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7-31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如何加強當前縣域經濟建設新制度措施,在當前縣域經濟的管理制度應該如何改變及提高已經成為現在經濟發展的一個困境,所以要全面加速經濟建設的新應用模式。 《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本刊設有經濟前沿、理論研究、學術論壇、政策與法律、經營與管理、企業
如何加強當前縣域經濟建設新制度措施,在當前縣域經濟的管理制度應該如何改變及提高已經成為現在經濟發展的一個困境,所以要全面加速經濟建設的新應用模式! 度珖糖.經濟理論研究》本刊設有經濟前沿、理論研究、學術論壇、政策與法律、經營與管理、企業與文化、改革與創新、流通經濟與流通政策、國外經濟、WTO規則與對策、經濟動態等多個欄目,以刊載知名專家學者的學術文章及研究人員的學術論文為主,為國家機關、學術研究機構、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的廣大教師、教學管理人員、科研人員等發表科研成果及學術研究探索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
摘要:為了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在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同時,要不斷挖掘人民智慧,釋放廣大勞動人民的力量,以實現民營經濟的整體發展和快速進步。為此,需要不斷引導規模企業構建現代企業制度,通過建立和完善現代管理制度,以及提升民營企業家的綜合素質,使更多高素質人才能夠成為縣域經濟的新的支撐,實現民營經濟發展水平的迅速提高。此外,在縣域經濟的發展進程中,要適時發展民營經濟中的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這樣一來,不但能夠增強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還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實現更為明顯的外部規模經濟效益。此外,還應借助多種措施,不斷鼓勵和引導更多的農戶加入到非農產業之中,以此壯大民營經濟群體的規模和力量。同時,還應以此為基礎,提高民營企業的創新能力,提高縣域產品的科技含量與經濟附加值。
關鍵詞:縣域經濟,經濟發展,經濟制度
Abstract: in order to develop and expand the county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of take a new road to industrialization, to develop people's wisdom, release the power of the masses of working peopl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nomy and rapid progress. For this, we need to guide scale enterprises to build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through the set up and improve the modern management system,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rivate entrepreneurs and make more high-quality talent to become the new support of the county economy, realize the private economy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t. In addi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to develop private economy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he micro and small enterprises, as a result, not only can enhanc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industrial cluster, also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transaction cost, realize the more obvious 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 benefits. In addition, still should use a variety of measures to encourage and guide more farmers to join to the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to expand the scale of the private economy group and strength.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also be based on this, and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improve product technology content and the county economic added value.
Key words: the county economy,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system
一、發展縣域經濟的意義和必要性
“郡縣治則天下安”,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當今社會,縣域對國家的穩定、快速發展一直起著積極、重要的作用。當前,在對我國百強縣的發展共性進行分析后可知,我國不同地區的縣域在地理人文、政策優勢等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而這些差異又進一步造成了不同縣域之間產業競爭實力和經濟水平的不同。所以,發展縣域經濟、提升縣域經濟產業競爭能力,已經成為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對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傮w而言,發展縣域經濟,不但能夠有效解決“三農問題”,還能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充足動力。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生產要素正完成著大規模的跨區域流動,區域之間的經濟關聯變得越來越緊密,這為縣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同時,也給其造成了一定的發展瓶頸。本文以工業發展為視角,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困境進行分析,并給出紓解路徑。
(一)實現現代化。按照區域經濟理論,發展縣域經濟需要借助多種因素,在這一過程中,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科技等領域都會因此而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區域內的工業化水平和現代化水平都會逐漸處于較高水平。比如,會在縣域經濟的推動下,最終形成具有“輻射”狀態的、以本區域內的縣城為中心的新型城鄉關系,無論是縣域之內還是縣域之外,都會因此而受到積極影響。實際上,在當今時代,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對實現現代化充滿了替代,也為此做了充足準備?梢哉f,“城鄉一體化”的全面現代化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只有使縣域內大量農村經濟得到發展,才能不斷縮小城鄉差距,才能在發展縣域經濟的同時實現區域內的現代化,并使其處在一個良心循環的狀態之中。此外,根據國外經驗,發展和壯大發展縣域經濟能夠為區域內的農村和其他區域提供各項服務,這對促進和實現農業產業化和城市現代化具有積極意義;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還能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生產資料在縣域之間的流動,強化城鄉商品與物質交流,而這又能進一步降低運輸成本,提高生產績效。
(二)解決“三農”問題。在我國,農村、農業、農民備受關注,無論是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還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產出水平,亦或是農民的增產增收和生活質量的提高,都與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直接相關。而發展縣域經濟,將這一承上啟下的區域打造成吸收勞動力、提供經濟發展動力的關鍵區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是因為,發展縣域經濟,能夠加快農村勞動力向縣域轉移,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城鎮化的步伐也會由此加快,產業轉移的水平和力度也將取得新的成績,農村的生產生活水平、農業的發展程度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力度都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此外,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還會進一步推動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和壯大,借助縣域內較為完備的行政、經濟與社會管理手段,能夠不斷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渠道,使農村整體收入呈現明顯上升趨勢。更為重要的是,發展縣域經濟,也就意味著要加大對農民的政策性扶持力度。這樣一來,不但有利于市場的統一和資源的整合,還能因此而構建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這對借助縣域經濟優勢助力“三農”進步具有積極意義。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充分認識到“三農”問題是國家工作的重心和縣域經濟的核心所在,只有不斷壯大和發展縣域經濟,“三農”問題才能得到充分解決,也只有實現了縣域經濟的良性運轉,才能借助產業結構調整與角色轉換,不斷緩解城市就業壓力,化解在社會管理中出現的各種矛盾。
二、縣域經濟走工業化道路的制約因素
隨著工業化發展日趨常態化,我國縣域經濟正在轉變傳統“三農型”的發展模式,向復合型轉變,以鄉村為依托、以農業與農村經濟為主導的縣域經濟已經呈現出諸多弊端,只有以新型城鎮化為契機,以新型工業化為導引,以中心鎮為依托,以非農經濟為主導,大力發展三大產業,并促進各產業間的協調發展,才能進一步促進傳統縣域經濟向現代縣域經濟的轉變。當然,這種轉型具有一定風險,能否取得最終成功,除了要依靠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外,還對新型工業化的推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生產要素正完成大規模的跨區域流動,區域之間的經濟關聯變得越來越緊密,這為縣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也造成一定的發展瓶頸。這是因為在工業化、城市化與縣域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相關關系。如果縣域經濟得不到城市基礎設施和相關服務體系的支撐,將無法使縣域經濟的發展困境得到紓解。本文以工業發展為視角,對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困境進行分析,并給出紓解的途徑。
(一)資源和市場運行低效。當前,一些縣域在圍繞核心產品發展方面顯得力度不足,上下游產品的開發深度不夠。同時,由于提供的上游配套產品與承接下游產品加工的配套企業十分有限,使得縣域經濟只能在較低的發展速率上行進。此外,由于縣域內一些企業的市場意識與分工協作意識不高,使得各項資源無法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實際上,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資源的種類很多,不但涉及到縣域內的自然資源,也與縣域內的人力資源、資本和信息資源直接相關。在前文的分析中已經表明,無論是何種資源,都會對縣域經濟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縣域內的資源具有一般資源的稀缺性特性,只有實現了這些資源的有效配置,才能使之發揮最大功效。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市場機制需要發揮調節和優化的作用,并逐步構建起資源在市場上自由競爭與自由交換的機制,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比如,要充分借助市場價格的波動和市場主體對經濟利益的訴求,以市場供求機制為標準,對縣域經濟的運行進行必要調節,并以市場為導向,對縣域內的各項資源和供求結構進行調整,從而使產業結構與企業組織結構能夠更好的適應市場要求。
(二)區位與科技不明顯。市場運行機制的優劣直接影響市場經濟的總體功能,也會對縣域經濟的成長過程產生重要影響。此外,在縣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是行政管理機制、政府領導機制還是政策扶持機制,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縣域經濟的工業化進程。而在這些影響因素中,區位和科技因素不容忽視。這是因為,農村和城市之間、縣域和縣域之間、縣域和外部環境之間,都因其資源稟賦的不同而各有各的區位優勢,彼此之間能夠優勢共享和共同發展。在我國,農村的生產資料相對豐富,能夠為城市的發展貢獻一定的生產資料,而城市經濟相對發達,能夠帶動農村經濟的進步,這樣一來,城鄉之間如果能夠構建一體化的合作運行機制,將會更好地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但是,實踐表明,我國大部分縣域的區域優勢都不明顯,科技進步機制對縣域經濟的束縛很大,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縣域政府之間并未構建起完善的相互合作的機制和網絡體系,彼此之間的活動與相互影響相對有限,縣域新技術的開發、引進、改進與擴散以及應用和推廣工作都受到一定限制,通過科技進步促縣域經濟發展的目的遠未實現。
(三)資源缺位。與傳統工業化不同,新型工業化改變了以往工業發展的思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原有的工業框架體系,并在改造、升級的過程中,完成了對工業資源的重新配置,工業布局也通過調整得到了優化。這樣一來,新型工業化的發展就對資金、技術與人才形成了強烈依賴,傳統生產資料或者工業資源正在讓位于這些新型資源,而這對縣域經濟來說,恰恰是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問題。這種源自資源的缺位使得縣域經濟在短時間難以獲得新的突出的表現。這是因為,在發展高新技術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大部分縣域經濟的發展都存在資金不足的情況,對那些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縣域經濟來說會更加艱難。此外,需要我們注意的是,一些縣域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資金外流十分嚴重,在這一情況下,也進一步造成了技術與人才的瓶頸,找不到人、留不住人的事實十分明顯,人才匱乏的問題十分突出。不但人才總量存在較大缺口,高層次人才匱乏,而且在人才結構方面也存在明顯矛盾――人才分布不合理,育人、用人機制落后,等等。
(四)產業集聚程度低。在前文的分析中可知,資金、技術、人才的缺位問題倘若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縣域經濟新型工業化的進程。而對我國當前縣域經濟的發展實際來說,打造具有特色的優勢產品和品牌,使之能夠走出去、進入到國內國際市場,能夠很好的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對縣域經濟的發展來說,也是無可替代的強大增長源,也能夠對縣域經濟產生強大的可持續發展動力。但是,需要承認的是,我國大部分縣域經濟的產業集聚程度較低,特色經濟并不明顯,生產力還處于較低水平。即便對那些已經形成產業集群雛形的縣市來說,雖然其產業集群基本成型,也在市場中占有一定競爭優勢,但是因其大多為從傳統產業發展而來,在產業生態上還屬于原始的產業集群,與市場經濟的聯系并不緊密。加之集群內企業的位置較為固定,產業鏈條較短,其延伸也主要圍繞在企業母體附近,空間分布十分有限,使得這些縣域能夠向社會提供的終端產品只有較少品種。這種產業鏈條不完整、專業化分工協作機制不強的狀態,決定了縣域經濟的發展缺少必要的動力支撐,縣域經濟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也困難重重。
三、工業化視角下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困境紓解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這一產業的發展壯大能夠為縣域經濟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為此,在工業化視角下縣域經濟的發展還是要優先發展農業,通過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使農村資源以體現更為明顯的規模經濟。比如,通過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和制度推進,使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向規;洜I轉變,通過優化農村土地流轉模式,使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實現合理流轉,繼而實現規模經營和適度經營。此外,還應不斷探索高效的農業組織模式,通過借助當地資源不斷培育優勢產業,使農產品的銷售領域和銷售層次不斷擴大和提高;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還應進一步發展縣域金融,借助財稅、信貸等措施,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互利雙贏。
國內外的區域經濟發展經驗表明,縣域政府應該充分發揮其要素資源優勢與市場互補優勢,根據產業和市場相互依存的思路,不斷推進和區域中心城市之間的產業融合,通過構建開放型產業組織體系和依托各種要素資源并開拓市場空間,使縣域經濟在產業的推動下不斷取得新的發展成績。比如,要將企業、政府、合作機構與知識機構融為一體,使之能夠在良性互動中不斷拓展活動空間和地域范圍;同時,要全面啟動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尤其要面向國內區外市場與國際市場大做文章;此外,還應在技術研發、產品生產以及市場營銷等方面不斷擴展網絡空間和網絡域面,在深化節點分工的同時不斷強化網絡互動,以實現和區域中心城市的優勢互補、功能聯動與錯位發展。
推動和構建產業集群?h域工業要不斷扶持專業化產業集群的進步與壯大,進一步發揮產業集群的成本優勢和整體功能優勢,提高其在區域經濟競爭中的綜合實力。為此,在組織形式方面,要不斷加快重點企業的規;l展,逐漸形成以重點企業為核心,以眾多小企業為配套產業范式,以外包式、垂直式等方式,使縣域內的產業集群能夠形成整體協調式發展;在發展模式方面,要對產業集群和工業園區的協調發展與統籌規劃加以重點關注,將培育產業集群看作是縣域經濟整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內容,通過在園區企業之間構建產業關聯,不斷提升縣域經濟產業的空間利用率;而在發展環境方面,要不斷發揮政府的功能,使之能夠促進產業之間的聯系,在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力群體培訓與信息服務投入等各方面,不斷采取新的、有效措施,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必要保障與支持。
當前,加快發展方式轉型,促進產業調整升級,正在成為推動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在這一過程中,要改變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總體水平較低的狀況,使之向著發展態勢良好的方向轉移,體現更為明顯后發優勢。而為了實現這一點,就需要以新型工業化為指引,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縣域經濟的發展能夠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進步,繼而為社會安定、政治穩定做出更多貢獻。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