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7-25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我國城鄉教育中的師資力量不平等主要體現在城鄉教師的素質和結構不平等,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 教育職稱論文 :探究城鄉教育中的教育資源不平等問題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查看。 一、概念定義 (一)教育資源 資源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所擁有的人力、物力
我國城鄉教育中的師資力量不平等主要體現在城鄉教師的素質和結構不平等,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教育職稱論文:探究城鄉教育中的教育資源不平等問題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查看。
一、概念定義
(一)教育資源
資源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所擁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各個物質要素的總稱。其中人力資源是指學校教師數量、質量和結構的擁有量;物力資源是指學校場地、實驗設備和教學設備等物質資料擁有量;財力資源是指各學校經費數量。
(二)城鄉二元體制
城鄉二元體制具體是指城鄉之間平等發展的一種體制障礙,是一種以戶籍制度為壁壘,在城市和農村分別建立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機制,造成城鄉之間教育、社會保障和醫療等不對稱的一種制度。
(三)不平等
本文所具體指的不平等是城鄉學生群體之間在義務教育階段所享有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等資源處于不同水平的狀態。
二、問題背景
根據教育部2012年和2013年發布全國教育事業統計公報數據,2012年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數與2011年相比增加132.9萬人,增幅為10.54%,農村留守兒童增加70.75萬人,增幅為3.22%。
中國的城鄉分化造成的城鄉二元體制阻礙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經濟資源占有不平等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農村地區生源不足,學校數量和質量遠遠落后于城市地區。
從表1可以看出,除2011年-2012年農村初中學校數量有所增加之外,其余農村學校數量均比往年下降。反觀城市小初高的學校數量基本上呈現出增加的趨勢。
表1的統計數據直觀地反映出農村所占有的教育資源逐年減少,城市所占有的資源逐漸增多。城市教育需求的增加,引發了城市的教育資源的增加,城鄉學校資源不平等被進一步拉大。
城鄉教育之間資源不平等體現在教育改革領域的各方面。教育領域中的不平等必定會阻礙教育事業的發展,最終對我國的教育事業乃至社會人力資源結構造成負面影響。
三、問題分析
(一)城鄉教育中的教育經費不平等
從圖1中可以看出,我國的教育性經費占GDP的比重穩中有升。2011年,中國的教育經費投入占全國GDP總量的近4%。但是相比較其他發達國家,我國的教育性經費支出還是相對較低。
以程方平老師的調查數據為例(見表2),農村地區的小學教育經費合計為244萬元,農村教育經費的80%以上都來源于國家財政補貼。相反,城鎮地區的教育經費來源渠道多元,在總量上遠超農村地區的教育經費。
作為教育優勢地區的北京,城鄉教育經費投入差距如此巨大,那么其他地區城鄉教育經費的差距可想而知。
(二)城鄉教育中的師資力量不平等
我國城鄉教育中的師資力量不平等主要體現在城鄉教師的素質和結構不平等。我國的1205萬名的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中,農村教師占到80%以上。[5]
農村中的教師隊伍相對于城市的教師隊伍來說,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農村教師工作條件艱辛,待遇偏低。我國農村地區學校的分布呈現出“小而散”的特點。由于農村學校規模較小,教學設備不足,這導致教師人均教學壓力大,一個農村教師教授數門課,跨年級教學的情況并不少見。此外,農村學生因家庭距離學校較遠,學生往往選擇寄宿學校,農村教師就成為學生的生活教師,而微薄的工資卻不能為教師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
2.農村教師素質普遍偏低,教學質量落后于城市地區。農村地區的經濟狀況和生活條件決定了農村學校無法給農村教師與城市教師同樣的工資。農村教師學歷參差不齊,差距較大,總體素質的偏低往往難以保證農村學生受到與城市學生相同的教育質量。相對落后的教學技能和教育理念嚴重制約當代農村教育的發展。農村教師的現實情況也讓他們難有機會進行培訓,以提升自身的教學技能。
3.農村教師流失率大,年齡結構老化。在農村教師隊伍中,隨著年輕骨干教師涌向城市發展,農村教師隊伍呈現年齡斷層現象。中高齡農村教師扎根于農村,而越來越多的農村優秀青年教師流向城市。這給城市教育事業帶來創新理念和活力的同時,也造成農村因教師斷層而出現的教學困境。
(三)城鄉教育中的設備資源不平等
從表3中可以發現,全國的小學、初中和高中的器械配備達標率隨著年級的升高呈現出依次遞增的趨勢。在最低達標率的小學中,比例最高的一項數據———小學數學自然實驗儀器達標學校只占總學校數量的50.75%。最高的高中器械配備達標率也不過80%左右。筆者從中大膽推斷:其中20%的不達標學校大部分來源于農村地區。
(四)城鄉教育資源不平等的原因分析
1.城鄉二元體制阻礙了城鄉教育公平。城鄉之間以戶籍制度為壁壘建立起不同的資源配置體制。城鄉之間資源配置的不平等造成城市占據大量的社會資源,而農村則擁有與自身發展需求不相符的資源。經濟資源作為教育事業領域的基礎性因素,城鄉經濟配置與占有的不平等直接影響城鄉教育中的師資、教育經費和教學設備等資源的不平等。
2.城鄉政治地位懸殊,農村難與城市進行平等博弈。為何隨著教育事業的改革,城鄉之間的教育水平沒有逐漸拉近,反而呈逐漸拉大趨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市與農村之間的政治地位不平等,這導致農村難與城市進行利益博弈。一項有關數據顯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有農民工代表31名[7],農民工代表占代表總數的1.04%左右。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49.68%,鄉村人口占總人口的50.32%。[8]
若從全國城鄉人口數的比例推斷全國人大代表比例,那么農民工代表應占全國人大代表數量的50%左右。然而就目前的情況看,城鄉人大代表比例差距還比較大。
(五)相關政策建議
1.合理分配城鄉教育經費,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教育經費支持。首先,國家不僅應當在絕對量上增加教育經費投入,也需要在相對量上增加經費投入。農村教育經費更多的是依賴財政性教育經費,而城市的教育性經費來源渠道多元。因此,國家應當鼓勵城市學校適當增加學校的非財政性教育經費,將部分經費轉移支付給農村學校,以解決農村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
2.設立農村教師工資標準,健全工資增長和福利待遇保障機制。應當在農村地區制定教師的工資標準,其標準不應低于農村公務員的90%~95%,以此保障農村教師的生活要求。此外,應當在農村中建立健全工資增長機制,激發農村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促進農村地區的教育創新。同時,也應當對農村教師的住房、醫療和養老等社會保障體制進行完善。
3.加大對農村教師的培訓工作,使其適應當代教育發展需要。要加大對農村教師的培訓工作,培訓以政府財政支持為基礎,以培養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為重點培訓任務,定期開展培訓工作,提高整體農村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質量。
4.建立健全教育設備資源監管制度,合理分配設備資源。針對城鄉地區設備資源不均的問題,政府應當加強對教育設備資源的監管,建立起必要的監管制度。設立必要的設備資源引進標準和監管制度有利于遏制學校的攀比之風,將更多資源在農村地區合理分配。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