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中級職稱論文范文正確認識誠信在市場經濟中的影響及意義

發布時間:2015-04-10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誠主要是從天道而言,信主要是從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誠信,這是做人的道理、規律。二者在哲學上雖有區別,但從道德角度看,誠與信則是同義等值的概念,故許慎在《說文解字》云:誠

  摘要:“誠”主要是從天道而言,“信”主要是從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誠信,這是做人的道理、規律。二者在哲學上雖有區別,但從道德角度看,“誠”與“信”則是同義等值的概念,故許慎在《說文解字》云:“誠,信也。”“信,誠也。”基本涵義都是誠實無欺,信守諾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誠信,市場經濟,中級職稱論文

  在一般意義上,“誠”即誠實誠懇,主要指主體真誠的內在道德品質;“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體內誠的外化。“誠”更多地指“內誠于心”,“信”則側重于“外信于人”。“誠”與“信”一組合,就形成了一個內外兼備,具有豐富內涵的詞匯,其基本含義是指誠實無欺,講求信用。千百年來,誠信被中華民族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和道德修養,在基本字義的基礎上形成了其獨具特色并具有豐富內涵的誠信觀。信的意思是相信。

  “誠”與“信”作為倫理規范和道德標準,在起初是分開使用的。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義是指遵守承諾,言行一致,真實可信。最先將“誠”與“信”連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書》中:“成年不嘗,信誠匡助,以輔殖財。”“父子之間觀其孝慈,兄弟之間觀其友和,君臣之間觀其忠愚,鄉黨之間觀其信誠。”這里的“信誠”實際上表達的是“誠信”的意思。就是說,從一般意義上,誠信是指誠實不欺,講求信用,強調人與人之間應該真誠相待。

  面對中國幾十年來市場經濟中的種種失信行為,有些人認為市場經濟是利益經濟,沒有經濟上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就沒有市場競爭,在市場交易中會不可避免地發生損人利已現象,道德下滑、誠信缺失、欺詐現象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市場無道德,市場經濟確實有與誠信原則沖突的一面。市場經濟是經濟自由主義和利已主義的。市場經濟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不是善良、公平和高度的自我犧牲精神,而是利已心、競爭和對財富的貪欲,自由競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正如亞當卥斯密所說,每個人都力圖應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生產的產品能得到最大的價值,一般地說,他并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加的公共福利是什么,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利益。我們每天能吃上肉并不是來自屠夫的仁慈,而是來自他的利已心。

  市場經濟下的個人和企業追逐利益的最大化,逐利原則是市場行為主體違背誠信原則的強大內在驅動力量。另一方面,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也會對誠信缺失帶來極大的可能性。再次,市場范圍的廣闊性,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又一特點。它不同于自給自足的地域狹小的熟人社會,依靠熟人之間直接的了解和感受判斷對方的信用,F代市場經濟的市場范圍的極度擴展,活動空間前所未有,絕大多數交易是雙方素昧平生甚至是跨越國界的交易,這也為假冒偽劣、欺瞞哄騙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

  誠信首先是現代經濟規律,其次才表現為倫理性質。“資本主義愈發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為它早期階段的特征的那些瑣碎的哄騙和欺詐手段。的確,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場上已經不合算了,哪里時間就是金錢,哪里商業道德必然發展到一定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倫理的狂熱,而純粹是為了不白費時間和勞動。”經營者從不誠信到誠信的轉變,不是良心的發現,而是隨著市場競爭機制不斷健全,企業生存、發展、獲利的巨大壓力迫使他不得不如此。一個人要想在市場經濟交易中獲得自己的利益,首先必須承認和尊重他人的利益,要想自利,必須利他,自利的目的只有在利他的過程中才能實現。由此可見,市場經濟需要道德。

  現階段誠信缺失主要是中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市場經濟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原有的道德規范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規范尚未形成。社會需要形成新的道德規范,市場經濟的道德要求是:

  一、利已利他

  市場經濟是一種利益經濟,對利益的追求是市場主體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商業活動的內在動力。在市場經濟中,正是千千萬萬個個體對利益的追求,才使社會發展進步。市場競爭使生產效率提高、成本下降、社會物質財富更快增長。對個人利益的追求不僅增大了市場主體的個人財富,而且增大了社會的共同福利。因此,市場經濟承認經濟主體對物質利益的追求,追求個人私利是合理的,并鼓勵市場主體在法律框架內追求、維護自身利益,不把利益主體對利益的合理追求視為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傳統道德的核心是為人利已,舍已取義,與功利無關,是修身的要求。而市場經濟首先承認人們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每個人追求自身利益是合理合情合法的權利,這是傳統道德觀和市場經濟道德觀不同的地方。但同樣重要的是,市場經濟要求個體追求自身利益以不損害他人利益為前提。利已不能損人,是市場經濟的道德底線。

  二、現代道德是逐利活動中的道德,而非道德理想主義

  雖然市場經濟中依然存在扶憂解困、以高尚的道德為安身立命之本的人,但對大多數人而言,現代道德和傳統道德不同的地方在于市場經濟主體講究市場經濟道德,比如誠信,它是逐利活動中的道德規范,而不是和功利無關的道德理想主義。人們做出某種承諾往往不像傳統道德不以功利為目的,履行諾言也是沒有功利目的的道義行為。現代誠信的基礎是人的理性,而不僅僅是人的道德情感,當人們意識到只有利他,才能利已,只有為別人提供滿意的服務,才能實現自己的利益時,才愿意屬守道德和誠信。人們相信:信譽就是金錢。

  三、權利責任

  目前,中國市場經濟的權利責任道德觀念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原因是與權利相適應的責任關系不明。責任不明的原因在于產權界定不明。在經濟轉軌時期,真正滿足市場經濟要求的產權制度尚在發育中,責任不清使逃避責任相當普遍。也有的是市場主體無力承擔責任。在當前中國,大量的個體經營、“空殼”公司不斷出現,很多企業資金能力、技術能力、生產能力和盈利能力都相當有限,因此承擔責任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市場經濟必須具備明確的產權關系,使責任明晰,無法逃避自己的責任,并且使每一個市場主體有能力承擔自己的責任。

  四、市場經濟的道德建立在廣泛的契約基礎之上,而非熟人之間的忠誠

  傳統社會誠信是一種身份倫理,而現代社會誠信是一種契約倫理。在自然經濟狀態下,由于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有限性和非經常性,個人身份、人格、品德就是擔保,人們進行經濟往來時主要依靠個人的道德良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交往日益普遍和復雜,交往范圍日益擴大,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不可能只建立在熟人之間情感基礎上,而是建立在理性利益和契約的基礎之上。市場經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廣泛的,熟人間的關系是少數的。由于市場經濟分工的全面性,使人們建立在交換基礎上的依賴性空前加強,只要利益上相互需要和依賴,人們就會借助契約形成新的社會關系,遵守契約,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