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10-09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漢字是我國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每個人從開始學習基礎的知識,漢字也是博大精深的一種文化,我國很多專家也對此進行過一些研究。本文是一篇 漢字研究論文 范文,主要論述了漢字形體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價值。 【摘要】漢字形體分析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方法,
漢字是我國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每個人從開始學習基礎的知識,漢字也是博大精深的一種文化,我國很多專家也對此進行過一些研究。本文是一篇漢字研究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漢字形體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價值。
【摘要】漢字形體分析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方法,它對于漢字教學、漢語詞匯教學、文化教學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在漢字教學中,形體分析有助于教學的趣味化,也有助于區分形近、義近的漢字。在漢語詞匯教學中,分析漢字的形體,有助于詞匯的聯想與記憶,也便于學生理解詞語的引申義、區分用法相近的詞語。在文化教學中,考察漢字的形體是進行文化教學的有效手段之一,還可以提升文化教學的效果、加快文化教學的速度等。
【關鍵詞】漢字形體,方法,對外漢語,教學,價值
伴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進一步提升和“一帶一路”構想的加速實施,漢語越來越受到外國留學生的青睞。就對外漢語的教學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漢字教學、漢語詞匯教學、漢語聽說教學、漢語寫作教學、中國文化教學。就上面所例舉的幾種教學內容而言,首要的是對于漢字的教學,因為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符號,同時也是漢文化的重要體現和載體。從屬性來看,漢字屬于表意文字,即通過漢字的形體可以探究其所記錄的詞義。漢字的表意性集中地體現在漢字字形與所記詞義的統一性上[1],即在原初造字時,漢字是根據其所記錄的詞義來選擇形體的。正是由于這個特性,漢字在歷史長河中始終保持著其頑強的生命力。[2]由于漢字的形體與意義具有這種相統一的特性,我們便可通過分析其形體來促進對漢字、漢語、漢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從教學視角來看,漢字形體的分析在漢字教學、漢語詞匯教學、漢民族文化教學中,有非常特別的意義。下面我們就這三個方面分別進行考察,以期促進對外漢語從業者對漢字形體價值的認識,從而進一步提升對外漢語教學的效果。
一、漢字形體分析對漢字教學的價值
漢字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首要對象,也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漢字教學決定著對外漢語教學的成敗,而漢字又是公認的難學難教的文字。盡管如此,漢字的教學又是特別有趣味的,原因就在于漢字形體與意義的聯系特別緊密。在對外漢字教學過程中,正可利用漢字形義的這個特性來提升漢字教學的效果?傮w來看,漢字形體分析法在對外漢字教學中的價值表現如下。有助于漢字教學的趣味化。盡管漢字筆畫繁難,但漢字的形體卻蘊含著豐富的意義。在漢字教學時,如果把漢字造字時的社會背景和先民的心理認知揭示出來,對學習者來說,是很有趣味的。比如在給留學生教授“秋”字時,如果我們只告訴他們這個字是四季之一,表示秋季,這樣的教學會顯得比較枯燥,而且學生會存有很多疑問。比如為何這個字是由“禾”與“火”組成,為什么就成了四季之一。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從分析“秋”字的形體入手來為留學生解決這些疑問。“秋”字的造字跟古代的農耕習俗有很大關系,由于秋季收割之后要為來年的播種做準備,需要將農田里的蟲子殺死,同時也為了使農田變得肥沃,于是有焚田的習俗。顯然“秋”字的字形反映了漢民族當時的農耕特色。[3]又因為中原地區當時每年只播種一次,因此“秋”引申有年份的意思,比如春秋。由上來看,在分析漢字形體的基礎上進行對外漢字教學,既能將目標漢字的相關問題講清楚,又能使得漢字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有助于區分形體相近的字。漢字在書寫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混用的現象,但這種混用又是歷史的,因為作為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漢字需要在形體上有一定的區別度,所以這個階段混用,下個階段或許會有明晰的界限;上個階段是清晰的,但下個階段或許會混用。因此,對于一些在楷字階段容易混用或不易區分的漢字,我們可以通過考察其歷時形體予以區分。比如“爪—瓜”,如果硬生生告訴留學生,“爪”表示手掌的爪,“瓜”表示西瓜的瓜,學生肯定會比較困惑,而且在實際書寫中難免混淆。如果教授者再進一步告訴學生這兩個字原初的造字意圖,即“爪”像向下翻覆的手爪,“瓜”像一個帶有瓜秧的西瓜,則會形象得多,從而學生可以比較好地記住二者的區分,書寫錯誤的比例也會大大降低。同樣,在書寫“抓”時,就不會把右邊部分寫作“瓜”了。再比如“初”字左邊的“衤”旁容易寫錯,究其原因,是不了解“初”字的構形。《說文解字》釋“初”為始也,其本義即開始。字形上從刀從衣,為裁衣之始。有了這個認識,學生就不會把左邊的“衤(衣)”旁寫作“礻(示)”旁了。有助于區分用法相關的字。某些漢字的意義相關或相反,在言語中常會造成誤用。如果我們從這些漢字的形體出發,分析字形與詞義的關系,就可以很順利地解決這類問題了。比如“即—既”,一方面這兩個字形體有關,另一方面二者的用法也相關,因此留學生常常將二者用錯。其根本原因在于教授的老師沒有把二者的關系從形義分析的視角加以講授,從而留學生對此二字的認識是比較表面的。具體來看,在古文字字形中,“即”像一個半跪的人面對著一口食器,準備吃飯,表示就食,引申為接近、靠近、馬上,比如即將;再虛化為表示承接的連詞。“既”像人雖坐在盛滿食物的器皿旁,但頭已經轉為背對食器,表示用餐完畢,本義是食畢,引申泛指完畢、結束,比如既然;再引申為已經,進而虛化為連詞。顯然,通過上面的解釋,留學生會對這兩個字的形體與所表示的意義有較為深入的認識,從而可大大減少錯用的情況。
二、漢字形體分析對詞匯教學的價值
盡管漢字的形體與所記詞義是相一致的,但漢字還是不等同于漢語,事實上漢語是漢字產生的基礎,漢字是第一性的,漢語是第二性的。不過漢字又對漢語有反作用,這里我們就漢字對漢語詞匯教學的影響進行考察。一般認為原初造字時,漢字是根據所記錄的詞義來創制形體的,由一開始的象形法,逐漸發展為會意、指事、形聲等造字法,從而使得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常常與字形有緊密的聯系。從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來看,漢字形體分析對于詞匯教學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助于詞匯的聯想記憶。因為漢字是表義的,同時漢字的形體與意義是相統一的,所以具有相同構件的漢字所記錄的詞義常有相通的屬性;谶@個事實,我們可以通過對漢字形體的分析來加深對詞義的認識,這也便于詞匯的集中學習。比如“美”和“善”都有好的意思,這種意義跟這兩個字所從的“羊”這個部件有直接關系。從造字法來看,“羊”是一個象形字,在古代常常被視作吉祥的代表,這或許跟羊比較溫順有關系。再比如同從“氵”的“江、河、湖、海”等形聲字,都可以通過對相關字形的分析來幫助詞匯的聯想記憶。有助于詞義的認知與理解。漢語中的某些詞有隱含的意義,如果只是從詞典的釋義入手,很多時候不能很徹底地理解這些詞語的內在意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可以從記錄這些詞語的漢字入手進行考察。比如“盼望”這個詞,《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殷切地期望。”[4]就這個解釋而言,對于外國留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他們無法真切地感受到“盼望”究竟是怎么樣一種狀態。我們如果從字形分析入手,則會有較好的效果。“望”這個字在甲骨文中像一個站在土堆上、踮起腳后跟、深長脖子向遠處看的樣子,由此可知“望”強調向遠處看這一特征。再回看“盼望”這個詞,就可以進一步理解《現代漢語詞典》所說的“殷切地期望”,在具體特征上體現為對目標人或事物的一種深切的渴望。有助于近義詞的辨析與運用。漢語中的一些近義詞如果只從詞義進行區分,對留學生而言會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不過如果從記錄這些詞語的漢字入手,通過分析字形,或許會有比較好的效果。因而通過分析近義詞的書寫形式,有時可以更好地對其意義或用法進行辨析。比如“看—見”這一組近義詞,二者都是看的意思,但在具體用法上又有區別。如果泛泛地告訴留學生這二者的用法,他們肯定會用錯的。從字形來看,“看”字《說文解字》中的小篆字形為上手下目,有點像我們看遠處時,為了使目光集中,便把手搭在眼睛上。而“見”字在古文字中則像一個有大眼睛的人,通過把人的眼睛放大來體現看到、看的清楚這一語義特征。比如“我見到他了”和“我看到他了”,這兩個句子表達的意思有很大的差別,前者在語義上跟被見的對象是近距離接觸,后者則是遠距離接觸。另外,“看”的詞義集中地體現為有意識地去看,“見”則帶有被動看的意思,因此“看比賽、看時間、看風景”都不能用“見”去代替。
三、漢字形體分析對文化教學的價值
漢字不同于表音文字的主要特點是漢字的形體與意義有緊密的聯系,它是早期某一階段歷史文化事實和社會情況的反映,絕大部分漢字都是一部歷史畫卷;谶@個前提,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漢字的形體來發掘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從而漢字形體分析法便成為漢字文化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通過分析某些漢字的構形,也可以提升教學的效果、加快教學的速度。分析漢字形體是進行文化教學的重要手段。漢字文化教學可以有很多種方式,比如講述法,通過對文化事實的口頭講述,讓留學生自己去感受;再比如體驗法,讓留學生到文化基地或實地去考察體驗,以便了解相關的文化;除此之外,因為漢字是漢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而其本身也是漢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通過漢字來了解中國文化便成了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因之,剖解漢字的形體可以獲知或驗證當時的某些文化信息,比如“婚”這個字。在歷史上,尤其是從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的階段,曾經流行搶婚,對于其原因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此時女子已成為男子的所有物,所以部落、民族之間有掠奪女性的現象存在;也有人認為男子不再把自己“嫁”出去而是把女子“娶”回來,她們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傳統,因此搶婚是靠暴力來實現的。相對來說,搶婚在太陽落山后會更穩妥,于是甲骨文中的“婚”由表示日落的“昏”字來替代,后來才又加“女”旁作“婚”。顯然通過分析“昏”和“婚”的形體,更加有利于我們了解歷史上的婚俗。有助于提升文化教學的效果。通過分析漢字形體來感受或了解中國文化,還可以提升文化教學的效果。比如給外國學生講授中國的家族文化時,我們可以很好地利用“家”字。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對家的理解不同,對家的構成的認識也有差異,通過漢字“家”,我們可以窺探中國古代對于家的認識和理解。“家”字是由“宀”和“豕”構成的,“宀”表示房子,“豕”表示豬,房子里有豬,這就是古人對家的理解。從這個樸素的理解我們可以進一步探知,在生產技術極為落后的遠古時代,人們常常吃不飽穿不暖,逐水草而穴居,需面對洪水猛獸的侵襲,辛苦且沒有安全感。后來人們逐漸捕獲到了更多野獸,有吃不完的便圈養起來,久之便成了家畜,從而也便有了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生活也便漸漸安定下來,就成了“家”。因此古人在造字的時候,選取了“房子里有豬”這樣的場景來表達對“家”的認識。通過這樣的講述,留學生可以對中國古代的家文化有更真切的感受,也便于他們進一步比較認識自己國家或民族的家文化。有助于加快文化教學的速度。對表達同類事物或現象的漢字形體的分析,可以加快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速度。比如要了解中國古人對于自然現象的認識,我們可以通過分析“風雨雷電”等漢字的形體來進行。風是再普通不過的自然現象,但風又是不容易描繪的,為了記錄這種自然現象,中國古人先是借用“鳳”字來記錄;后來字形又變作“風”,里面寫作“蟲”,原因在于古人認為“風動蟲生”,顯然這是在描繪春天到了,而春天正是風多的季節。再比如“雨”字,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橫代指天,下面的三點代指雨滴,古人認為雨就是天上滴下的水,是多么樸素而直觀的認識。又比如“電”,甲骨文字形像閃電的形狀,后來又在閃電形狀的基礎上增加了“雨”,以反映下雨和打閃常常是連在一起的。“雷”字,甲骨文字形是在閃電的內部增加了四個點,有的四個點或變作田,表示閃電后發出的聲音。通過對記錄自然現象相關的漢字形體的分析,相信留學生對于中國古人的自然觀念有了更全面的認識。這種字形間的聯系其實是對客觀事物關系的反應,而分析字形則有助于對相關事物有更系統的認識,從而可以加快學習的速度。
四、結語
漢字是公認的難認、難寫、難教的文字,但漢字又是非常有趣的文字,因為它的字形與詞義是緊密統一的,大部分漢字都像一幅畫,連接著過去和現在。這種形體與意義間的統一特性,可以幫助解決漢語教學中的不少問題。上面我們就漢字形體分析方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價值,從漢字教學、詞匯教學、文化教學等三個方面進行了探究。事實上,漢字形體分析法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很多環節都有價值,需要相關研究者進一步發掘,以促進對外漢語事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建偉.文字發展定律對漢字形義統一的影響[M].理論月刊,2013(7).
[2]孫建偉.漢字形義統一性的發生、發展與功能論[M].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3]李學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972.
漢字研究論文發表期刊推薦:《漢字文化》主要研究漢語漢字文化,探討漢語教學,并對漢語文與其他語文作比較研究。讀者對象為語言文字研究人員、高等院校語文專業師生及中小學語文教師等。有英文目次。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