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1-21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274次
摘 要: 有關魯迅小說中的介紹有什么方式呢,通過魯迅小說的介紹我們認識到了些什么,又從中學到了什么。本文是一篇教學論文。我們也知道祥林嫂所生活的浙江魯鎮-----兩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等級思想在這里根深地固,從魯四老爺為代表的上層封建主階層到以柳媽為
有關魯迅小說中的介紹有什么方式呢,通過魯迅小說的介紹我們認識到了些什么,又從中學到了什么。本文是一篇教學論文。我們也知道祥林嫂所生活的浙江魯鎮-----兩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等級思想在這里根深地固,從魯四老爺為代表的上層封建主階層到以柳媽為代表的下層貧民階層,以及魯鎮上及魯鎮外的所有人都用“從來都如此的”封建傳統文化恪守著封建道德的底限,他們共同織就了這樣一張無形的大網,不僅將他們視為不祥之物的“祥林嫂們”網絡在內,甚至也將自己蠶食其中。
摘 要:對于童養媳的生存狀態,魯迅的《祝�!分械南榱稚┖褪捈t的《呼蘭河傳》中的小團圓媳婦均采取了控訴立場,都揭露了封建禮教人吃人的社會本質,前者偏重于封建制度對人心靈的摧殘,后者用冷靜的筆調展現了閉塞的呼蘭河小城內人們的狹隘與愚昧,偏重于人們心靈的麻木及對小團圓媳婦肉體的折磨。而沈從文的《蕭蕭》,抱著一種積極、開明的態度,將文學理想通過對形象和社會環境的改造而實現,在山水間展現了湘西世界的人性美。
關鍵詞:祥林嫂,蕭蕭,小團圓媳婦,生存狀態,教學論文
題 記
在封建社會,鄉村如果家中要個幫手時,家長為未成年的兒子討個童養媳,于是每家都有童養媳。換言之,也就是交換兒女來教育,來學習參加生活工作。這些小女子年紀十二三歲,家中一切事情,體力所及都得參加。年紀到十五六歲,和就丈夫圓了親,正式成為家中一員。除原有工作外,多了一樣承宗接祖生男育女的義務。
——摘自沈從文《長河》
魯迅、沈從文和蕭紅都是20世紀現代鄉土文學的著名代表。這三位作家的創作道路及人生際遇都是非常獨特和典型的,他們生活于同一時代,有著不同的人生追求,他們的作品風格既相互影響,又相互聯系。他們人生道路的同與異,在其作品中有著很好的呈現。本文將選擇他們的三篇作品中的三個童養媳形象——魯迅《祝福》中祥林嫂、沈從文《蕭蕭》中的蕭蕭和蕭紅《呼蘭河傳》中的小團圓媳婦,從他們在封建社會中童養媳不同的生存狀態進行比較研究。
教學論文推薦:《基礎教育論壇》,《基礎教育論壇》雜志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教育部中華現代教育教學研究會與遼寧北方報刊發展中心聯合主辦的教育類學術期刊,是中國教育理論期刊協會會員刊物,集學術性、實用性、權威性、前瞻性與專業性于一體,旨在推廣教育新理論、新經驗,為廣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學術交流平臺,全面深入推動素質教育。
經比較發現,對于童養媳的生存狀態,魯迅的《祝�!芬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筆觸塑造了一個勤勞、善良、樸實的農村勞動婦女形象,在寄予無限同情的同時,控訴了吃人的封建禮教制度。蕭紅的《呼蘭河傳》是一部長篇小說,但五—七章的內容篇幅可以看作一個獨立的部分,為我們講述了小團圓媳婦是怎樣由一個健康愛笑的女孩被悲慘折磨至死的,作者運用冷靜的筆調向我們展示了小團圓媳婦悲慘又短暫的童養媳的生存狀態。只有沈從文的《蕭蕭》在輕描淡寫中,讓我們感到人性的回歸,寫出了一個童養媳理想化的生存狀態。
一、從童養媳到再嫁再寡的祥林嫂
《祝�!肥囚斞该鑼戅r村勞動婦女命運的短篇小說。作品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 描寫了舊社會底層勞動婦女———祥林嫂兩嫁兩寡, 兩到魯鎮打工, 最后淪為乞丐慘死魯鎮街頭的悲劇。魯迅先生筆下的祥林嫂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首先考究的是祥林嫂究竟是不是童養媳?第一,在農村收留童養媳的現象比較普遍,原因就是大多無父無母或因其他經濟原因而將女孩廉價的賣到農村去給他人做童養媳,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廉價的幫工。而祥林嫂婆婆就是衛家山人,那應該是偏遠閉塞的農村。第二,童養媳的年齡一般都會比男方大。祥林在家排行老大,他下面還有個十多歲的小叔子,“我”初見祥林嫂時不過“二十六七歲”,祥林嫂又比祥林大十歲,那么祥林死時不過十六七歲的少年。第三,文中衛老婆子說,祥林嫂的婆婆是個“精明強干的女人”,她一定早在心里盤算好,要將祥林嫂賣個好價錢�?梢�,祥林嫂是童養媳出身。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 封建禮教要求婦女恪守“三從四德”-----“在家從父, 既嫁從夫, 夫死從子”,女子被剝奪了人生自由, 沒有獨立性, 只是男人的附屬品。在農村,童養媳的地位比一般女子地位還要低下!祥林嫂只是舊社會受苦受難童養媳群像的一個縮影。何況她初到魯鎮上的身份還是個寡婦。封建禮教對寡婦的迫害主要表現在“再嫁有罪”和“既嫁從夫”兩個方面。首先來看“再嫁有罪”。祥林嫂兩次在魯鎮出現時, 都是“頭上扎著白頭繩”的寡婦。第一次是初寡, 第二次是再嫁再寡。封建禮教要求女子“從一而終”,“初寡”與“再嫁再寡”有著質的不同, “再嫁”是違反了“餓死事小, 失節事大” 的倫理道德, 是犯了彌天大罪。封建禮教的維護者———魯四老爺從第一眼見到祥林嫂起, 就討厭她是寡婦, 把她看成“克夫”的不祥之物,直到祥林嫂在魯鎮祝福中寂然死去之時, 魯四老爺還要毫無人性地詛咒她是“孽種”。祥林嫂的再嫁, 不僅被站在封建統治者立場上的魯四老爺認為有罪, 就是與祥林嫂處于同等地位的魯鎮的人們,這些封建文化的受害者也認為她有罪, 并因此鄙視她、嘲弄她。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柳媽, 她是同情祥林嫂的,但她認為祥林嫂的再嫁不僅生前“有罪”, 就是死后到陰司也“有罪”, 要受到鋸刑。其次來看“既嫁從夫”。祥林嫂既已嫁人, 就得遵從夫權。這從祥林死后, 婆婆為給小兒子娶妻, 依仗夫權不僅可以搶走祥林嫂全部的打工錢, 而且可以隨意把她綁走, 象牲口一樣將她賣掉。這種非人性的待遇可見祥林嫂在婆家是怎樣倍受欺凌!及賀老六病死, 阿毛被狼叼走后, 大伯可以隨意霸占祥林嫂的房產, 將她趕出家門,這一切依仗的也是所謂的“夫權”。由此可見,封建禮教除了迂腐、荒謬, 缺少人性外,還具備“吃人”的本質。
祥林嫂是個善良憨厚、吃苦耐勞的農村勞動婦女,她集舊社會普通勞動婦女的一切優點。而且,祥林嫂的生存要求是很低的,文中寫到:“她的做工卻毫沒有懈,食物不論,力氣是不惜的。人們都說魯四老爺家里雇著了女工,實在比勤快的男人還勤快。到年底,掃塵,洗地,殺雞,宰鵝,徹夜的煮福禮,全是一人擔當,竟沒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可見,只要沒有人欺凌她,能供給她吃喝,她便毫無保留地為雇主賣力。她在年輕時賣力的工作也能贏得雇主和周圍人一點點兒的尊重。但在她遭受了一連串的打擊后,承載了太多的痛苦,這痛苦無處傾訴,傾訴又無門。在她積攢了一年多的工錢“在土地廟捐了門檻”,一句“你放著罷,祥林嫂!”這呵斥徹底摧毀了祥林嫂“重新做人”的美好愿望,她恍然大悟,這個社會是容不得她這個“孽種”生存的。祥林嫂的悲劇是個社會悲劇。作為一個封建思想的中毒者,她的精神世界處于封建思想的掌控之中,沒有獨立精神,因為人永遠都是社會的產物,她活在封建思想的黑暗統治之中,被這黑暗社會吞噬了。這是對封建禮教思想滅絕人性的無情揭露。于是,她帶著“這個世界是否有靈魂?”這個疑慮在“祝福”聲中離開人世。
二、從童養媳到初為人婦的蕭蕭
如果說祥林嫂是浙江地區鄉鎮宗法制社會中下層勞動婦女的典型代表的話,那么沈從文筆下的蕭蕭則是生活在民風較為純樸的湘西宗族制社會中的童養媳中的特例。蕭蕭從小沒有母親,十二歲便做了童養媳,她過門時,她的丈夫才三歲,剛剛斷奶,對她而言,結婚只是從一個家到另一個家,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該怎樣勞作就怎樣勞作,所不同的是圓房之后她得承載傳宗接代的責任。沈從文筆下的湘西社會充滿了濃濃的親情,即使是像蕭蕭這樣身世可憐的童養媳,也處處讓人感受到自然的灑脫和濃濃的人情味兒。第一,與丈夫的關系充滿著“姐弟”親情味兒。“她每天應作的事是抱弟弟到村前柳樹下去玩,到溪邊去玩,餓了,喂東西吃,哭了,就哄他,摘南瓜花或狗尾草戴到小丈夫頭上,或者親嘴,一面說,“弟弟,哪,再來。”在那骯臟的小臉上親了又親,孩子于是便笑了。”他們相處得非常和諧,而且“丈夫”越來越依戀著她。第二,與婆婆的關系不怎么緊張。文中雖然提到“婆婆生來像一把剪刀,把凡是給蕭蕭暴長的機會都剪去了”,但讀者并沒有感受到蕭蕭因此受到毒打或虐待。只是偶爾被罵。第三,與祖父的關系。文中還多次提到祖父及其家人與蕭蕭寬松親切的對話,他們經常在夏夜的樹下開玩笑,祖父叫她“女學生”,那時的蕭蕭儼然就是這個祖父眼中這個家庭中不可離棄的一個小女孩。第四,和異性的關系。封建禮教中特別忌諱“男女之大防”,就是男女授受不親。而在湘西世界中,蕭蕭和家里的幫工可以隨便說話,甚至唱情歌,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異性之間的關系是比較自由的,讓人感到人性的灑脫自由。第五,人們對待蕭蕭那件丑事的態度。處于青春期的蕭蕭因為年青人花狗的引誘而懷孕,雖然族人也曾提到要“沉潭”或“發賣”,但終歸“不忍”,我想這是因為平常人家并不讀子曰詩云一類的書,所以尋常人家懲處力度不那么嚴苛。又因蕭蕭足月產下男孩,“母子二人照料得好好的”,蕭蕭反而名正言順的在男方住了下來。當蕭蕭圓房之后又一年產下男孩時,她的第一個孩子就已經是個不可或缺的勞動力了。真是令人不可思議啊!在湘西世界里,所謂的“面子”讓位于人的生存本能了。當蕭蕭成為婆婆后,又把一個新的“蕭蕭”迎娶進門。湘西人并沒有將“敗壞風俗”的蕭蕭繩之以法,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也是因為湘西世界遠離喧囂的城市文明,民風淳厚,沒有遇受多少封建禮教思想的毒害,人們按照先輩的生活方式生活著。雖然蕭蕭沒有受到任何處罰,但蕭蕭們沿襲著舊的生活方式一代一代地在這片土地上過著先輩們過的日子,這種生存狀態是否是進步的呢?這留給讀者極大的思考空間。
三、小團圓媳婦的悲涼日子
做了錯事的蕭蕭在湘西繼續過著平靜的日子,可是從未做錯事的同樣是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卻被東北的婆婆和好心的鄰居們活活折磨而死。這不無讓人感到由衷的“悲涼”!
小團圓媳婦初到胡家時,臉是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就因為“太大方了,長得不像個團圓媳婦”,“不害羞,一天吃三碗飯,”這一系列不成借口的借口,婆婆就打起團圓媳婦來,而且因為團圓媳婦在挨打時,又反抗,又說要“回家”,婆婆便變本加厲。因為“走路像風”,她婆婆就用烙鐵烙腳心。當把小團圓媳婦折磨得身心交瘁時,帶有東北民俗特色的“跳大神”上場了,騙子在這里受到禮遇,鄰人的一個個毫無科學根據的偏方,云游真人滑稽可笑的“抽貼兒”,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團圓媳婦成為了他們的試驗品。對于“跳大神”治病的過程描寫的非常詳細,從第五章到第七章寫“跳大神”就有四次之多,而且每次都變換花樣。第一次簡要介紹了大神和二神的出場,提到了東北方言“小花”、“胡仙”、“出馬”,說“大神差不多跳了一個冬天”;第二次是“請了不少的二神”;第三次寫跳大神跳得花樣翻新,用大缸給團圓媳婦洗澡,而且是當眾洗澡,是用開水,而且洗了三次。這次寫得最詳細,寫出了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客怎樣伙同大神演出的一場荒唐劇。小團圓媳婦就死在這洗澡事件中。第四次大神不給她治了,而是“讓她非出馬當跳大神不可”,婆婆給團圓媳婦扎了個紙人,所謂“燒替身”。中間還穿插著“熱心”的鄰居為救團圓媳婦送來的偏方,以及江湖騙子云游真人的“抽貼兒”。這都說明封建社會下層貧民的愚昧無知和對生命的淡漠,在東北這惡劣的環境中生命如同草芥:“生、死、病、死,都沒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去;長大了就長大了,長不大也就算了”。女人在封建社會的地位卑下,但女人在東北的命運會更為悲慘。由于地域文化差異的緣故,祥林嫂承受了更多的來自于精神層面上的壓抑和摧殘,而小團圓媳婦連保護自己身體的這點做人的基本權利都不曾存在過,她忍受的更多的是來自于肉體的傷痛,肉體無法保障,何談精神世界?“于是一些善心的人,是沒有不可憐這小女孩子的。”就是這種“善心”害死了活生生的小團圓媳婦。“她的眼睛總是含著淚水”,她此時的心情一定是絕望的,雖然她也想生,但她清楚地知道沒有人會真正幫到她。最后那幕——當眾用滾熱的水給小團圓媳婦洗澡的場景讓人終生難忘:
“小團圓媳婦還活著的時候,她像要逃命似的。前一刻她還求救于人的時候,并沒有一個人上前去幫忙她,把她從熱水里解救出來�,F在她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什么也不要求了�?墒且恍┤�,偏要去救她。”
“ 若是有氣,她自己就會活轉來的。若是斷了氣,那就趕快施救,不然,怕她真的死了。”
最后的折磨終于告一段落,讀到這時,我也替她深深嘆了口氣,活著似乎就是為了忍受這種生的折磨。人的生命何其悲涼?
祥林嫂和小團圓媳婦之死要歸咎于那吃人的封建社會。而生活于充滿著人性美的湘西世界的蕭蕭應該感到慶幸。當正值青春期的蕭蕭受到引誘又被拋棄時,她雖然想到了死,但卻不忍離開這美好的人世。當事情暴露,無處遁逃時,“這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周圍的人也是不能容忍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最終選擇了淡忘過去,蕭蕭的生活復歸平靜。在這里,沒有麻木不仁的看客,沒有封建等級制度的層層盤剝,也沒有封建禮教的思想毒害,有的是青山綠水,有的是風土人情。
雖然這三篇小說都反映出了童養媳的生命歷程,但作品的風格和敘述的角度卻不同。沈從文實踐著“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致、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沈從文并不是無視童養媳生存狀態的弊端,而是希冀人性的尊嚴、人格的獨立,因而在他筆下對現實生活中的生存境遇進行了理想性描劃�!妒捠挕钒词虑榘l展的順序,采用圓環式封閉情節結構模式,運用全知全能的視角寫了山村童養媳蕭蕭的人生經歷,由于“偷情”生下的是一個胖兒子,她終于沒被夫家賣出或沉潭;10 年后抱著新生兒看自己的私生子娶大齡媳婦時,隨著又一個新的“蕭蕭”出場,雖然最終似乎是大團圓的結局,然而不合理的童養媳制度的延續卻成為了下一個悲劇的開始——什么時候人們才能夠真正把握自己的命運?真正的文明能夠在湘西世界扎根嗎?文中多次提到“女學生,雖然蕭蕭想了解關于“女學生”的一切,但“女學生”對蕭蕭來講是多么遙遠的一件事!新文化運動并沒有波及到偏遠的湘西世界,蕭蕭們也不可能沖破自己的認知水平,掙脫自己做童養媳的命運的。
《祝福》中的“我”,是一個受到啟蒙主義思想的新興知識分子,歸鄉后,在祝福前夜,遇到變成乞丐的祥林嫂后,向他提出“人死后有無魂靈”的問題后,倒敘與插敘組織成祥林嫂的生活片斷。在《祝�!防雉斞覆]有正面描寫祥林嫂兩次失去丈夫和兒子遭狼的慘痛情景, 只是輕描淡寫地點到祥林嫂經濟上所受的不公平, 把筆墨集中于祥林嫂這一善良剛強勞動婦女的心靈描寫方面, 尤其是抓住眼睛變化( 順著眼——直著眼——瞪著眼) 的特征, 巧妙運用對比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她受到的一次比一次更為沉重的精神打擊。另外作品還兩次描寫亡夫失子之后祥林嫂痛苦追憶阿毛遭狼的情節。這種幾乎一字不差的追憶,更能反映她遭受打擊后的欲哭無淚、感情麻木,更能引起人們的同情和思索。最后向“我“對于“世上有無魂靈”的追問,這意味著祥林嫂對已存在的封建思想毒害開始持一種懷疑態度了,她并不是一個心靈完全麻木的奴隸,而是一個有知覺的人,她的死就是對封建傳統禮教最有力的控訴和無聲的反抗。
《呼蘭河傳》是蕭紅小說創作的顛峰,這部詩化小說充分體現出東北農村的自然風光、北國田園的村野風情,意境自然、疏淡,她對嚴寒的北國冬天的描寫獨特之處。作品一開頭就為我們展現出一派北國嚴冬大地強烈、粗獷的鄉味兒,字里行間飽含著蕭紅對東北大地的深切體驗。在小團圓媳婦的故事里, 混合運用了成人和兒童兩種敘事角度。這個成人視角是超故事的敘事者,而兒童視角在故事內起作用女童敘事者是惟一與眾不同的觀眾。如團圓媳婦剛來時,我便按捺不住好奇心,連飯都沒好好吃就吵著讓爺爺帶“我”去看小團圓媳婦,看到她時,我覺得她不是團圓媳婦,而是個小姑娘。女童的視角讓洗澡的肇事者成為讀者觀看的中心,配合括號內的擴展型故事,小團圓媳婦婆家人的心理仿佛被投影到一個巨型的屏幕,產生令人震撼的效果。小團圓媳婦是按照順序的方式寫了小團圓媳婦來到胡家所經受的種種折磨。中間穿插了婆婆的個性化語言和心理描寫。有的是“我和爺爺”親眼所見,有的是婆婆親口所述,如“她來到我家,我沒給她氣受,哪家的團圓媳婦不受氣,一天打八頓,罵三場�?墒俏乙泊蜻^她,那是我要給她一個下馬威。我只打了她一個多月,雖然說我打得狠了一點,可是不狠那能夠規矩出一個好人來……我是為她著想,不打得狠一點,她是不能夠中用的……”
如果說蕭蕭是盛開在湘西世界阮河岸邊上的一棵自由爛漫的野雛菊的話,那么祥林嫂則是生長于浙江魯鎮上在高墻大院外盛開的一株臘梅,而小團圓媳婦就更像是生長在東北黑土地上的一棵瑟瑟發抖的小白菜。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