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6-21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就業問題是現在社會上關注的一個焦點,我國培養人才的機構有很多,中職院校和高等院校都是直接給國家輸送人才的地方,學生的就業方向和目標也都不相同。本文是一篇 教師教育研究編輯部投稿 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關于中職生職業認同的研究。 摘要:采取問卷
就業問題是現在社會上關注的一個焦點,我國培養人才的機構有很多,中職院校和高等院校都是直接給國家輸送人才的地方,學生的就業方向和目標也都不相同。本文是一篇教師教育研究編輯部投稿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關于中職生職業認同的研究。
摘要:采取問卷調查法對寧夏某中職學校學生的職業認同現狀及影響因素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中職生職業認同的整體水平較高,不同年級、專業和家庭經濟狀況的中職生職業認同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國家政策支持、社會評價、工作前景等因素會影響職業認同;最后就提高中職生的職業認同水平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中職生,職業認同,影響因素
作者簡介:劉影(1990―),女,寧夏大學教育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社會認知心理學。
近幾年,中職生的就業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全國中職生就業率連續5年達到95%以上。然而,在社會生活壓力增加、工作環境變遷以及個人求職意向不明確等因素的影響下,高就業率的背后仍存在隱憂:如專業對口率不高、工資待遇吸引力不足、就業穩定性差等。在中職學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不僅與當前的經濟大環境和社會轉型有關,也與他們對職業的認同密切相關。職業認同是中職學生選擇用“未來想從事的職業”或“現在正在從事的職業”來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是其在入職前對未來所要從事職業的認知和評價,在提高工作滿意度、減輕工作壓力、降低職業倦怠水平以及制定和實踐職業發展規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職生正處于心理發展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自我意識的增強使他們更多地關注自我,且大部分學生對職業認同和職業價值觀缺乏正確和穩定的認識,所以對其進行引導和教育具有必要性。筆者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以寧夏回族自治區某中等職業院校為例,通過發放問卷了解中職生職業認同的現狀以及影響因素,旨在為中職生的培養模式和就業實習等提供參考。
一、 研究方法
(一) 調查對象
選取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某中職學校5個專業學生發放問卷287份,回收272份,有效問卷251份,有效回收率為87.5%,基本情況見表1。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測量問卷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一般資料調查表;第二部分采用饒薇編制的中職生職業認同問卷,該問卷共15道題,包括六個維度,分別是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意志、職業期望、職業價值觀和職業行為傾向,問卷總信度cronbach a為0.843,問卷采用李克特五點計分,分數越高說明職業認同水平越高;第三部分是改編的職業認同影響因素問卷,該問卷共13道題,要求被試做是與否的回答,“是”計1分,“否”計0分,最后通過計算頻數確定有效的影響因素。問卷采取紙筆測驗,團體施測,當場收回。所得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
二、結果
(一)中職生職業認同的現狀
從統計分析結果(見表2)可知,在最高分為5分的計分標準下,中職生的職業認同程度總體較高。在各子因素中,職業意志的平均分最高,職業期望和職業行為傾向次之,以下依次為職業情感、職業認知、職業價值觀。
由表3可知,對不同年級中職生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表明,不同年級的中職生在職業認同的總體狀況上差異顯著(p=0.002),一年級的職業認同水平顯著高于二年級;各分量表中,在職業情感和職業行為傾向上,不同年級中職生在0.001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p均為 0.001);在職業意志和職業期望維度上,不同年級中職生在0.01水平上差異顯著(p值分別為0.007和0.002);以第一志愿錄取的中職生認同水平更高,各分量表中,是否第一志愿在所有維度上均存在顯著差異(p值依次為0.021、0.002、0.050、0.001、0.025和0.023);對中職生的職業認同程度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存在專業差異(p=0.017),差異主要表現在職業期望和職業價值觀維度上(p值分別為0.013和0.017),且事后檢驗結果顯示,旅游服務管理專業的職業認同水平高于其他幾個專業;從家庭經濟狀況角度對中職生職業認同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可知,不同家庭經濟狀況的中職生在職業認同程度上存在顯著的差異(p=0.047),且在職業意志維度上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p=0.003)。事后檢驗可知,家庭月收入4 000元以下的中職生的職業認同水平顯著高于家庭月收入5 000元以上的中職生。
(二)中職生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分析
中職生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如圖1所示。通過計算頻數,將大于中位數的分數確定為影響中職生職業認同的因素,具體為國家政策與支持、社會評價、職業前景、報酬、畢業后的創業、成就感以及興趣等與社會因素、個人因素和與工作本身相關的三類因素。這與以往職業認同受到個人的性格特征、愿望強度等個體因素和工作年限、工資水平、工作前景等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的研究相一致。
三、討論
(一)中職生職業認同的現狀
調查中,中職生的職業認同總體得分較高,其首要原因來源于職業教育本身。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對其投入也逐步增加,提高了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培養出更多適應市場需求的技術人才;其次,近年來部分專業中職生的就業情況好于本科生,由此使得中職生就業信心倍增,一部分人明顯傾向于報考職業學校,并對未來就業充滿希望。 不同年級中職生的職業認同水平存在顯著差異,一年級顯著高于二年級。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一年級新生多進行基礎課程和公共課程的學習,缺少見習機會,因而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充滿憧憬,樂于投入到工作崗位。而進入二年級后,隨著專業課程的開展,學生對所學專業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通過見習、實習等實踐活動的參與,學生對工作強度和工資待遇等方面有了詳實的了解,因此,隨著認識的深入,學生對就業前景的期待逐漸貼近實際,而學生的職業認同水平也可能由理想化趨于向現實回歸。
以第一志愿被錄取的中職生的職業認同水平相對較高,這也得到了其他研究的支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個體對主動選擇的活動會有較強的內在動機,內在動機與自我認同正相關,職業認同是自我認同的一部分。在內在動機的激勵下,學生更愿意從事自己主動選擇的相關活動和任務,并在具體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技能,報考第一志愿正是受學生內在動機驅使的結果,這是興趣的一種體現。因此,在這種內在動機的激勵下,個體的職業認知和職業情感的水平較高,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夠積極調整自己的行為,克服各類困難并實現預定目標,長期堅守在工作崗位上。
不同家庭經濟狀況的中職生在職業認同程度上存在顯著的差異,家庭月收入4 000元以下的中職生的職業認同水平均顯著高于家庭月收入5 000元以上的中職生。家庭經濟狀況差的中職生,會從自身的生活和教育現實考慮,能夠腳踏實地、吃苦耐勞,希望通過刻苦勞作努力改善生活條件,對工作強度和工資待遇接受能力強;另外,家庭經濟狀況好可能意味著占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更高的社會地位,所以對職位的要求更高,不滿足于服務類或是技術類這些相對辛苦的工作。
專業對中職生職業認同也有顯著影響,旅游服務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同水平顯著高于其他專業學生。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社會對旅游從業人員有了更多的需求,對其的評價也會更直接顯現出來,因此,學校也更注重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道德素養的培養。旅游專業學生大多是主動選擇該專業,對專業課程感興趣。加之,旅游服務專業更注重從業形象,對學生在儀容儀表上有一定的要求。這些專業特色使學生擁有更高的從業期望,從而有較高的職業認同水平。
(二)中職生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中職生職業認同的因素有以下三類:社會因素、個人因素和與工作本身相關的因素。
社會因素包括國家的政策支持和社會評價,國家政策支持能夠從宏觀上調控個體的職業選擇,大多數學生表示如果國家政策支持,會在畢業后從事本專業。但他們也會考慮到未來職業的社會評價,消極的社會評價會削弱他們的專業熱情。這說明學生重視社會評價,傾向選擇那些為社會所接納的、社會評價高的職業。
對職業認同影響比較多的個人因素主要包括興趣、成就感以及自尊等因素。從事自己感興趣的、能帶來成就感的職業,可以提升中職生的職業認同水平,能夠得到尊重的職業更易得到學生的認同。依據詹姆斯的自尊理論,自尊=成功/抱負。那么,提高成功率和降低抱負水平都可以獲得高自尊,所以通過降低對工作的期望值可以提高自尊,增加完成工作的成就感,從而提高職業認同水平。
工作性質、工作前景、工作強度和壓力以及工資待遇等因素同樣會影響中職生的職業認同。學生在選擇工作崗位時,不僅要考慮自身的特點,同時還要考慮工作性質和社會需要,對可供選擇的工作崗位進行科學的篩選和比對,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從而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四、對策與建議
(一)社會層面
就社會層面而言,提高中職生的職業認同水平,最重要的外部保障就是國家通過政策支持改善職業教育的大環境。國家政策支持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各級政府要利用多種渠道加強職業教育的宣傳力度,讓大眾真正了解職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重視技能型人才,從觀念上提高社會對技術人員的接納度,從而提高對中職生的社會評價。二是政府加大對中職教育的投入,完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和科研經費,這將改善中職院校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素質,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認同感。三是通過調整僵化的就業機制,使各項政策滿足中職生就業的實際需要,如形成開放有序的就業市場、建立就業服務體系,并通過強化監督保證各項政策落到實處。
(二)個人層面
提高中職生的職業認同水平,從根本上要提高中職生的自身素質。首先,中職生要能進行自我評估,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真正發揮其實際操作能力強的優勢。其次,要提高中職生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最大限度發揮知識的整體效能。再次,在選擇專業時應考慮自己的興趣愛好,滿足自尊需要。最后,要腳踏實地,從基層做起。同時,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提高抗壓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考慮到中職生年齡和心理的發展性特征,他們對于從業觀念尚不能準確認知,所以對其進行就業指導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實現途徑:在低年級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使其在入學之初就能夠對未來從事的工作和職業方向有明確的認知,明確奮斗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高年級開設就業指導,使其正確認識自己,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指導要求有專業教師進行輔導,同時可以邀請企業家開展講座、報告,還可以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調研,使其對未來從事的職業有更清晰的認識。
(三)工作層面
將各項政策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就要求學校和企業共同創建校企合作、工學一體的培養模式,改善教育管理與企業需要脫節的現狀,使企業真正發揮“重要辦學主體”的作用。其次,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邀請企業高技能人才到中職院校擔任兼職教師,這樣既可以優化學校的課程結構,使學生對未來從事的職業有更直觀的理解和感受,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讓企業參與教學方案制定,為學生實習、實訓提供條件和技術支持,學校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和用人單位的需要培養人才。二者相互配合不僅可以讓中職生在入職之前對所學專業的工作性質、工作前景、工資待遇等方面有清晰地認識,避免工作后理想和現實的落差過大造成中職生工作滿意度低、就業穩定性差的問題,而且也可以有的放矢地解決企業人才緊缺的問題,提高企業效益,達到互利共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邢暉.中職生“高就業率”背后的隱憂[J].教育與職業,2010(4):20.
[2]劉峰.中職生就業情況調查及思考[J].當代職業教育, 2011(12):88-90.
[3]趙飛,龔少英,鄭程,盧斯梅,李薇娜.中學教師擇業動機、職業認同和職業倦怠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1):119-122.
[4]喬瑞紅.高職醫學生職業認同問題分析[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4(1):112-115.
[5]史玲玲,余林.從青少年的心理特點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J].學理論,2010(26):222-223.
[6]朱伏平,張寧俊.職業認同與組織認同關系研究[J].商業研究,2010(1):68-71.
[7]薄艷玲.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9(3):51-54.
相關期刊簡介:《教師教育研究》(雙月刊)創刊于1989年,是由國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教育部高校師資培訓交流北京中心主辦的教育教學期刊。辦刊宗旨:倡導學術創新、促進學術交流、提高學術水平,全方位研究解決教師教育中的理論和實際問題。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