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9-13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這里的德即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道德素質,形成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途徑,在社會中形成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促進我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本文是一篇 德育教育論文 范文,主要論述了大學
習近平同志曾經說過:“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這里的“德”即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道德素質,形成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途徑,在社會中形成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促進我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本文是一篇德育教育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大學文化視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學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賦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功能。本文在大學文化視角下探究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為我國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的重要場所,青年學生在校園逐漸形成具有鮮明特征的大學文化,大學文化是一種品質高尚的生活方式,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文化在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賦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功能。
一、大學文化的涵義及特點
大學文化指的是大學師生在校園學習和生活中形成的獨特生活方式、思想意識、精神品質及行為習慣等,是一種統一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表現出大學師生特有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大學文化主要包括價值理念、理想信念、思維方式、道德情感、傳統風氣、生活方式、心理氛圍、人際關系、行為規范、學校制度、物質環境等文化要素,大學文化主要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環境文化構成,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人生觀價值觀、道德素質、理想信念等;制度文化指的是大學整體組織構架和運行的規則;環境文化指的是大學校園物理空間中的基礎設施等物質,三者形成以精神文化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環境文化處外的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強化的大學文化。[2]宏觀上來看,大學文化具有其共同點,由于大學對知識、學術的追求與發展,對自由、文明的崇尚,對維系社會不斷進步的正確價值觀的堅持,因此大學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但不同的大學文化具有不同的特點,是每個大學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不會因為體制或人事的變動而變化,因此大學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師生的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大學生置身于不同的大學文化中,形成的思想政治理念和價值觀也不同,對學生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二、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當前我國高校思主要采用政治理論課教學、輔導員教育、黨團活動、校園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心理健康教育、職業規劃等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盡管教育方式具有多樣化,但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傮w上來看,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不高,存在流于表面、教育積極性不高等現象,例如政治理論課教學枯燥并缺乏實際,學生積極性不高;職業規劃、心理健康教育等流于表面;校園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缺乏實踐性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枯燥無味,缺乏與大學生實踐的聯系,沒有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的需要。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缺乏創新性,學生處于被動接受教育的地位,忽略對大學生主體精神的培養。第三,忽略了大學生本質的生成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聯系,沒有按照學生的內在發展規律去開展教育,而是片面的擴大認知的作用,忽略認知與實踐之間的關系,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還是知識的教育,忽略情感與實踐的教育。第四,現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受到政治及權威教育方式的影響,影響教育效果,而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對現實和社會的觀照,是教學學生對多元化、多樣性的尊重,以此促進人與人、民族與民族、社會與社會之間的交流與發展。[3]
三、大學文化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功能
(一)文化熏陶功能
挫折、困難、障礙等是青年大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必然面對的經歷,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思想水平,才能在困難面前臨危不懼,而大學生解決苦難的綜合能力是無法通過學習知識獲取的,F代社會大學生在學習方式、信息獲取等方面的途徑不斷廣泛,開展統一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限制,此時具有大學文化氣息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揮作用。依靠大學文化中具有創造性和教育意義的環境文化創造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濃厚氛圍,在濃厚的教育氛圍中影響學生的思想和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4]
(二)思想拓展功能
隨著網絡信息的發展,大學生的思想和價值取向容易受到消極因素的影響,使學生容易形成個人主義的價值觀,甚至不惜損害集體利益或他人利益,在成長中缺乏理想和社會信仰等。大學文化具有思想性的特征,大學文化是大學生師生群體共同形成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并在形成過程中逐漸滲透到大學生的思想中,使大學生形成較為穩定的思想感受。大學生對大學文化感同身受,并在大學生群體中具有穩定扎實的基礎,對學生思想能夠產生有效的影響和滲透。在大學文化發展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情感疏導功能
思想與情感是融會貫通的,情感交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茖W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不僅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教”,也要重視學生情感疏導;诖髮W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效地滿足學生情感的疏導,通過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培養學生的良好情感和人格,既尊重學生對物質的追求,能夠尊重學生的情感追求,還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等疏導學生的心理,使學生擁有積極的思想和心理狀態,在今后的發展中不斷進步。
四、大學文化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途徑
(一)改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大學文化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利用先進的大學文化、深厚的大學文化底蘊、廣闊的人文知識、以及多樣化的文化模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大學文化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根據大學文化的主線,充分研究和分析大學生自身的發展特點、思想政治水平、現實環境等因素,將大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開展各項活動的目的是服務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此同時要深入分析學生的個性和共性,正確把握學生思想的發展和變化規律,避免采用傳統的“灌輸式”、“一刀切”等教育方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還要轉變傳統的教師主導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注重學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自主學習、自我教育、自主管理。
(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可以將大學文化創設成為具體的教學情境,采取大學生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首先,在教育資源的選擇上,要根據現有的教材內容和最新的社會信息相結合,完善教學內容的設置。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創新,結合當下社會的熱點新聞和事件,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興趣;文化體驗式教學還要從學生自生發展特點出發,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學生的具體差異性,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發展特點的學生所體驗的內容是不同的,這樣才能使學生與教育達成思想上的共鳴。其次,在教學情境的設置上,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性,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創設情境,使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通過不同的情境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文化水平。除了課堂情境模式,還可以開展情境實踐模式,例如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專題班會、交流會,開設大學生職業規劃指導等。[5]大學文化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而社會實踐是學生體驗社會的重要途徑,學生能在社會實踐中了解社會現象,形成社會認識,完善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實踐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例如開展大學新生的軍訓活動,軍訓活動考驗了大學生的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等精神,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意識,還增加了學生對我國國防、安全等知識的了解,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組織學生走進社會進行參觀考察也是體驗式教育的形式,例如開展參觀革命勝利活動,培養了學生愛國愛黨的情懷,使學生珍惜當下,為祖國的未來而努力;組織畢業生進行實習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重要意義,使學生提前走進社會,體驗社會工作的意義,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組織學生進行體驗式社會實踐活動要有規劃,使實踐活動具有合理性和持續性,持續不斷的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大學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大學文化建設有利于形成大學文化,并使大學文化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物質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前提和載體,大學文化建設可以從校園硬件設施等物質環境出發,例如建設優美的校園環境,加強對圖書館、綠化、文化場館等各項文化基礎設置的建設,有利于學生在優美完善的校園環境中形成積極的精神文化。如果高校無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環境,混亂的校園環境不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情緒,影響學生思想文化建設。在精神文化建設方法重點形成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加強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心理素質等各項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內容,例如開展各項心理健康講座、職業規劃等。校園社團活動也是發揚學校文化的重要途徑,組織與企業相關聯的社團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了解了企業文化,如社會服務活動、兼職實習等,學生通過參與這些活動,不斷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校園精神。
五、結語
大學文化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大學文化逐漸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參考因素,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最終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當前我國高校要積極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文化的互動發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參考文獻:
[1]孫婷.文化育人:基于大學文化視角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3.
[2]劉婷.文化認同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創新[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10):56-57.
[3]劉佳,馬輝,李潤紅.淺析新時代特征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于專職輔導員的視角[J].青年與社會,2013,(2):120-121.
[4]羅凌,林青.淺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視角下的交互性[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3):26-28.
德育教育論文投稿期刊推薦:《中國德育》(半月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主辦的德育工作綜合性月刊!吨袊掠穬热莘譃樾侣勂、理論篇、實踐篇、科研篇、專題篇、資料篇6個單元。讀者對象為大、中、小學書記、校長、政教主任、團隊干部、班主任、各科老師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干部。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