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6-14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歷史是中學很重要的一門課,學習歷史也能使人們增長見識,有選擇性地將教學資源充實于課堂教學,學生的視域必將更加寬廣,其身心、思維和情感必將得到多方面的滋養和鍛鑄。本文是一篇 現代中小學教育投稿 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在多樣化的教學資源中汲取精
歷史是中學很重要的一門課,學習歷史也能使人們增長見識,有選擇性地將教學資源充實于課堂教學,學生的視域必將更加寬廣,其身心、思維和情感必將得到多方面的滋養和鍛鑄。本文是一篇現代中小學教育投稿的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在多樣化的教學資源中汲取精華。
摘 要: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需要從歷史教學資源的“蛛絲馬跡”中汲取一些精華滋補于課堂教學。有選擇性地將教學資源充實于課堂教學,學生的視域必將更加寬廣,其身心、思維和情感必將得到多方面的滋養和鍛鑄。
關鍵詞:教學資源,定位,視野,多元設計,呈現方式
《義務教育歷史與社會課程(2011年版)》明確指出:“講述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問題以及區域發展,易側重經濟社會狀況的歷史成因和現實表現,而不宜過多地進行政策、國策方面的解讀。”對標準的這一提法,我滿懷敬意。的確,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需要這樣真實的、細微的、原汁原味的“現實表現”,需要從歷史教學資源的“蛛絲馬跡”中汲取一些精華滋補于課堂教學。
一、一種細節化的定位:視野更寬
歷史與社會教學不僅僅是改變著孩子們的觀念,也在拓展著他們的視野。如果學生滿足于“歷史與社會是這樣”,而不去探究“為什么是這樣”,其收獲肯定是單薄、單一的。比如,九年級《歷史與社會》第八單元《愈演愈烈的環境問題》的教學中,如果僅僅知道史前社會的人類活動主要以狩獵和采集為主,基本不會產生環境問題,那么學生的認知就是零星的、蒼白的、淺薄的。所以,教師一定要通過一些教學資源,放寬文本的視野,也拓寬孩子們的視野。
就《愈演愈烈的環境問題》的教學而言,如何從弋射收獲圖、農耕圖中了解到更多呢?竊以為,對課文原模原樣的靜態復制也許效果不大,不妨出示以下教學資源:
設計一:PPT出示“弋射收獲圖,農耕圖,現代都市圖”,說一說史前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人類的活動各有什么特點,是否會產生環境問題,如果有,請舉例說明。隨后出示“史前社會”和“農業社會”時期的“洪水、猛獸、風暴、地震、泥石流……”等資料,以此了解到更多的史前環境。
設計二:利用多媒體動態演示“南極上空臭氧層空洞對比圖”“海上溢油現場”。
設計三:在出示“美國和加拿大關于跨界酸雨長達三十多年的爭執”資料的基礎上,出示“加拿大關于酸雨危害的警示牌”,并引導學生認識到酸雨會導致水體和土壤的酸化。
學生“目睹”與此有聯系的活生生的材料,視野必將更加寬廣,其觸角伸入到有關環境問題的“曲徑通幽處”,其興趣水漲船高,其效果水到渠成。對于成長中的學生來說,諸多教學資源所打開的幽徑越深入,孩子們的全球視野也就越開闊,而這正是教師需要不斷努力的。
二、一種多元化的設計:眼睛更亮
課程標準指出:“強調歷史與現實,自然與社會之間的密切聯系。”的確,只有選擇更為多樣化的教學資源,設計更多針對性強、多元化的練習題型,歷史與社會的真相才能“浮出水面”。如此,方能擦亮學生的眼睛;如此,才能洞開學生的全球意識。
例如,關于工業社會環境問題造成的環境問題不是單一的,而是牽扯到諸多因素,為了能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某教師出示了以下題型設計:
材料一:據統計,2012年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四城市因霧霾(PM2.5)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68億元。在霧霾(PM2.5)天氣中,人呼入的PM2.5可達5000萬個,呼吸道疾病發病率由此會增加3.3倍。
材料二:全國人大代表呼吁:我國亟須對“PM2.5”的監測、治理、防控等問題制定專門法律,給造成“十面霾伏”天氣的行為套上更嚴厲的“法律枷鎖”。
(1)從材料一的文字和圖片中能獲取哪些信息?這些信息集中反映了什么問題?
(2)結合材料二,運用所學知識談談全國人大代表呼吁的理由。
(3)為解決材料一中的問題,除法律手段以外你還有什么好的建議?請舉一實例并說明。
這樣的教學資源,關注現實生活的熱點問題,具有很強的時代性,既考查學生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又考查學生對環境問題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第二問、第三問側重從思想品德學科角度探討環境問題的解決路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體現了開放性。
可見,僅僅拘囿于教材那點“自留地”是遠遠不夠的,不足以引發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鐘情”。將目光伸入到環境問題的更多細微處,多多揣摩、多多比較,加以對比和串聯,也許孩子們在“歷史與社會”的田野中將走得更遠,收獲得也更多。
三、一種多樣化的“呈現”:方式更活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只有創造出多種適宜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并加強學法指導,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的確,單一的教學呈現方式很難長久地吸引學生,而從聽覺到視覺、從靜態到動態、從文字到圖像、才能打開學生的興趣之門。通過多樣化的呈現方式,必將惠及于歷史與社會教學,當然也惠及于正在成長中的青蔥學子。
例如,就“各國在密切關注本國環境的同時,也應對區域性和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予以充分重視”這個教學內容而言,應在知識和材料的呈現方式上多下點工夫:
1.文字呈現:中國把“節能減排”納入國家發展大計,英國石油公司宣布削減二氧化碳排放和投資太陽能的計劃,在此基礎上引領學生說說當地政府重視環境的舉措。
2.圖片呈現:元陽梯田、富春山居、天府都江堰等等。
3.視頻呈現:播放1997年12月9日的日本京都聯合國氣候大會通過《京都議定書》的會場視頻等等。
徜徉在這樣的教學資源的深處,與古今聯系,足以觸發學生對環境問題的敏感、警覺和思索。這樣的材料呈現更注重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過程的了解,正所謂:“優質教育總是重視過程多于成品。”當然,這需要教師從諸多的教學資源中,擷取幾朵晶瑩的“浪花”滋補于課堂教學。教師,一定要有強烈的教學資源意識,并把這種意識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以此打造厚重、多元、精彩的教學新時空。
參考文獻:
[美]帕克・帕默爾.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M].吳國珍,余巍,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相關期刊簡介:《現代中小學教育》是教育部主管,東北師范大學和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主辦,東北師范大學學術期刊社編輯出版的基礎教育學術理論刊物,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北方優秀期刊,已連續四屆被評為吉林省一級期刊。成為中國知網精品庫收錄期刊、中國期刊網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統計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收錄期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