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高等教育論文投稿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現狀與對策

發布時間:2016-10-20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現如今,很多大學中都會針對大學生開展一些科技創新活動,科技創新活動對大學生增加社會經驗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本文是一篇 高等教育論文投稿 范文,主要針對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現狀與對策進行了一些論述。 【摘要】本文以浙江傳媒學院為例來開展傳媒院校工科

  現如今,很多大學中都會針對大學生開展一些科技創新活動,科技創新活動對大學生增加社會經驗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本文是一篇高等教育論文投稿范文,主要針對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現狀與對策進行了一些論述。

高等教育論文投稿

  【摘要】本文以浙江傳媒學院為例來開展傳媒院校工科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情況的調研,通過問卷調查等形式了解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開展的情況,查找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存在的問題,并對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結合文獻分析及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開展的實際情況,研究問題的原因,提出研究對策。

  【關鍵詞】傳媒院校,工科,科技創新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近些年來國家在高校大力推進的一項工作,已成為大學教育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研究水平。浙江傳媒學院結合自身專業和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技創新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其中工科類二級學院是科技創新活動開展的一個重要主體,作為傳媒院校工科專業,其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一是傳媒特色,這使得其區別于一般普通高校的工科專業,二是自身專業特色,作為工科專業,在傳媒這個大背景下,又不能偏離專業發展軌跡。所以傳媒院校工科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因其專業的特殊性,也有其獨特的地方。

  一、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現狀

  2015年筆者對浙江傳媒學院大二、大三年級工科學生共178人進行問卷,對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現狀進行調查,根據調查反饋的結果統計數據,分析原因,對目前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開展現狀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一)傳媒院校校園文化的潛在影響。作為一所知名的傳媒院校,學校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的豐富多彩,許多藝術類活動做得有聲有色,還兼具一定的知名度。學校目前學生總人數13000余人,工科類學生人數2200余,占其中的16.9%。以藝術類為主的校園文化活動,對廣大工科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筆者在對學生就在校期間參加課外活動的情況進行問卷,其中工科學生選擇最多的是參加社會實踐,占41.6%;參加學生社團的占41%;參加學生會占36.5%;選擇參加學科競賽的占26.4%;參加學生科研項目申報的最少,僅占6.7%。由此可見,傳媒院校工科學生參與學?萍紕撔禄顒铀急壤⒉桓。相比較而言,學生更喜歡參加社會實踐,參加各類社團活動,而不愿意開展研究課題。(二)學科競賽項目多,學生基數少,對科技創新活動產生影響。目前學校將大學生參加的競賽分為學科競賽和專業大賽,其中學科競賽共23類。學校給予學科競賽政策上的傾斜,并對各學院在學科競賽獲獎的數量指標進行分配考核。工科的學科競賽類別較多,但能夠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的學生基數卻很小。對于教育管理者來說,開展哪些學科競賽活動,如何倡導,如何將學科競賽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是一個不小的難題。二級學院通過積極搭建各類科技創新平臺,比如大學生創新基地、大學生實訓中心、大學生PAT考試訓練平臺,教師工作室等來吸引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但結果往往無法達到預期。這其中存在著學科競賽類別多與可參加類別少的矛盾,教育管理者精心組織與學生無力參加的矛盾,若專業學習與學科競賽不能很好的統一,這兩者也將互為矛盾。(三)師資隊伍的快速發展與本科層次教育矛盾帶來的影響。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學校師資整體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學校進人門檻不斷提高,工科類二級學院非博士不進,師資隊伍的學術科研能力得到了加強和充實。二級學院對博士生進校參與指導學生科技活動的期望較高。但是學校仍是以本科層次教育為主,在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時,如果由博士生來擔任指導教師可能會導致兩方面的結果。一是博士指導教師的專業研究領域,本科生參與不了,二是一些基礎應用型的科技創新活動,博士指導教師難以指導。究其原因,主要是本科生知識基礎較為薄弱、知識累計需要一段時間。就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開展而言,師資隊伍的快速發展與本科層次教育帶來的矛盾將長期存在。(四)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組織形式帶來的影響。宣傳組織工作方式較為單一,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主要通過會議、班級通知下達,組織開展。學生被動接收信息,而且參賽方式多為突擊參賽,學生并沒有做到“有備而來”,從收到參賽通知,到構思、確定選題,著手實施,一般不會超過兩個月時間。開展的各位學科競賽講座,并未受到學生的青睞,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主動性不夠。而為了達到參與講座學生人數上的要求,存在由負責學生工作的管理人員指定班級參加講座的情況,導致受眾質量不高,講座效果打折。(五)科技創新活動團隊構成因素的影響科技創新活動構成成員學科背景較為單一,成員一般為學生個人,或以學生個人研究為主的團體;二是學生團體。前者易受個人主觀因素影響。如學生個體的個人狀態(如自信心等)、個人事務(如考研、工作)等因素影響。后者在開展對于某些共性問題,若集體成員都束手無策,將出現對項目失去信心的狀況,使項目無疾而終。即使有些團隊克服重重困難使得項目順利進展,并且取得很大成績,但由于團隊隊員處于同一發展階段,隨著畢業和工作的變遷等情況的發生,容易發生同一時問段內大量人員離隊,人才流失,從而導致項目中斷,沒有持續性。后者存在另外一個問題,主要是團隊成員學科背景單一,沒有數學、計算機等多學科背景支撐。團隊實力一般。指導教師是影響科技創新活動開展的有一大因素,因本科學生基礎較為薄弱,項目成員不管是個人還是團隊都易受指導教師影響,可能造成項目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指導中斷,項目隨即停止;二指導不連續,則名存實亡。(六)學校、學院政策所帶來的影響。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學校全面落實13版人才培養方案,對學生修滿創新創業學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是由于學生課業繁重等原因,真正投入到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中的學生數量,并沒有達到預期。許多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主要是為了獲得學校創新學分。存在學生為了獲得學校創新學分,借用團隊的情況,所以難以形成學生積極開展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與初衷不符。

  二、原因分析

  (一)學生主體原因

  從學生自身的角度出發,專業基礎薄弱、專業知識累計不夠,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投入。同時,大學本科階段課業負擔較重,或忙碌于考試以及考研、找工作等常規性事務,投入到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的時間和精力非常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技創新活動開展的質量。

  (二)指導教師客體原因

  指導教師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指導,一是頭重尾輕,在活動前期投入較多,但是由于個人精力不夠,如評職稱、出差等原因,沒辦法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二是指導不連續,往往集中于“一頭一尾”,即對學生的課題申請和成果總結階段進行指導,而對研究過程這一中間階段缺乏必要的指導。教師的指導內容大多局限于提供一定的思路、相關的參考材料引薦,而對學生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進行研究的基礎文獻總結等缺乏進一步的指導。

  (三)傳統的教育模式限制學生的創新能力

  影響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科研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學生的科研能力不足,這是我國長期以來實施的應試教育造成的。從小到大,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所采取的方法都是以灌輸式為主,造成被動學習的局面,考核方式都是側重于考察學生的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訓練嚴重不足,所以不利于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以及進行拓展性思考。

  (四)積極引導消除認識誤區

  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大學生對科技創新活動的認識存在著一定的誤區,大多數人認為,項目的立項及資金的獲批是開展科研活動的必須條件,只有成功申請到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項目才會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所以大學生雖然對申請科技創新計劃項目熱情高漲,一旦申請失敗,大部分學生就會放棄項目,停止在科學研究方面的進一步探索。這直接導致科技創新計劃項目之外的科研活動難以開展,加上高校對大學生的科研教育缺乏經費支持,使得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僅僅成為少數大學生的專利,而不是全體大學生積極參與的普及行為。大部分學生認為科技創新活動只有學習優秀,拔尖的學生才能參加。在問及是否愿意參加科技創新活動時,36.7%的學生認為自己專業知識不扎實,沒法參加。27.6%的學生認為活動太難了,參加不了。綜上,64.3%的學生認為自己不夠優秀,對于參與科技創新活動望而卻步。部分學生擔心項目立項后不能結題,害怕失敗。以結果論成敗,以成敗論英雄也是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存在的誤區之一。

  三、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研究對策

  (一)抓住重點,加強引導

  結合學院專業,有針對性地選擇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量身定制參加一些學科競賽項目。學院可根據學院專業開設情況,開展一些專業競賽。對引導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切勿急功近利,為了應付任務而組織參賽。抓住重點,量力而為。

  (二)培養團隊,建設梯隊

  有針對性的培養一批科技創新骨干學生,建立團隊,鼓勵跨學科組隊。通過團隊形式參與科技創新活動,開展課題研究,參加學科競賽。發揮團隊優勢,增強團隊凝聚力。積極吸收優秀的低年級學生進入團隊,形成良性循環,承上啟下,建立梯隊。

  (三)發揮指導教師能動性

  積極調動指導教師的積極性,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和傾斜,例如改進教師評價機制,在績效工資的分配時候給予體現,將教師指導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作為教學專項,列入教學業務費預算,有計劃的加以實施執行。

  (四)樹立典型,加強考核

  有計劃地將一些優秀的科技創新活動案例突顯出來,樹立典型,同時加強考核,在分配教師工作室時,可對工作室進行考核,做到一年一考核,對于指導老師中斷指導,指導上名存實亡的教師工作室進行調整。

  (五)政策調整,下放創新學分授予權

  改變學生忙于應付創新學分的局面,將創新學分授予權下放到二級學院,建立二級學院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項目庫,改由指導教師考核給分,學院把關。把學生創新實踐活動做實,呈現活動效果。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既要積極引導,又要循循善誘,不急功近利,不以成敗論英雄,需要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協調運作。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實施開展的一個重要目應該是引導廣大學生參與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營造開展科研活動的良好氛圍,在此基礎之上,逐步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實施質量。

  參考文獻:

  [1]藍夏怡;李婭;干坤濤.文科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調查與分析———以武漢科技大學文科學院為例[期刊論文]-{H}科技創業月刊,2011(18).

  [2]魏華.人文社科類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進建議———以北京林業大學法學專業為例[期刊論文]-中國林業教育,2013(5).

  [3]邵世志.上海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期刊論文]-現代管理科學,2010(11).

  [4]于蓬勃.成桂蘭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現狀與對策研究[期刊論文]-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5]周仲魁、夏菲、梁麗萍、唐燕玲.ZHOUZhong-kui.XIAFei.LIANGLi-ping.TANGYan-ling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體系的探索與實踐[期刊論文]-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高等教育論文投稿期刊推薦:《教育探索》(月刊)創刊于1981年,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優秀期刊。主要特點在于通過多各國教育學術研究的前沿問題和教育教學第一線的最新成果的討論來開闊我國廣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愛好者的視野,提升他們的教育理念,從而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本刊有姜樹卿先生主編,樹要關注各國教育學術研究的前沿問題,特別是基礎教育領域的重點和熱點問題,即教育教學第一線的改革與實驗的新成果。本刊重在突出理論性、學術性、管理性和探索性,以宣傳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學前教育為重點。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