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如何提升

發布時間:2018-07-06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在下面這篇文章中,主要分析了工商管理人才的定位,從多角度提出了工商管理學生對創新創業能力的要求,這類學生在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文章針對這些問題也提出了相應的提升策略,從而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工商管理人才。 【關鍵詞】創新創業

  在下面這篇文章中,主要分析了工商管理人才的定位,從多角度提出了工商管理學生對創新創業能力的要求,這類學生在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文章針對這些問題也提出了相應的提升策略,從而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工商管理人才。

  【關鍵詞】創新創業,課程設置,改革與創新

工商管理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呈現上升發展趨勢,對于大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要求也越來越高,雖然我國教育體制也在不斷改革,但是始終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在很多方面仍然有不足之處,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創業的比例率過于低下,第二是創新和發展的實踐能力比較薄弱,通過我國相關專業人士的研究表明,在大學生就業報告下,始終表明在10年以前仍然處于相對落后的境地,其創業比例在1.5%,從2011年開始,上升到1.6%,2012屆則上升到2.0%;對于第二點,根據大學生在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有相關數據表明平均大學生的就業率在相對低的水平線上,并且其平均分并沒有在60以上,通過這些數據表明,在提升大學生就業機率的過程中,應該將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作為首要目的,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適應了社會主義的需求,更是從某種意義上推動了建設型國家的發展。

  由國內的學者表明,無論出于哪種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都應該以人為本,脫離人們需求和社會需求的策略是不成方圓的,更是沒有意義的,相關學者在進行研究后不難總結出,凡是經濟管理學院專業的大學生,都更善于對未來有一個良好的規劃,并且有學生對如何培養社交能力和創業興趣這一問題進行思索與探討,其發現工商管理類的學生和創新型的人才只有抓住自己擅長的專業和特長不斷地學習,才能夠有所提升,并且還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一、工商管理專業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能力要求

  對管理類的大學生而言,有效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來實現,這篇文章就主要針對能力模塊進行分析[1]。

  (一)創新能力要求領導人對我國勞動力的發展現狀進行了藍圖的描繪,其指出,要不斷在提高原始創新發展能力中對消化再吸收的能力有一個了解,同時更應該注重協同與創新精神。大學生作為新興的希望與力量,應該注重協同能力與合作精神。眾所周知,大學生作為最具有潛力的群體組成部分,在提升大學生能力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增強其民族意識,這是一個重要舉措。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包括邏輯思維能力、理論分析能力、實踐創新能力等。

  (二)創業能力要求初有了想要創業的想法時,其創業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是否能夠成功,在培養工商管理類學生的創業能力過程中,首先應該注重轉變大學生的觀念,并且不斷提升創業率,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必備條件。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其創業能力主要包括識別機遇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領導決策的能力、組織協調的能力、管理經營模式的能力。

  所謂機會的識別能力,指的是洞察能力、學習熟知能力、知識解答能力和社交探索能力;所謂自主學習能力,指的是閱讀理解能力、觀察分析能力、獨立思索能力和元認知能力、自我組織與分解劃分能力、自我評價分析與監督能力、靈活運用與知識解決能力、領導決策能力需要的是能夠在關鍵時刻總攬全局的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和科學決策時候的武斷力、關于經營管理能力,其中包括市場的預測能力與防御脅迫能力、開拓創新的實踐能力等,無論出于何種角度,這些能力總攬涵蓋了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總和要求[2]。

  二、工商管理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存在的矛盾與問題

  (一)課程設置不合理迄今為止,我國相對一部分高校對于工商管理這一專業的學生重視程度很高,直接導致需求與現狀不符合或者發展不同步的現象,相關研究表明相關專業的課程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對工商人才的需要,在開發課程的過程中,課程的設置缺乏科學性主要原因有三點:其一,課程的相關內容無法與課本教材要求相匹配,其涉及到的課程涵蓋面積過于窄,只是局限于相關專業知識,但是要想讓這些專業的學生立足社會,僅僅學習這些是不夠的,無論是從拓展性上,還是從創新思維的角度上,都會直接導致阻礙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其二,教材題材過于老套,借鑒價值有限,不能隨時根據社會需要來更新換代,直接導致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掌控新知識的速度,導致綜合素質欠佳;其三,相對而言,一些實踐課程比例相當低,只是與專業有相關性的選擇課程是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的。不合理的課程直接導致學生不能有完善且全面的知識體系,從而無法高效率實現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知識體系,直接阻礙了大學生的發展與進步[3]。

  (二)教學師資力量薄弱在職教師一般都是通過專業的培養和多年教學的經驗,來制定相對完善且有借鑒意義的教學策略,雖然就職高校的教師擁有雄厚的理論知識,但這未必意味著他們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這些教師實際擁有的知識儲備量很難滿足實際情況當中的需要,更是在質量上沒有一個很好的保障。因為缺乏技術相對高的教師,無法保證教師的強化技能和實踐能力,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創新發展能力。根據我國長沙市的10所知名高校統計,在這些高校當中有很大一部分這個專業的學生表明,沒有達到教學證級別的教師占總教師的百分之60,由此可見,在高校聘請老師的過程中,還是需要重視教師的資質是否達到相應的水準,對于怎樣增強和提高教師師資,作為提升整體水平和質量的首要因素應該引起校方和教師的關注。

  (三)實踐教學設施投入不足眾所周知,在大學里培養的能力不僅關乎整個人對未來的看法,還會直接影響其未來形成怎樣的價值觀,企業在對學生安排實踐課程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到不能制約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由于管理不當、生產方式及其背景不合理等情況,導致大學生在初次踏入社會之后處于迷茫的狀態,這種工作滯后的情況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一部分企業并非是出于培養人才的心理,不愿意讓大學生到自己的公司進行實習,更不愿意提供良好的平臺給創業初期的大學生,有的是因為能力不足,有的則是因為沒有足夠資金給大學生提供真正意義上的見習崗位。很大原因在于高校在與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的過程中,無法達成協議,導致與創業相關的教育真正意義上脫離了社會需求和發展初衷,導致高校的工商管理專業實踐過程變成了毫無借鑒意義的噱頭,從而難以保障實踐教學的質量。

  三、工商管理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構建“課程群”體系,優化學生知識結構高校在培養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學生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市場的需求,并且根據創新創業類型人才來制定一個合適的計劃與模式,通過其自身辦學的資質來進行定奪,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選擇不一樣的知識模塊和不一致的知識單元組合,以這種邊反思邊教學的方法來提供一種迎合社會需求的教學體系,新課程群在不斷完善教學體系的過程中,應該利用一種有效的課程管理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來不斷規劃其標準的執行能力,從而來實時監控學生是否能夠真正有效培養創新創業能力[4]。

  在進行“課程群”劃分的過程中,首先應該構建相應的體系,通過實現基礎知識與課程之間的關系,來完善和優化設置,從而真正意義上實現主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兼并的教學模式,用這種整體模式來達成共識,產生不同的宏觀效果,從而創建出一個不一樣的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課程體系。通過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對工商管理類專業的“課程群”進行設置的過程中,其中包括的四種課程主要是基礎課程(占百分之30到百分之60)、專業課程(占百分之20到百分之30)、集中性實踐教學課程(占百分之15到百分之20)、拓展課程(占百分之5到百分之10),這四個不同的課程群都有不同的偏重專業課程,只有這樣才能很大程度上保證學生的專業課權威性。

  (二)組建“雙師型”的師資隊伍,加強實踐師資建設所謂“雙師型”導師,指的是其不僅能夠順應這個變幻莫測的時代,還能夠培養這個時代對于人才的需求,這也說明了在提升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培養人才才是關鍵。將這種導師與傳統的教師隊伍相比較的話,不難發現,“雙師型”對于在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時的真正意義所在。從教學目的看,傳統師資不具備“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全能型人才機制,從教學模式看,傳統的師資隊伍更注重理論教學,忽略了太多的實踐教學;從能力素養來看,傳統的師資隊伍更具備教學能力,但是缺乏社會交往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從衡量標準來看,傳統型的師資不及現代性的更具有權威性。

  由此可見,只有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才能夠有利于全面提升他們的實踐教學能力。通過這種強有力的導師團隊不難看出,邀請企業工程技術骨干進入我校來交流合作,能夠引進業界的新技術,來補充傳統師資力量不足之處。通過組建這種合理的導師級別隊伍,邀請許多不同企業來的技術骨干,其交流的過程實則就是彌補不足的過程,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學源結構,就應該滿足大學生的專業技能,不斷提升他們的要求,除此之外,還應該通過交流導師的經驗來不斷指導專業導師的不足之處,使教育工作更好地進行。

  (三)實行“產學研”模式,加大校企的合作力度“產學研”是一種將高校與科研院所相互融合的互補性能的資源,如何使這種資源不浪費,并且得到充足的利用,給當下這種教育模式帶來益處是需要我們不斷學習的。知識充分結合起來,才能夠有效形成一種完善且良好的新型教育模式。將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結合進來,不難發現,這篇文章主要將主題內容涉及到以下幾種模式:

  1.校內產學研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高校利用校內的資源來創辦的經營實體,主要是講經營實體與教學實習基地融為一體。

  2.校企雙向聯合體合作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通過使高校與企業共同創建,從而共同管理校內生產型的實訓基地,從而不斷完善和改善校內實訓的基地條件。

  3.多向聯合體合作模式這種合作模式是通過將高校和出資方聯合起來,制定一個多向的合作模式。這種模式通常適用于需要高額資金的教育模式啟動初期,因為高校在初期發展階段,無論是計劃前景,還是資金流轉上,都沒有足夠的經驗和規模策略,這種聯合的方式就是通往多向合作的重要途徑[5]。

  4.中介協調型合作模式這種合作模式是中介人通過信息采集和信息傳播來不斷協調分期,從而促進各方合作的有效性。這種合作模式通過采集信息的方式來彌補傳統師資的不足,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創業精神的發展和延展性。

  四、總結

  綜上所述,高校在對工商管理的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將學生所學的知識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并且結合相應的時代背景與特點,以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作為重要的途徑,來加強師資力量。通過加大校方與企業的合作,來實現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傮w來說,學校與企業之間是不斷在進行優勢互補的,不斷通過資源共享的方式來有效將校內與校外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幫助大學生建立一個有效的協助系統機制,從這個角度來考慮的話,將“產學研”模式運用其中,是提高人才的有效培養途徑。

  【參考文獻】

  [1]宮清蓮.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研究——以經貿類高校為例[J].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79-81

  [2]李福生,韓東,孟祥霞.應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對外經貿,2016(2):127-128

  [3]許瑩.大學生創業勝任素質模型實證研究——以江蘇地區高校為例[J].科技與經濟,2015(1):91-95.

  [4]黃興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機制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1):122.

  [5]李鐘林,文華.關于經濟管理類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延邊大學為例[J].延邊大學學報,2015(4):133-138.

  相關閱讀:《中國工商管理研究》雜志不是核心,雜志于1992年創刊,是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主管,中國工商行政管理學會主辦的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社科類理論刊物。雖說不是核心期刊但是是不錯的經濟類的國家級期刊。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