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9-14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這篇數學教育論文發表了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小學數學教學不僅僅在課堂上,更是在是社會生活中,引導學生將知識結合到生活中,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那么生活化的數學教學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呢?
這篇數學教育論文發表了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小學數學教學不僅僅在課堂上,更是在是社會生活中,引導學生將知識結合到生活中,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那么生活化的數學教學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呢?
摘要:小學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較緊密,在教學中引入生活情境有利于幫助小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充分發現數學的魅力,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先介紹創設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意義,隨后提出了生活情境創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策略,旨在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數學教育論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新課程
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習背景是生活化的,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走向生活。課堂教學是學校生活的一部分,學校生活是社會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要認真開展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生活化學習。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身邊處處有數學,生活處處離不開數學,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從而自主地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一、生活情境創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意義
1.增強學生對數學的直觀感受力數學是一門來源于生活的科學,同時它又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然而,小學生由于其自身的年齡及經歷限制,對于數學這門抽象的學科理解力有限,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適當引入生活情境有利于引發學生對數學的直觀感受力,讓學生對數學的實用性有深刻的認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靈活地引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學生思維水平較低的問題,讓他們在熟悉的情境下掌握數學知識。同時,生活情境在數學課堂上的引入也可以加強學生對于數學價值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互動性很多小學生都認為抽象的數學知識很難理解和掌握,因此對于數學學習有一定的畏懼心理。但是,數學課堂上引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親切感和熟悉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距離并不遙遠。另外,由于生活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對于這樣熟悉的情境有話可說,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
二、創設生活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生活化水平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和系統性的學科,且數學知識的構建是源于對生活的積累和升華,對于剛接觸數學的小學生來說,學習數學是一道難以越過的鴻溝。因此,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挖掘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進而幫助學生跨過鴻溝,提高學生的生活化水平。如在講授“149+99,187-99”這一類題目的時候,教師可以教給學生簡便方法,即“149+99=149+100-1,187-99=187-100+1”,然而對這種方法提出問題:為什么第一個要減1、第二個要加1呢?進而為學生創設一個非常貼切的生活情境,即在實際生活中“付整找零”的問題,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解決問題,完成數學教學任務,將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形象、生動、具體化,最終提高學生的生活化水平。
三、課堂教學情境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可以減少新知識給學生帶來的陌生感,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降低了知識習得的難度。例如,在學習分數的基礎知識時,教師可以基于生活的視角,營造這樣的教學情境:小明的媽媽手里有個蘋果,她將蘋果分為一大一小兩半給小明和弟弟,小明和弟弟都很喜歡蘋果,都想要吃大的一半。無論誰吃到較小的一半,都會比較生氣,覺得媽媽的分配有失公平。這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小明媽媽應該怎樣分,才能讓小明和弟弟都覺得公平呢?”學生會說:“兩半蘋果一樣大,就是公平的。”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兩半的蘋果還能稱其為一個蘋果嗎?”借此,教師就可以引入分數的基礎知識,引導學生們認識二分之一概念。情景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分數的概念。在教授學生“第幾”和“幾”的概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晨間會操時的隊形進行排隊站列,向同學提問:“一隊有多少人?從自己的前方開始數,自己站在第幾位?從自己所在隊列的后方開始數,自己站在第幾位?”排隊的形式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繼而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第幾”與“幾”的概念進行區分與聯系。通過這種模式進行情景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幫助他們準確了解數學知識,還能將所學知識正確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并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興趣,促使他們在處理生活問題時,能夠形成數學思維,有效運用數學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聯系生活實際,通過實踐、游戲以及實物演示等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情景創建,幫助學生在具象化事物中習得數學知識。
四、教材教學知識生活化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學會數學知識,還要幫其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引導他們學會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思考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將數學知識生活化。小學數學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在實際生活中發現數學信息,思考并解決數學問題,習得數學知識。教材知識的生活化,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基本圖形知識時,教師可以只對圖形的形狀進行簡單介紹,然后讓學生自由發揮,具體說出圖形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與存在形式。學生通過對生活中事物的觀察,可以發現很多生活實物中都體現了不同的數學圖形。采用這種回歸生活的方式進行數學教學,可以使教學內容不再受到教材的束縛。從生活中學習,可以促使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積極思考,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學能力。知識回歸生活是小學數學教學實現生活化的關鍵環節。
五、訓練習題生活化
課堂練習是教師對學生的數學知識掌握程度進行檢測的重要方式,也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有效方式。習題訓練是數學教學中重要而又枯燥的內容,所以教學生活化離不開訓練習題的生活化。生活化的習題更能給學生親切感和熟悉感。例如,在教學簡便算法時,教師可以設計出一道等式:186-98=186-100+2。很多同學會無法理解,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生活情境假設的方式向學生講解,如:“小明和爸爸去商場買東西,爸爸手里有186元錢,爸爸買了一袋面,價格為98元,結賬時,爸爸拿了100元付賬,收銀員找給小明爸爸2元錢,即186-100+2。”通過這種聯系實際的方式,可以將抽象化的數學練習,用具體的生活實際展現給學生,不僅可以促使學生用生活經驗掌握數學概念,還可以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探索數學理論,從而對數學知識形成更加清晰的認知。在教學統計知識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在體育課時都喜歡做什么運動?”這樣,學生在體育課時便會注意觀察周邊同學的情況,開始初步接觸信息收集與整理活動,并在活動過程中,探索出信息收集與整理的有效方法,可以有效鍛煉學生對信息進行處理的能力。
作者:周小力 單位:河北省撫寧區茶棚學區茶棚小學
推薦期刊:《福建教學研究》是由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主辦的期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