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教育期刊投稿中小學班級管理問題與對策

發布時間:2017-02-24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班級是學校教育機體的細胞,是學生全面而自由發展的組織載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天然實驗室,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 教育期刊投稿: 探究中小學班級管理問題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參考。 中小學班級管理是一項由學生、教師、學校三個主體多向交互的教育實踐

  班級是學校教育機體的細胞,是學生全面而自由發展的組織載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天然實驗室,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教育期刊投稿:探究中小學班級管理問題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參考。

  中小學班級管理是一項由學生、教師、學校三個主體多向交互的教育實踐活動,是教育研究的熱問題。然而,關于中小學班級管理的研究文獻集中于一線教師對中小學班級管理經驗的簡單總結和粗糙梳理,缺乏普遍性的指導意義,亟待在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理論指導下,將豐富的中小學班級管理經驗上升為中小學班級管理理論。本文擬從教師角度研究中小學班級管理問題,厘清中小學班級管理的基本內涵,提出中小學班級管理的具體策略。

教育期刊投稿

  一、中小學班級管理的基本內涵

  (一)核心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本

  中小學班級管理是學校教育的核心部分,在傳統教育習慣中,學校教育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權威標準教育學生,按照零件工廠的統一標準塑造學生。也就是說,學校教育“就內容而言,目的明確地向學生灌輸不屬于他們個人的,而僅屬于社會本位的價值體系。就形式而言,在一群訓練有素的教師的計劃和控制之下,對內不僅對不同的人提供同樣的預先套裝好的一組組知識和價值,對外通過制造‘只有教才能導致最可靠的、最好的學’的神話,以維護這一體系自身的利益”[1].在這種教育邏輯背景下,中小學班級管理主要是一種忽視主體性的以外部控制為主的強壓式管理,導致等級性、封閉性、形式性等局限性。為糾正傳統教育管理的偏差,教師應該擯棄那種輕視人、奴役人、束縛人的中小學班級管理模式,為此,需要在中小學班級管理中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教育部制定的幼兒教師和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明確提出“學生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我們的教育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重視教育的社會功能,著眼于學生的發展,使學生獲得全面、主動、有個性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從學生的發展出發是“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邏輯起點;讓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發展是“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在質上的規定;讓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是“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在量上的要求;讓學生主動發展是“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真諦;讓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是“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時代特征;讓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終極目標;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實現“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條件;充分發揮教育的社會功能是“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社會要求[2].

  (二)主要內容:處理師生關系和同班同學關系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學生的發展是在關系中實現的,“關系的質量,就體現著學生發展的狀態;關系的發展,就意味著學生的發展”[4].學生在班級日常生活中建構著豐富的多類型關系,此種關系包括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物的關系,其中人與人的關系起著決定性作用,它主要包括師生關系和同班同學關系。引導學生學會處理師生關系和同班同學關系是中小學班級管理的主要內容。

  師生關系既是中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核心關系。師生關系不應是工具理性的“主體-客體”關系,而是基于價值理性的“主體-主體”或“我-你”的交往行為。教師之為教師的價值就顯現在鮮活的師生關系之中,即“真正的教師向著學生而生”[5].為了實現教師行為的教育價值,教師必須立足于活生生的師生關系之中,選擇合理的教師行動,切入學生發展的過程,幫助學生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同班同學關系是中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最高級”關系。由于時間和空間的相似或相近,同班同學關系的時間持續性和交往密切性超過了師生關系,即使教師不在場,此種關系狀態仍保持在場狀態,對于學生發展具有直接生成性。同班同學關系成就學生間兄弟姐妹般的情誼,成就學生間的平等共存,成就學生間的共同創造,成就學生間的相互學習[4].

  二、中小學班級管理的基本問題

  關于當下的教育,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的教育“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6].我們的教育有著深刻的危機---教育把重心放在了智力的培養上,而忽視了人格的完善[7].教育喪失了超越現實社會的理想性,這樣的教育是把“物”而不是把“人”作為出發點和歸宿,以致使人被“物格”化而喪失“人格”.

  具體來說,當下中小學班級教育管理,主要存在著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一)班級管理方法陳舊

  很多中小學班級管理以個人經驗為出發點,以班主任的主觀思維為班級管理的主要導向,把是否聽話作為評價學生好壞和班級管理是否有效的標準。在這種思路的主導下,很多班主任還是采用比較陳舊的管理模式,比如,用通過對學生是否及時到校,是否違犯學校或者班級紀律作為班級管理的主要途徑,在管理中不是采用平等與溝通的方法,而是沿襲壓迫型的管理方法,學生成為被一種權威性管理機制“壓制”起來的被管理者和被監管者。長此以往,班主任、班級干部與班級學生之間就會產生對立情緒,甚至導致班級管理工作適得其反,這既不利于班級管理工作的展開,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甚至也會影響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的進行。

  (二)發達的傳播媒體對青少年也產生了雙面性的影響

  發達的傳播媒體有助于創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提供了求知學習的新渠道。開拓青少年全球視野,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然而,其負面影響也是不同忽視的。第一,容易對于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構成潛在威脅。青少年如果在網絡上接觸到負面的宣傳論調和文化思想等,思想容易處于極度矛盾和混亂,其人生觀和價值觀極易發生偏差。第二,網絡容易使青少年對教育者的權威性產生懷疑,導致青少年集體意識淡薄,過分以自我為中心,使中小學班級管理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第三,發達傳播媒體下的海量信息中存在著負面垃圾信息,這種垃圾信息污染青少年心靈,誤導青少年行為,使青少年的思想意識弱化,也抵消了中小學班級管理的效果。

  面對中小學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應當采取有效策略,提升中小學班級管理水平。

  三、中小學班級管理的具體策略

  作為價值理想的具體體現,理想人格以綜合的形態展示了人的價值取向、內在德性、精神品格[8].北京師范大學石中英教授認為,“把人格教育作為高中階段包括普通高中學校教育的新任務,既反映了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需求,又具有比較的現實針對性,也是對普通高中教育’基礎性‘、’獨特性‘和’教育性‘的具體體現”[9].培養理想人格應該引導學生做人,做中國人,做世界人。所謂做人,即做一個身心全面發展的人,而身心全面發展則以道德為核心與統帥。所謂做中國人,即我們應當具有“真切愛護國家民族”之心理;換言之,作為國家一成員,我們應當具有“立國精神”;作為民族一分子,我們應當具有“民族精神”.所謂做世界人,第一,我們應當在不忘本我的前提下努力向其他民族學習;第二,我們在關心自己民族利益的同時,也應該關心其他民族生死存亡的大問題[10].

  (一)堅持一切從學生出發

  “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依據。”[11]同理,認清一切中小學班級管理問題的基本的依據是認清班情。學生的實際情況就是班情。在中小學班級管理中,教師與學生的矛盾關系就是幸福與痛苦的根源。

  所謂幸福,就是“兩相情愿”,指學生的主觀需要與教師的實際工作是相互一致的,即學生所需要的,就是教師所給予的,教師所給予的,正是學生所需要的。之所以獲得“兩相情愿”的幸福,是因為教師對學生實際情況進行過充分的調查研究,進而準確地把握學生的需要。所謂痛苦,就是“一廂情愿”,指學生的主觀需要與教師的實際工作是彼此分離的,即學生所需要的,教師卻不知道,就算知道,也未必能夠滿足學生的需要;教師所能給予學生的,學生卻未必真的需要,但教師還有可能不知道。之所以會出現“一廂情愿”的痛苦,不是因為教師沒有盡心盡力,而在于沒有準確抓住學生真實的需要,主觀臆斷地把教師的需要作為學生的需要,而沒有將學生的需要作為學生的需要。

  (二)構建美麗教室

  “從物理學視角講,一所學校是由一間間教室組成的。而從社會學角度看,每一間教室都是一所小學校,一個小社會。教室與生命連在一起,是為生命而存在。教室一頭挑著課程,一頭挑著生命。”[12]班級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的教育工作,決非朝夕之功可完成;蛟S,許多教師認為班級文化建設就是在幾天內用花花綠綠的彩紙海報成功地裝扮教室。真正美麗的東西往往是“真”的。學生能夠在這被海報化妝的教室里找到屬于自己的那片小天空,學生的生命能夠真的會在教室里留下成長的痕跡。教育要有效地引導學生,就要讓學生相信自己一直在進步,并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盡管他的進步可能會有點遲緩。

  一個美麗的教室之所以是美麗的,是因為它展示了學生的美麗心靈。教室是因學生心靈之美而美麗。作為成長中的完整的生命體,學生需要有表達自我的空間。教室應該成為學生表達自我的美麗空間。如果教師只是滿足于貼滿海報彩紙而無學生的個性化展示,這樣的教室裝扮注定只是讓教室變得更加虛偽,而遠離了生命的本真。

  參考文獻:

  [1]韓永紅。他人教育與自我教育的歷史演變[J].教育評論,2012(3)。

  [2]邵曉楓,等。“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內涵的解讀[J].中國教育學刊,2006(3)。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4]李家成。論學生發展在班級生活中的實現---基于中國學生與班級同學關系的視角[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5]劉鐵芳,顏桂花。教師:活在師生關系之中[J].大學教育科學,2015(3)。

  [6]謝湘,堵力。北大清華再爭狀元就沒有希望---理想的大學離我們有多遠[N].中國青年報,2012-05-03(03)。

  [7]朱豐良。教育目的的歷史考察與現實思索[J].江蘇高教,2014(4)。

  [8]楊國榮。儒家視閾中的人格理想[J].道德與文明,2012(5)。

  [9]石中英。關于當前我國普通高中教育任務的再認識[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1)。

  [10]魏兆鋒,杜成憲。做人·做中國人·做世界人---錢穆論中國教育目的[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

  [1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12]朱永新。教室的意義[J].中國遠程教育,2012(18)。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