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8-18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這篇高級教師論文發表了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實驗教學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也正符合了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配合學生邊思邊做,形成科學的實驗教學狀態,這種教學方式不但培養了學生的理性思維,而且可以把學生的理性思維逐漸引向深入,使后續的實驗活動變得水到
這篇高級教師論文發表了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實驗教學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也正符合了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配合學生邊思邊做,形成科學的實驗教學狀態,這種教學方式不但培養了學生的理性思維,而且可以把學生的理性思維逐漸引向深入,使后續的實驗活動變得水到渠成。
【關鍵詞】高級教師論文,做思共生,實驗教學,兒童發展,小學科學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鼓勵兒童通過動手動腦‘學’科學。”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對于孩子來說,他們的思維發展往往要依賴于動手操作,同時,動手操作可以有效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內容正好適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發展特征。作為小學科學教師,要牢牢把握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引導學生手腦并用,邊做邊思,以思導做,力求形成做思共生的科學實驗教學狀態。
一、以做促思———利用“做”的事實,促進“思”的轉變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兒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發現,動作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標志,不同的動作代表了兒童心理發展的不同階段。動作在幫助兒童積累經驗、促進兒童心理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兒童動作技能的發展直接影響著心智技能的發展,心智技能反過來又會促進動作技能的形成和完善。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他們來說只有通過動手操作,在獲取直接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對比、分析等思維活動,才能提高認識的深刻性,才能讓獲得的認識內化吸納,從而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促進思維的不斷深化和發展。[案例]研究“空氣占據空間”師:(手拿玻璃杯和紙巾)同學們,如果把紙巾塞到玻璃杯的底部,然后把玻璃杯倒扣,垂直插入水中,紙巾會濕嗎?生:(齊)會濕。師:請同學們試過后,再來回答這個問題。做的時候,請同學們一定要把玻璃杯倒扣,垂直插入水中。(學生分組實驗,不時發出驚訝聲。)師:通過動手操作,同學們一定有了新的發現。請同學們分享一下自己的發現。生:本來我以為紙巾會濕,結果發現只有很少的水進入到杯子里,杯子里的水面與紙巾的距離很遠,所以紙巾沒有濕。生:我發現我們的猜想可能和事實是相反的。生:水為什么不能進入玻璃的里面呢?師:其他同學想過是什么原因嗎?生:杯子里面可能有空氣,因為我們剛才杯子一歪,看到有氣泡冒了出來。生:玻璃杯中有空氣。我想空氣就像人一樣,需要占一個地方。生:因為空氣被水擋住了出口,出不來,就只能呆在杯子里了,水就進不去了。我想,如果把空氣放出來,水就會進入到玻璃杯中。師:同學們的解釋很有道理,F在就請你想辦法把玻璃杯中的空氣放出來,看看會發生什么現象。(生操作,水進入玻璃杯,紙巾濕了。)[分析]學生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帶著一定的知識經驗來到課堂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前概念”。學生的前概念往往具有片面性,有些甚至是錯誤的,但又是“根深蒂固”的。如果只靠教師的憑空引導來改變學生的認識,可能一節課下來收效甚微。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驗內容靈活地引導學生通過“先做”獲得形象的理解,在此基礎上進行思考,通過與片面甚至錯誤的前概念進行碰撞,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蹲呦蛞环N意義的邏輯》(皮亞杰著)一書中指出:動作是智慧的根源,是產生意義的基礎,動作的意義是主體獲得理解的唯一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做”的基礎上產生的“思”才更具有實際意義,才有助于學生新知識的建構與升華。上述案例中的教師正是基于此,通過“做”讓學生發現自己已有知識經驗中存在的錯誤,通過“做”認識到“空氣要占據空間”,通過“做”讓思維得到深化和發展。當然,這種先“做”應該是學生帶有一定學習動機的自覺行為,是一種有實效的“做”,而不是盲目的“做”?茖W教材中還有很多內容,完全可以讓學生在充分“玩”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分析、概括等思維活動得出科學的結論。
二、以思導做———打開“思”的空間,提高“做”的效率
我們知道,兒童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和思維依賴于動作和具體形象,因此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重視學生的操作體驗是沒錯的。但是,如果沒有適當的先“思”,只是讓學生盲目的“做”,那么這種“做”的意義就不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在動手操作前做思共生: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真諦□江蘇省連云港市龍河中心小學徐文濤□江蘇省連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顧長明教學設計•課堂參考71靈活地引導學生先動腦,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想一想:該如何設計?需要哪些材料?小組成員如何分工?需要控制哪些條件(變量)?……真正做到“想好了再做”。這樣既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又可以提高學生“做”的效率。[案例]研究“小車運動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師:剛才同學們已經確定了實驗中需要的材料。那你們能用這些實驗材料證明假設是否正確嗎?生:(異口同聲)能。師:下面請兩位同學上來和老師共同做一做“可能和拉力的大小有關”這個實驗,其他同學認真觀察實驗中的操作是否科學。(演示:用1個鉤碼時,小車起點到終點的距離近;用2個鉤碼時,小車起點到終點的距離遠;用3個鉤碼時,小車起點到終點的距離更遠。實驗結果說明,拉力越大,用的時間越多。)生:我認為這樣做是不公平的。每一次的起點和終點應該保持不變。如果拉力和距離都變化了,那么最后的結果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他學生紛紛附和。)師:好,行駛的距離要相同。請同學們再次觀察,下面這樣做行不行?(教師確定好了起點和終點,再次實驗。第一次實驗時小車內不放重物,第二次實驗時小車內放入重物。)生:老師,小車的重量也應該是一樣的。師:你們覺得還有哪些條件也應該一樣?生:拉車的線也應該一樣。生:每次走的路面也應該一樣。師:看來同學們確實聰明,要驗證“和拉力的大小是否有關”,需要注意這么多方面,那么,要驗證“和小車的載重量是否有關”“和路面的光滑程度是否有關”時,又該注意什么呢?(學生交流后,分組實驗,實驗活動有序而高效。)[分析]“動手之前先動腦。”“思”是“做”的前提,只有當學生明確了“該干什么”“該怎么干”時,這樣的動手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在學生似懂非懂之時,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哪些條件是需要改變的,哪些條件是需要保持不變的,而是及時而巧妙地引導學生先“思”,通過一個參照實驗,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同時進行理性的思考。學生通過自己的一番思考發現:如果不控制變量,實驗就不公平,也就很難得出科學的結論。這樣,教師就把實驗變量控制這一難點問題,化解于學生的先“思”之中。動手之前的先“思”,提高了“做”的效率,踐行了“以活動促學生發展”的教學理念。
三、邊做邊思———“做”“思”融合,提高“做”與“思”的質量
腦科學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在學習活動中如果人的大腦左右半球同時被激活,學習效率將大大提升。因此,在科學學習過程中注意“做”“思”的有機融合,做到“做”中有“思”,“思”中有“做”,可以有效地激活學生大腦的左右半球,從而使學生對實驗操作過程中獲得的知識經驗體會得更加深刻。[案例]研究“磁鐵的性質”師:同學們知道磁鐵有什么性質嗎?生:磁鐵能吸鐵。師:(看到學生說不出其他性質)請同學們拿出兩塊磁鐵玩一玩,看誰的發現更多。(學生拿出磁鐵研究。)生:我發現磁鐵兩端分別標著“S”和“N”,不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師:這是磁鐵的兩個極,“S”表示南極,“N”表示北極。生:我發現把兩塊磁鐵放在一起,有時候會吸在一起,有時候會相互推開。生:我發現把兩塊磁鐵的兩極分別靠近時,相同的極會相互推開,不同的極會相互吸引。師:這叫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生:磁鐵隔著物體也能吸東西。師:同學們的發現可真不少,還有什么問題嗎?生:條形磁鐵每一部分的磁力都一樣大嗎?生:磁鐵還有別的性質嗎?師:看來同學們在邊做邊思考,這很好,我們就要邊做邊思考,邊思考邊操作。下面老師再給你們提供一根線和一部分大頭針,看能不能找到問題的答案。(學生利用材料進行研究,并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分析]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手不只是勞動的器官,還是認識事物的重要器官。大腦處理的外界信息主要來自視覺和觸覺,而觸覺首先來源于手。因此,兒童的動手操作,可以直接引發大腦的思維活動,促進大腦思維能力的發展,思維的發展可以促進操作活動有效進行。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的“做”與“思”在心理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上述教學片段中完全根據這個規律開展教學活動:當學生的“思”處于“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教師鼓勵學生動手做,在“做”的過程中,學生豁然開朗,恰如“柳暗花明又一村”。這種有發現、有思考、有操作的教學活動,把學生的“思”和“做”有機地融合起來,完全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務實而且高效。“做”是指尖的思維,“思”是頭腦的操作。“做”和“思”是兒童心智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兩件寶”。在教學實踐中,也許會因教學內容、學情等因素而有所側重,但二者不可分割,要把它們有機融合起來,以“做”促“思”,以“思”導“做”,在科學實驗教學中真正實現“做思共生”。
作者:徐文濤 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龍河中心小學
推薦期刊:《當代職校生》(月刊)創刊于1995年,是由四川教育報刊社主管和主辦。辦刊宗旨:為職教事業服務、為職業學校學生服務。一線教師共同關注《適合班主任發表文章的期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