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11-18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進步了很多,遠程教育也是現如今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多高等教育中也都會用到遠程教育的模式。本文是一篇 遠程教育論文 ,主要論述了現代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探索。 摘要:現代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作為獨立的第三方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進步了很多,遠程教育也是現如今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多高等教育中也都會用到遠程教育的模式。本文是一篇遠程教育論文,主要論述了現代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探索。
摘要:現代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平臺,在終身學習型社會建設中大有可為。遠程教育發展的政策、體制及技術等大環境發生改變,給公共服務體系的發展提出挑戰。為了迎接這種挑戰,公共服務體系應該通過理念更新、內涵豐富、范圍擴展來實施變革,在變革之后由單純為遠程教育服務轉化為終身學習服務,由此形成三項新的使命定位。
關鍵詞:現代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改革,新使命
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普及,使得遠程教育的學歷補償作用逐漸淡化,其終身學習功能日益凸顯;互聯網在線教育的迅猛發展,使得遠程學習者有了更多的選擇;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迫使現代遠程教育技術不斷更新;遠程學習者對證書的單純訴求逐漸轉向對知識更新的需求……上述的多種變化,既是現代遠程教育的發展環境之變,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面對這些變化,現代遠程教育必須在技術、服務、教育質量等方面做出回應,F代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作為現代遠程教育發展的基石,在新形勢下,其發展既面臨挑戰,也迎來機遇。因此,公共服務體系必須重新定位,改變固有的管理、服務、技術與經營模式,適應新的挑戰,建設新一代的公共服務體系,為現代遠程教育發展和終身學習社會建設服務。
一、現代遠程教育發展環境變化給公共服務體系帶來的挑戰
我國現代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始建于2001年,全國性的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有三家,分別是奧鵬、弘成和知金,其他還有依托各省市區廣播電視大學建立起來的地方公共服務體系[1]。在過去的十多年,現代遠程教育發展的生態環境環境出現巨變,生態環境的巨變給遠程教育的基石———公共服務體系帶來挑戰。
(一)國家教育政策之變帶來的挑戰
教育部在2014年10月發布《中國高等教育評估報告》,結果顯示中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經超過36%,有望在202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超過42%。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增長,預示著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已然普及。這樣的形勢變化給現代遠程教育發展帶來挑戰,過去遠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扮演高等成人學歷教育的角色,對社會個體進行學歷補償教育既是遠程教育的使命,也是其公共服務體系的主要任務。但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之后,學歷補償教育開始弱化,而社會個體對提升自身職業技能、促進自身知識更新、保持自身專業轉行所需的學習能力以及發展個人興趣愛好等需求不斷增加,這就要求現代遠程教育必須從過去的學歷補償教育向非學歷性質的繼續教育轉變,其公共服務體系也必須在服務模式上發生改變[2]。2014年11月,國務院發布啟動中國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明確提出到2020年,中國要建立現代化的考試招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及多元錄取的招生體制,促進考試招生制度的公平化與科學化,著力構建各級各類教育的銜接機制并逐步確立互認體系,最終構建終身學習社會所需的“立交橋”。國家在考試招生制度領域的改革,不僅是針對高考改革的,還是一個考試招生的綜合改革,最終目標是確立各類教育模式、學習模式及招生模式的互通,共同為終身學習社會建設服務。由此,遠程教育在過去的發展定位需要在新形勢下發展改變,遠程教育作為一種技術手段或學習模式必須與其他的教育體系、教育模式銜接互認,這也給公共服務體系的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2014年年底,國務院發布加快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建立現代化的職業教育體系,積極促進產學研融合,著力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學習能力強的技術人才。職業教育體制的改革不單是職業教育領域的事情,更是觸及整個教育體系,比如,在決定中要求打通中等職業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的通道以及職業教育發展與繼續教育發展的銜接問題。這些具體的體制、機制變化給遠程教育發展也帶來挑戰,遠程教育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在職業教育、繼續教育中廣泛使用,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體系的融合,形成大職教觀與體系,勢必也給遠程教育發展帶來形式、內容上的變化,其公共服務體系也必須適應這樣的變化與挑戰。
(二)現代遠程教育體制改革帶來的挑戰
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開展遠程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在這個通知中,國家決定啟動開放大學建設,建設電大、成教與遠程教育的學分互認及學分銀行制度,形成新的自考、成人教育考試招生體系。按照這個改革的方向,當年教育部就先后批準北京、上海、江蘇、廣東、云南等5所地方電大及中央電大更名為開放大學。國家開放大學及地方5所開放大學的先后成立,打破電大教育的固有格局,對現代遠程教育及其公共服務體系帶來巨大的沖擊。眾所周知,遠程教育的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與電大教育系統有著密切的關系,如目前最大公共服務體系———奧鵬系統,就是中央電大與中國衛星通信集團、TCL集團共同建設管理的。電大系統向開放大學轉變,既是遠程教育本身改革的趨勢,也是其公共服務體系走向多元化的體現。2014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事項,取消或下放近70項由行政部門審批的事項,其中就包括取消通過互聯網實施遠程教育的行政審批。這就意味著以后網絡遠程教育的發展,除了最早試點的68所高校,其他的大學、互聯網企業、教育企業均會獲得遠程教育辦學資格,進一步激活遠程教育的競爭市場。由此,依靠試點建立起來的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在今后大量高校、互聯網公司、教育企業進入市場的情況下,其優勢勢必不復存在,迫使其做出改革,當然這也是其發展的一大機遇。
(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的挑戰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在2015年年底發布的報告顯示,我國網民的數量、互聯網普及率、智能手機用戶的規模已經躍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15年11月,我國網民數量突破7.5億,智能手機用戶突破6.58億,互聯網的普及率超過58.9%[3];ヂ摼W、智能手機如此龐大的用戶群體,使得各類網絡應用程度發展迅猛,各類互聯網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滲透到人們的社會、經濟及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面對信息技術的如此巨大變化,這為教育的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支撐條件,比如,慕課、泛在學習、翻轉課堂、微課、混合學習、移動公開課等各類新型遠程學習模式層出不窮,這既給遠程教育的發展帶來挑戰,也給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帶來沖擊。信息技術始終是公共服務體系的基礎,公共服務體系必須依賴于信息技術才能發展與更新。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下,在線教育產業發展勢頭迅猛,2014年的營業額超過1000億元,有學者預計,到2020年將會突破2500億元,在線教育企業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將會成為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真正對手,公共服務體系必須敢于挑戰并做出變革。
二、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新使命的改革路徑
目前,終身學習、學習型社會建設等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各項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公共服務體系應該順應時代要求,成為人們終身學習的主要手段,也算是其使命感的一種歷史回歸。因此,在新的形勢下,公共服務體系為終身學習服務,這既是其歷史責任,也是其持續發展的動力。公共服務體系的這種變化,既是時發表展之變,也是自我革新的路徑。從其職責意義上看,如果我們能夠將現代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轉變成終身學習的公共服務體系,如此,其轉變就走向成功。為了促成這種變化,公共服務體系必須有新的使命感。
(一)更新理念
公共服務體系最早是為遠程教育試點高校提供學習支持服務的,協助這些高校開展學歷補償教育,現在要將這種學歷補償教育轉化為“為學習型社會建設服務、為人們終身學習服務”,因此,更新服務理念是第一步要做的。經過15年的發展與建設,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已經有了一個較為完備的服務體系,具備較為成熟的管理及運營模式。當然,這種成熟的體制及服務,在變革的過程中可能會成為創新的羈絆。當然,任何的改革及轉變是個較為艱難的過程,但需要改革魄力。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就公共服務體系而言,其革新的條件已經具備。因為公共服務體系經過多年的發展,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以及眾多的深入基層的學習服務中心,其優勢相較于在線教育機構是明顯的,可以完成單一院校不能完成的事情。此外,公共服務體系還有巨大的技術研發、資源開發的團隊及經驗優勢,既有自身特色的支持服務理念,也有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及資金支持[2]。這些改革條件和優勢已然具備,只需要轉變發展、服務理念,其優勢就可以及時轉化為革新的動力,能夠大大促使其革新的步伐。
(二)豐富內涵
內涵是任何服務體系不可缺少的,作為遠程教育的公共服務體系,其要想做到持續發展,質量是其核心內容。教育質量對于任何學習者、任何教育模式均是個永恒的話題,學習者對于其學習的滿意度是衡量公共服務體系的最終指標。因此,在新的形勢下,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要以完善其學習中心服務質量為核心,開展常態化的服務質量評估,積極研發新一代的遠程教育教學與管理平臺,積極創新各類新的學習模板,開發各類適應學習者需要的新型學習資源,推進學習過程的信息化。例如,當前的O2O學習模式、慕課學習模式,可以運用到公共服務體系改革中,創新其學習機制與架構,從而吸引更多的學習者。
(三)擴展范圍
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除了可以為遠程學習、在線教育提供學習支持服務之外,在終身學習社會的建設下,還可以積極擴展其服務范圍,在市場中與其他的學習平臺開展競爭。比如,積極參與到社區教育中,為社區公共服務體系提供學習支持服務;積極參與到行業教育中,為行業性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支持;為職業教育的信息化服務;打通遠程教育與成人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教育、函授學歷教育的銜接渠道,構建公共服務體系的學分銀行;利用自身的第三方優勢,尋求與政府、企業、行業合作的機會;積極介入到在線教育中,與在線教育企業開展競爭。無論如何,公共服務體系作為一種支持平臺,其可以與不同的教育類型、教育模式、教育主體、學習者建立多種交叉性的服務組合。
三、現代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新使命的正確定位
(一)做政府想做的事
政府作為公共產品的主導者,對于教育領域而言,政府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能事無巨細,這無疑為公共服務體系提供機會。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作為獨立的第三方,與學習者、高;蚪逃髽I是分離的,可以扮演政府的角色。具體而言,第一,打造現代遠程教育發展的生態環境及規范化的管理服務平臺,形成國家自主知識產權品牌的遠程教育支持服務體系;第二,將公共服務體系打造成構建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技術支持平臺,形成遍布全國城鄉、社區的開放式學習網絡體系;第三,在整合各類優質教學資源的基礎上,推進學習超市、學分銀行建設,為社會個體公平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學歷與非學歷教育的銜接體系;第四,利用自身優勢,參與在線教育競爭,并為在線教育企業提供或建立行業性規范,以促進在線教育的發展。因此,這就要求公共服務體系在理念上要開放多元,在服務上要提高質量,在模式上要建立獨立的第三方供應體系,在技術上要打破各類知識之間的隔閡以及整合知識的碎片化,為個體的社會化學習提供一站式導航。
(二)做一家高;蚪逃髽I難以做到的事
可以說,世界上再優秀的大學,口碑再好的教育企業難以創建所有的學科,也難以保證所有的知識供給,因為沒有一個綜合性的大學能夠保證其所有專業、學科是最優的,也沒有一家教育企業能夠保證其所提供的學習資源是最好的。如何解決這個“學科、專業或知識的有限性”問題呢?公共服務體系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平臺,可以有效彌補高校學科、教育企業知識資源的局限性及單一性問題[5]。具體而言,第一,通過公共服務體系打造與高校、教育企業互動的第三方平臺來解決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學習成果互通的機制,擴展所有高校、教育企業在學科、知識資源上的共享服務,學習者無須通過學校,只需要登錄公共服務體系的賬號平臺就可以選擇其感興趣的最好資源來進行學習。第二,建立公共服務體系規范教育市場的體制與機制,當前在線教育、遠程學習的市場比較混亂,比如,招生亂、學費惡性競爭、市場無序、考試及畢業論文管理混亂等問題。這些問題不是一家高;蛞患医逃髽I能夠解決的,高校與高校、高校與教育企業之間沒有互通機制,無法協調解決這個問題。而政府也很難掌控,政府只能在政策上做出調節,無法替高校、教育企業解決這些實際亂象問題。因此,公共服務體系可以在這方面做出自己的貢獻,因為是獨立的第三方定位,可以銜接與高校、政府、教育企業之間的關系,統一規范市場標準如招生、畢業、學費等,如此,這些市場亂象就迎刃而解。
(三)做學習者想做的事
在終身學習社會中,學習者始終是任何教育模式、教育類型的主體,為學習者提供優質的、個性化的學習資源與體驗是極其重要的。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最大優勢是資源、研發及服務優勢,在轉型過程中,這種優勢可以繼續發揚光大。具體而言,第一,整合各類學習資源,建立泛在學習模式。通過與高校、教育企業建立合作聯盟,也可以仿照國外建立MOOC中國聯盟,將各種可學的、優質的資源規范整合起來,供學習者自主選擇。第二,更新學習支持服務。在遠程教育中,公共服務體系在學習支持尤其是師生互動上,往往會局限于一校、一課的師生互動。而在其新使命轉型中,對于學習者的提問,任何教育不再局限于學校、課程,只要有能力解答的,均可以回答學習者的提問。第三,建立統一的、綜合的學習者社交平臺。這種社交平臺打造的目的是為學習者提供學習者支持,為此,可以建立互通式、主體化的學習社區,打通高校與高校、高校與教育企業之間的師資壁壘,給學習者創造一個綜合式的學習服務體驗,幫助學習者獲取最好的學習支持服務。
參考文獻:
[1]郭炯,等.現代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運行現狀的調研[J].開放教育研究,2010(3):110-115.
[2]陳庚.現代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新使命[J].中國遠程教育,2015(9):46-50.
[3]賈芳,張強.函授教育中網絡教育資源的共享與整合[J].繼續教育研究,2016(1):88-90.
[4]陳立勇.開放大學學習支持服務體系建設研究———基于集聚學習支持服務理念[J].天津電大學報,2015(3):31-34.
[5]鄭慶華.互聯網教育與公共服務體系[J].中國遠程教育,2015(4):32-35.
遠程教育論文發表期刊推薦:《中國遠程教育》努力宣傳國家關于現代遠程教育的方針政策,全方位展示中國現代遠程教育改革與發展進程,展示國內外遠程開放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最新成果!吨袊h程教育》雜志為教育行政部門、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各類教育機構、企業和中小學開展現代遠程教育提供政策信息、理論信息、技術信息、產業信息、市場信息,在我國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推動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發揮宣傳作用。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