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寧夏教育編輯部投稿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特征及歷史任務

發布時間:2016-09-02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

摘 要: 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而高校德育是事關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重大問題。眾所周知,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因素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高校德育,構成了影響大學生道德社會化水平的復雜關系。本文是一篇 寧夏教育編輯部投稿 的論文范文,主

  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而高校德育是事關“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重大問題。眾所周知,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因素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高校德育,構成了影響大學生道德社會化水平的復雜關系。本文是一篇寧夏教育編輯部投稿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特征及歷史任務。

寧夏教育編輯部投稿

  【摘要】高校德育視域下的大學生道德社會化問題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它的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具有現實的實踐價值。提升大學生道德社會化水平是一項系統工程。筆者從特征、任務角度著重論述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相關理論和現實問題。

  【關鍵詞】德育,道德社會化,改革開放

  目前,在全球化背景下急切需要準確把握高校德育的現狀和發展態勢,而且要厘清德育活動中的各種關系和問題,這是提高高校德育實效性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

  一、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時代特征

  社會轉軌時期的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正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包括道德心理和道德行為也隨之改變。種種原因造成了當代大學生道德社會化具有以下幾種特征:

  (一)開放性

  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后,世界經濟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各個領域和各個學科之間相互滲透,大大增強了社會的開放程度,信息傳媒的現代化和廣泛應用使世界從此變成了一個“地球村”,當代大學生身處全球范圍的空前開放時代,校園圍墻越來越成為形式意義。此時其道德社會化亦具有空前的開放性質,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拉近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膚色人種之間的距離。在互聯網上,不同的政治文化觀、道德觀、價值觀都有充分的表現,同時也使得大學生接收信息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選擇性大大增強。在此背景下傳統德育顯得過于保守、內傾和封閉,這無疑極大的抹殺了大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創造能力。科學發展觀要求現代德育打破傳統德育僅僅局限于書本、課堂、理論的局限,確立開放的教育思維。全球化時代要求大學生具備創新精神和健全人格,這就需要重新建構一個充滿活力和生機的、有利于培養新型人才的德育模式——開放性德育。

  (二)多元性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導致價值取向同質化。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和社會信息化的發展,自由主義和市場經濟濫觴,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普遍增強,大學生思維觀念和行為方式呈現多樣化趨勢,他們的道德價值取向日益呈現出個性化、多元化特征。在思想解放和包容性愈來愈大的寬松環境下,大學生可以合法合情合理地考慮個人和社會的要求。正如馬克思所描述的那樣:“過去那種地方和民族自給自足的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互相依賴所替代。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的確,當今時代,文化的多元發展潮流不可逆轉,許多學者斷言,今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文化的走向必然是“在全球意識下的多元文化發展”。

  (三)自主性

  在封閉時代“必然要求社會成員在基本信念、倫理準則、政治理想和價值取向等方面保持高度的統一性和一致性,也就是以反映社會共同利益、普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國家意志’或‘集體意志’為核心的意識形態體系,并使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實際上成為意識形態的各個組成部分,并以此實現對社會生活的文化整合”。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高校德育所承擔的使命就是維護文化的統一性、絕對權威性,培養和擁護一元文化和政治的“順民”,以確保社會政治的高度穩定。這種德育模式從本質而言,是與人的本性相背離的,學生是被動的道德接受者,而不是主動的道德選擇者和創造者。而在新時代,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日益強烈,他們信奉自由、平等、博愛這樣的普世價值,要求個性解放,為此,他們捍衛自己的天賦人權,開始挖掘和釋放自己的潛能,積極探索自我價值的實現途徑。在道德層面他們不再盲從于所謂的權威,力求通過獨立思考做出自主性選擇,表現出強烈的道德自主性。處于潮流先鋒地位的當代大學生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文化取向權。“所謂自主文化取向權,也即個體擁有的對不同文化價值進行比較和取舍的權利和自由,表征著他由被動的文化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地文化選擇者和創造者”。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生活經歷,就會有不同的對生命和生活意義的理解和追求,也就會有不同的文化價值的認同與選擇。

  (四)矛盾性

  基于開放性、多元性、自主性的大學生道德社會化過程其矛盾性同樣突出。帶有明顯的理想主義色彩,但畢竟剛剛接觸社會,對社會缺乏深度感知和理想認識,思想過于單純和簡單。另外,大學生道德社會化是一個間接的過程,他們畢竟沒有完全踏入社會,對社會的認識主要來自家庭、學校渠道,所灌輸的教育內容都是積極健康的,自然導致大學生將社會光明正能量的一面不斷放大,然而一旦察覺現實的社會并不是想象的那樣完美無缺時,自然會陷入不解和痛苦之中難以自拔,從而產生消極遁世的心理,出現過激行為甚至是反社會行為。大學生夢想美好的未來,同時迷戀現實的功利世界,兩種情緒不斷糾結、撕扯,帶給他們的是無盡的困惑和懊惱,他們常常發出這樣的感慨:“幼稚又成熟,天真又世故的你,何時才能真正長大?”總之,開放性、多元性、自主性、矛盾性自始至終體現在當代大學生道德社會化過程中,且相互影響、相互交織。分析大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這些性質,旨在為高校德育提供一個新的理解視角,以期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地開展高校德育工作,從而實現大學生道德社會化。

  二、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歷史任務

  (一)樹立道德理想

  古人認為,人應樹立遠大的道德理想目標,強調個人要“志于道”(《論語•述而》)。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提出“學圣人之道,身雖窮,志求之不已”?疾齑髮W生的道德理想像是畫蛇添足,我們知道大學生在邁入高校之前有了日趨成熟的道德行為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大學生德育教育可以一勞永逸。魯潔指出:“目前人類正步入一個非道德的誤區,將科學技術的功能無限夸大,作為人的終極目的;個人主義張狂,將個體徹底解放的同時又陷入了物的奴役之下,孤獨、焦慮、空虛由此產生。”楊桂華也指出:“現時代經濟、社會、科技的發展,文化的多元化,使得大學生在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上存在更多的矛盾沖突。大學生踐行道德理想的行為具有懈怠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道德實踐的‘雙重人格’”。為了解決這種矛盾與沖突,構建體現時代精神的道德理想成為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一個關鍵點。

  (二)培養道德能力

  任何一種現實的道德活動都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如政治道德領域的能力、職業道德領域的能力、社會公德領域的能力和日常生活道德領域的能力,自我道德修養的能力、處理自身與他人之間關系的能力和處理自身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能力等等,可見,我們所說的道德能力是一種綜合性道德能力。那么,培養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能力原因何在?諸多因素導致當前高校德育效果普遍較低已成為共識,其中忽視對學生道德能力的塑造是主要原因之一。當前的高校德育一直停留在傳統的“外在論”窠臼之中,主要致力于從外在進行傳授,忽視了大學生在其道德形成過程中能力的鍛造,同時無視大學生本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首先,在教育思想上,過分迷信“灌輸”,忽視學生自我解決道德問題的能力;其次,德育環境封閉與德育方式單一,使得學生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缺乏有效的生成機制與環境;再次,在德育內容的選材上,缺乏與時俱進的調整和更新,使得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嚴重脫節。由此可見,高校德育教育實效性亟待提高,一個重要的著力點就是培養和塑造大學生的道德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晏清.當代中國社會轉型論[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75).

  [2]袁本新,王麗榮.人本德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7.

  [3]黃白蘭.盲點——中國教育危機的報告[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8(154).

  [4]柳宗元.磨宋文醉(上)[M].未風文藝出版社,1995(509).

  [5]楊桂華.論道德社會化[J].道德與文明,1990(6).
  相關期刊簡介:《寧夏教育》宣傳黨的教育方針,宣傳寧夏本區教育、教學改革新經驗,以小學、初中教育教學為主,兼顧高中、幼教、成人教育!秾幭慕逃繁槐贝1992版核心期刊收錄。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