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6-04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為了更好的培養人才,我國針對各個階段的人才培養都有一些政策,3+3模式也是中高職教育體系中的一部分,本文主要針對基于AHP的3+3中高職銜接課程教學評價進行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 教育研究期刊 投稿。 摘 要 對3+3中高職銜接課程進行教學評價有著重要的意
為了更好的培養人才,我國針對各個階段的人才培養都有一些政策,3+3模式也是中高職教育體系中的一部分,本文主要針對基于AHP的3+3中高職銜接課程教學評價進行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教育研究期刊投稿。
摘 要 對“3+3”中高職銜接課程進行教學評價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按照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構建評價指標,然后采用層次分析法進行教學評價,發現目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
關鍵詞:“3+3”中高職銜接,教學評價,層次分析法
1 引言
“3+3”分段式中高職銜接就是對完成三年中職教育的學生進行三年高職教育的模式,使中職畢業學生能繼續就讀高職院校,避免了中職畢業生無上升通道等問題。但是目前“3+3”分段式中高職銜接存在一個主要的問題就是課程體系銜接問題。這主要是因為高職階段的課程設置,還是按照普通高中畢業生的生源進行設置的,造成中職畢業生不能適應的問題。因此,對中高職銜接課程進行教學評價,找到課程設置中的薄弱環節,并在后期加以改進,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常用于多目標、多層次、多準則問題的決策和評價上,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目前應用十分廣泛。采用AHP對課程進行教學評價,能克服主觀因素的影響,也便于得到科學的結果,為準確評估“3+3”中高職銜接課程教學提供依據。
2 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課程教學評價一般涉及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兩個方面的內容,包括教師和學生兩大主體。因此,本文依據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以及教學評價的主體,從教學過程、教學輔助條件、學生狀況三個方面構件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指標體系 采用分層的評價指標,其中一級指標為評價目標,即中高職課程教學評價,為總目標層;二級指標為確定總目標的子目標,由教學內容、教學條件、學生狀況組成,為目標層;子目標層下為具體的評價標準,為準則層。各指標的定義如下。
1)一級指標。A―中高職銜接的教學評價:反映了中高職銜接課程的教學水平和存在的問題,為改進課堂教學、增強學生學習效果提供科學的依據。
2)二級指標。
B1―教學過程:反映中高職銜接課程的教學過程,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態度、課堂教學秩序等。
B2―教學條件:反映教學的配套條件,包括各種相關的實踐條件、教材、設備等。
B3―學生狀況:反映學生的整體水平,包括出勤率、課堂參與程度、動手能力、考試成績等。
3)三級指標。
C1―教學內容:主要考察教學內容是否符合相關標準,以及難度設定是否考慮到中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
C2―教學方法:主要考察教學方法是否與中高職銜接課程相適應。
C3―教學態度:考察教師的教學態度,是否認真負責,并且有足夠的耐心。
C4―教學秩序:考察課堂教學的秩序,是否能夠保持良好的教學秩序。
C5―實踐場所:考察是否具備滿足課堂教學的實踐場所。
C6―教材質量:考察選用的教材是否具有實用性和先進性。
C7―課件質量:考察課件質量是否能滿足課程教學。
C8―教學設備:考察教學設備能否滿足課堂教學和學生課后學習。
C9―出勤率:學生上課的出勤率。
C10―課堂參與:學生上課參與情況。
C11―動手能力:學生參與實踐時表現的動手能力。
C12―考試成績:學生期末考試綜合成績。
根據層次分析法原理,建立層次分析法評價指標層次模型,如圖1所示。
指標權重的確定 層次分析法是確定指標體系權重的常用方法。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首先要建立判斷矩陣,然后進行一致性檢驗,最后得到指標權重。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能同時考慮定性和定量因素,結果較為客觀,具體步驟如下。
1)構造判斷矩陣。通過咨詢專家,采用9標度法對各層進行兩兩比較,得到判斷矩陣,如對目標層進行比較得到判斷矩陣A―B,如表1所示。
2)一致性檢驗。采用數值計算方法求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λmax=3.04。根據公式(1)(2)計算一致性比率:
式中,n為判斷矩陣階數,RI為一致性指標。查表可得3階矩陣為0.58,4階為0.90。代入公式(1)(2)計算得到CR=0.019<0.1,通過一致性檢驗。
3)求權重向量。通過一致性檢驗后,將最大特征值所對應的特征向量進行歸一化,結果為各指標的權重值:
W=[0.64 0.10 0.26]
同理,得到各準則層的判斷矩陣和權重值,如表2~表4所示。
3 運用層次分析法進行教學評價
根據圖1的層次結構以及權重表,對中高職銜接班級銜接課程進行評價,發放問卷50份,回收45份,發放對象包括專業課教師、輔導員、教學管理人員和學生。在此基礎上對教學效果指標進行定量分析,得到中高職銜接課程的教學評價,結果見表5。
從表5可以看出,中高職銜接課程的總體評價為7.8分,處于較好狀態。但是學生狀況分項得分不好,僅為6.6分。這項中除了出勤率較高,其他諸如課堂參與、動手能力和考試成績均不理想。特別是考試成績,遠低于普通班級專業課的成績。其他教學過程和教學條件得分較高,但是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得分也偏低。
4 結論
本文通過構建中高職銜接課程教學評價的相關評價指標,運用AHP方法進行教學評價,實現對銜接課程教學效果的科學分析,以改進和提高教學質量。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中高職銜接課程總體評價良好。這說明目前中高職銜接課程教學效果總體平穩,銜接模式有效。
2)中高職學生基礎較差,還不能很好地適應高職教學方式。學生的課堂參與、動手能力和考試成績等明顯落后,說明中職學生基礎較差,對高職教學還有一段適應的過程。但出勤率普遍較高,課堂秩序也較好,通過努力應該能逐漸適應高職教學。
3)教師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還應加以改善。目前中高職銜接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還是沿用高職教育,沒有針對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恰當的調整。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跟不上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這也是課堂教學表現不好的一個方面。因此,今后要對中高職銜接課程做專門的教學計劃,調整教學內容,以適應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
參考文獻
[1]徐國慶.中高職銜接中的課程設計[J].江蘇高教,
2013(3):139-141.
[2]朱雪梅.我國中職與高職銜接研究述評[J].職業技術教育,2011(7):24-27.
[3]陳在鐵.3+3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機制創新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18):81-83.
相關期刊簡介:《基礎教育研究》本刊以研究基礎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服務為宗旨,以廣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校長、教研員和管理人員為主要讀者對象,及時宣傳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交流全國各地教改經驗和成果,做到理論結合實際,學術性、實用性、可讀性相融和。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