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5-19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隨著現在教育事業的發展,教師的教學模式也多種多樣了,翻轉課堂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本文就針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施與思考進行了一些論述,文章是一篇 職稱評定論文發表 范文。 摘要:翻轉課堂
隨著現在教育事業的發展,教師的教學模式也多種多樣了,翻轉課堂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本文就針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施與思考進行了一些論述,文章是一篇職稱評定論文發表范文。
摘要:翻轉課堂為新課程改革提供了一種新的空間、新的思路,是當前我國教育界改革和創新的重點研究課題;诖耍疚囊愿咧械乩斫虒W為視角,探討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施與應用。同時,對翻轉課堂應用于高中地理教學的可行性與優勢、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為高中地理教學帶來的挑戰進行了分析和思考,以期高中地理教學在引用翻轉課堂進行改革和創新的過程中能夠揚長避短,充分利用翻轉課堂的優勢,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成效。
關鍵詞:翻轉課堂,地理教學,教學改革
一、引言
地理是一門探究性的學科。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以教師課堂教授為主,不利于推動學生自主探索和學習。同時,學生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灌輸,學習興趣明顯不高,學習成績也差強人意。這使得教師進行地理教學比較吃力,學生對地理學習也陷入困境。而在翻轉課堂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有助于教師進行以學定教,引導學生協作討論。這一點與新課改要求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理念不謀而合。因此,地理教師要加強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和實踐,促進教師與學生角色的改變、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進而改善我國地理學科的教學現狀。
二、翻轉課堂的內涵
翻轉課堂又名“顛倒課堂”。2007年,美國科羅拉多落基山的“林地公園”中的兩名教師為方便部分因故缺課的學生補習,將課堂上的演示文稿和教師講解的聲音錄制下來,并上傳到網絡上。結果,這兩位教師的意外之舉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學生對教師的這一舉動也表示認可和歡迎,而這就是翻轉課堂的雛形。之后,“可汗學院”創始人薩爾曼・可汗孟加拉對翻轉課堂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并創建了教學視頻講解各科教學內容,提供課后練習,并在線解答問題的專業教學網站,這使得翻轉課堂受到全球教育界的關注和熱捧。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并沒有形成關于翻轉課堂的統一定義。簡單來講,翻轉課堂就是將學生課上接受知識,課下內化知識的過程顛倒過來,引導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教師制作的視頻資料,在課上通過學生合作討論、教師疑難解答等方式完成知識內化的全新教學模式。
三、翻轉課堂應用于地理教學的可行性與優勢分析
目前,我國教育界對翻轉課堂的實施與應用已經有一定成熟的教學成果與經驗。并且,這種經驗大都是理科教學領域的。眾所周知,理科教學內容系統脈絡清楚、知識點明確。教師應用翻轉課堂進行理科教學時,可以通過一段視頻將一個概念、例題或是實驗完整、清晰地展現出來。相比之下,文科教學則比較難以“翻轉”,這是因為文科教學內容比較感性,除了有少部分概念和例題外,還需要師生進行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和溝通。
作為堪稱文科中的“理科”的高中地理課程,具有理論性較強、抽象程度較高,涉及的概念、原理、規律較廣等特點。教師在傳統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只是將地理學科的知識點講解清楚,未曾有效引導學生探究地理事物、現象發展變化的成因。許多學生對風的形成、三圈環流、洋流的形成與分布、水循環的過程等地理知識點爛熟于心,但是,在應用知識點做題時,錯誤率卻特別高。這說明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并不透徹,也沒有掌握地理事物、現象發展變化的成因和規律。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將抽象、復雜的地理知識點制作成視頻,增強教學內容的生動性、趣味性;學生則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進度,有選擇地觀看視頻,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進行學習。對于難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可以反復觀看視頻,強化理解和記憶;對于一些疑難問題,可以留到課堂上通過學生小組探討或師生共同探討的方式進行解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凸顯了出來,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通過課堂上小組協作、探討的方式還能夠增加學生間的交流與互動,提高學生的協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利于促進師生關系的轉型,形成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四、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地理教學中的實施與應用――以《熱力環流》為例
1.創建課前學習材料。課前學習資料的創建翻轉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教師應在分析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制定熱力環流相關教學視頻。具體可以采用“錄屏軟件+PPT”的方式錄制熱力環流形成過程,并且要為視頻配置教師講解的聲音,以幫助學生理解。在講解過程中,對于教學重點和難點部分,教師可以稍作停頓或用語言、語速提醒學生注意。除了教學視頻的制作,教師還要精心設計前置性作業。其中,關于前置性作業的設計要注意兩點:①作業要以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或與地理知識有關的歌詞、歷史典故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播放影視作品《三國》中火燒上方古的片段,引發學生對“熱力環流”現象的思考。②作業設計的難易梯度要合理,要由淺入深,循循善誘,便于學生理解。視頻制作和作業設計都完成后,便可在上課的前幾天發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此外,學習期間教師應當通過QQ、微信等交流平臺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發現并總結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2.組織課堂活動。課堂活動環節的主要任務是知識內化,而教師在這一環節中起到組織、引導作用。首先,教師要根據教學經驗及學生反饋的信息確定重點、難點問題,并組織學生以小組協作的方式共同探討這些重點、難點問題。探討過程中,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學習交流的動態,確保每一位學生都切實參與。同時,教師要控制好學生學習交流的節奏,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跟上本小組的探討進度。此外,教師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在必要的時候介入小組的探討活動中,對相關知識點進行強調,比如熱力環流形成的具體過程、海陸風的活動、壓面隨氣壓高低變化的彎曲情況等,避免學生討論與本節教學內容無關的話題。而對于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應當及時反饋給教師,及時答疑解惑。
3.問題探究。問題探究可以檢測并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在這一環節要考慮到學生所在地的實際情況,設置一些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問題。比如,對于城市中的學生,可以設置“為何城市的溫度比郊區高”的問題,引導學生結合實際進行討論;對于沿海城市的學生,可以設置“為什么海邊的溫度比市區低”等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 4.課后測試與評價。通過課后測試與評價,學生可以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處,看到自己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哪些方面要進行改進;然后,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性、有目的性地反復觀看教學視頻,以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掌握相關知識點。比如,教師可以組織“熱力環流知識點匯報比賽”,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與熱力環流知識點相關的現象,并運用相關知識點把這一現象闡釋清楚。
五、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地理教學中的挑戰
1.如何分配學生的時間。長期以來,我國的地理教學采用應試教育模式,對學生進行“強輸硬灌”。盡管我國教育部門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但素質教育并未真正落到實處,很多地方政府的教育業績仍以分數為主。為了提高學生分數,教師大量擠占學生的課余時間,為學生布置超負荷的家庭作業。在地理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進行教學,教師需要給學生留足夠的課余時間進行自學。這樣,教師便不能再通過留大量的家庭作業占用學生的時間,因此翻轉課堂和傳統課堂會在時間上形成矛盾沖突。
2.怎樣使用計算機進行地理教學。翻轉課堂是以現代互聯網技術為依托的新型教育模式。要想切實利用翻轉課堂進行地理教學,地理教師必須具備相關的計算機知識和計算機操作能力,教學視頻的拍攝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效果。以“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這節課為例,教師要利用計算機技術,為學生制作大量的自然景觀視頻。如果教師不懂得熟練操作和應用計算機,就無法制作出滿足學生自學需求的教學視頻。
3.地理教師綜合素養亟待提高。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的主體地位被取代,但是,翻轉課堂對地理教師的綜合素質的要求卻更高了。比如,錄制教學視頻、指導學生自學、統計學生反饋的問題、組織學生協作討論、設置探究問題等工作,都是教師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必備的素質能力。而且教師的綜合素養越高、結構越優化,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則將越高。比如,一段簡短精悍的教學視頻,里面融入生動活潑的元素,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地理教師的綜合素養達到一定要求,才能制作出簡潔有效的教學視頻。
4.地理教學評價方式要多樣化。翻轉課堂除了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探究能力、組織能力及一些其他方面的能力。傳統的試卷封閉考試無法有效檢測出學生在翻轉課堂上的學習效果。比如,在“自然災害與防治”這節課中,除了教授學生相關的知識點,還要培養學生防災減災意識與愛護大自然的思想。顯然,試卷是無法檢測與評價學生的“意識”、“思想”的學習效果的。因此,地理教師要實行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
六、結語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進行教學,是地理教學改革的必然方向,也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地理教師要與時俱進,更新教學理念,適時地將翻轉課堂引入到高中地理教學中來,促使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同時,引導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能夠有效地運用地理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地理問題,真正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促其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2]張洪珍,劉向力.“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J].地理教學,2014,(6):31-32.
[3]林培英.學校地理教學方法的變革――我國地理課程變革中的繼承與發展之教學法篇[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60-67.
[4]方慧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學設計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
[5]宋艷玲,孟昭鵬,閏雅娟.從認知負荷視角探究翻轉課堂――翻轉課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4,
職稱評定論文發表期刊推薦《教育評論》(雙月刊)創刊于1983年,1985年更名為《教育評論》,系內部刊物。1987年10月,轉為公開發行刊物。該刊由福建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福建省教育學會聯合主辦,以繁榮教育科學,探討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體系,介紹國內外教育科研成果與改革動態。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