習專職老師,不僅為學生的校內實習進行指導,還可以為在校的教師傳播實際的工廠工作經驗,提高學校教師的實踐業務水平。通過建立校企之間“互學、互信”的通道,不僅有助于提高校內實習學生的實習效果,而且還可以在相關科研項目上進行合作,促進企業高效生產,有效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
2.4采用新型實習考核模式
為增強學生的實習積極性,根據能力合理區分成績排布,在此提出“任務驅導制”的考核方式,其具體實施過程如下:指導教師整體規劃校內實習的全部內容,將全部實習內容按照具體實施所用時間和操作過程復雜程度進行區分,最終可將豐富的校內實習內容按難度分為難、中等、簡單三類,各個實習小組可由成員討論選擇難度不同的任務,指導老師根據不同小組的任務完成情況做出合理評定打出任務完成情況等級,具體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三類,綜合任務難度和完成情況各小組可得到相應的分數,具體得分實施細則參照表1所示。
小組完成本組所規劃任務的最終得分將決定小組的最終實習成績。通過此考核方式可有效區分小組的能力高低,能力高的小組最終成績相應最高。在實習過程中實時將小組累計分數公布,通過競爭的過程,可提高學生的實習積極性。
2.5加強工廠文化的建設
校內實習和校外實習最大的差異在于即使學校購置校內實習設備完備,操作過程與實際工廠無異,但是在校內實習過程中學生無法到達化工生產單位,無法感受到現場的實際工作氛圍。為盡可能的達到與校外實習一樣的實習效果,可以在校內實習基地內倡導工廠文化建設。
比如,在實訓室的墻上張貼工藝及設備簡介、化工企業車間的管理制度、車間的生產口號和企業文化的宣傳海報;在實際校內實習過程中要求學生穿工作服、佩戴安全帽等勞動保護;在實際操作環節中,可讓指導教師渲染實際的工作場景,強調化工工藝參數控制操作的嚴謹性和事故處理的緊迫性。通過工廠文化的建設,使學生在校內實習環節也能感受到實際生產車間的工作氛圍,有效減少校內實習和校外實習的差異性。
3結束語
通過不斷深化改革校內實習的管理模式,鍛煉和培養一支合格的專職教師隊伍,創新校內實習的考核方式,增強校內工廠文化的建設,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在校內實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有效提高校內實習的實習效果,縮小校內實習與校外實習的差異性,使培養出的學生充分滿足化工企業的相關需求,實現高校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胡云虎,王鳳武,魏亦軍.新建本科高校化工實習現狀與改進措施的探索[J].宿州學院學報,2013,28(10):114-116.
[2]張霞,許元棟,張玉軍,等.校外實習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建設校內實習基地的必要性和方法探討[J].高教學刊,2016(24):64-66.
[3]馮巧,李輝,趙亞奇.工程類本科專業實習改革與探索[J].化工時刊,2014,28(1):48-50.
[4]雒廷亮,任保增,劉國際.抓好實習教學的各個環節提高實習教學質量[J].化工高等教育,2004(1):117-118.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