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4-22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這篇社會科學論文發表了社會創業教育的內涵,論文對高校社會創業教育內涵的分析,對我國高校社會創業教育現狀進行了剖析,指出高校應進一步厘清社會創業教育定位、師資隊伍優化、課程體系設置及支撐體系構筑等問題。
這篇社會科學論文發表了社會創業教育的內涵,論文對高校社會創業教育內涵的分析,對我國高校社會創業教育現狀進行了剖析,指出高校應進一步厘清社會創業教育定位、師資隊伍優化、課程體系設置及支撐體系構筑等問題。
【關鍵詞】社會科學論文,社會創業教育,生態網
1引言
作為一種引人注目的全球性變革,社會創業已成為解決社會難題的選擇性手段。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以及高校社會服務越來越受重視的當下,亟需突破“創業即創辦企業,創造經濟價值”的思維桎梏,側重引導大學生基于創業與社會責任的雙重層面,接受社會創業教育、孕育社會創業理念與提升創業實踐能力。這不僅是響應建設“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平安中國”的時代要求,更是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必然選擇。
2社會創業教育的內涵分析
社會創業是一種注重公益性,推動社會進步實現社會價值,內外部創業并重的創新性活動[1]。哈佛大學于1997年開設的第一門社會創業課程敲響了高校社會創業教育的第一鐘,隨后各大學紛紛效仿,啟動了社會創業課程,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作為創業教育的繼承與發展,社會創業教育立足社會公共價值和社會責任感,旨在提供給學生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及創造雙重價值的思維與技能,而非純粹的以創業推進就業。正如“社會創業教育”之父格雷格•迪斯教授所言,高校社會創業教育應著眼于解決社會問題,要求學生保持對創業機會的敏銳性,但同時遵循傳統創業教育路徑[2]。
3社會創業教育的現狀分析
目前,高校社會創業教育的發展勢如破竹,全校性的社會創業教育體驗模式也日益浮現與推陳出新,但仍存在基礎薄弱、彰顯力度不夠等問題。主要表現為:
其一,缺乏明確的角色定位。如今仍有部分高校將社會創業教育狹隘地等同于商業創業教育,社會創業教育的價值、重要性及獨特性未受到大范圍的認可。
其二,缺乏專業的社會創業師資。社會創業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性要求教師除了擁有專業理論知識,更需具備實踐操作能力,對創業過程中的問題有一定把握和遠見,這樣才能更好指導與助力學生的社會創業。
其三,缺乏完善的社會創業課程體系。高校社會創業教育主要有統籌、聚焦與融合三種模式,不同模式的課程理念與具體開發實施是有所差異的[3]。但目前高校社會創業教育體系還處于模仿與借鑒的摸索階段,沒有明確的指導思想,更未凸顯自己的個性。
另外,也沒有專業教材更未遵循梯度范式,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社會創業知識需要。其四,缺乏實踐教學平臺。以解決復雜和深層次社會問題為己任的社會創業,除依賴創新想法、風險承擔性和吃苦耐勞的品質外,更需資金與政策的有力后盾。高校社會創業教育則尚未構造豐富的社會創業實踐平臺,更多的囿于課堂,存在“緣木求魚”之嫌。
4社會創業教育的實踐探索
集社會與公益性于一體的社會創業教育大有用武之地。對此,高校社會創業教育有必要遵循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同時,與創業教育和一般的商業教育進行創新型融合,首先實現自身角色的準確定位。此外,社會創業的強烈實踐性需要對教育體系重新審視與優化,包括:“意識+思維+技能”的明確社會創業教育目標、“理論導師+實踐導師”的多元化社會創業師資、“教育課程+實訓課程”的完善社會創業教育體系以及“理論知識+實踐指南”的專業社會創業教材等。
最后,隨著經濟發展轉型,社會公共服務需求日益增多。對此,社會創業教育可抓住契機,以“創新、實踐、分享”的創客空間為載體,融入志愿服務活動,形成有力、有效的支撐體系,獲得更多優勢資源。不可忽略的是,學者馬永斌和柏喆曾提出“生態網”模式為雙創教育的實踐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指導,并得到了多數學者的認同[4]。同樣,本文認為在高校社會創業教育發展受阻的今天,我們仍然可以汲取生態網的優勢,構筑“大學-政府-企業”的三維合作創新模式,以更好的集中資源,促成高校社會創業教育的永續茁壯成長,如圖1所示。
具體而言,這三個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主要行為主體,通過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模式,促成了彼此間有益的信息流、資金流、人才流、技術流,進而實現了三者互利共贏的協同效應。
作者:袁丹 宋鴿 李春虹 單位:廣東科技學院管理系
推薦閱讀:《當代職校生》(月刊)創刊于1995年,是由四川教育報刊社主管和主辦。辦刊宗旨:為職教事業服務、為職業學校學生服務。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