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3-23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但農村不僅很難吸引外來投資,連其自身的資金也被金融機構無情地抽走,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在農村吸存卻不放貸,使農村資金流入城鎮,形成農村資金向城鎮倒流,被稱為農村資金抽水機。與此同時,隨著農村信用社改革步伐
摘要: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但農村不僅很難吸引外來投資,連其自身的資金也被金融機構無情地抽走,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在農村吸存卻不放貸,使農村資金流入城鎮,形成農村資金向城鎮“倒流”,被稱為農村資金“抽水機”。與此同時,隨著農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加快,投向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等項目的資金明顯增加,農村信用社資金運用“非農化”趨勢明顯,進一步加劇了農村地區的金融“失血”狀況。
關鍵詞:農村金融,經濟發展,經濟措施
金融政策對農村的支持少,有的甚至還帶有歧視性色彩,在金融資源的配置上,農村、農業和農民與其他產業及城市居民都是處在極不公平的位置上。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只對農產品政策性收購負責,在支持農業產業化、綜合開發、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推廣等諸多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和方面并無“政策”。此外,政策性農業保險缺失,導致農作物貸款風險補償無法落實,加之農作物貸款辦理擔保抵押難和國家對農村信用社支持“三農”貸款的風險補償機制不健全,客觀上制約了農業貸款的投入力度。同時,我國的農產品期貨交易目前有12個品種,分布在3家期貨交易所,但較活躍的只有7個品種,未能充分發揮農產品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套期保值等經濟功能。
除金融結算和少數鄉鎮開通的針對單位的代收水電費之類的中間業務外,代銷國債、基金、網上銀行等科技含量稍高的業務幾乎沒有。當農村資金需求出現多樣化,農業產業化需要大資金、大投入之時,農村信用社依然鐘情小額農貸,不能根據種植和養殖產業化的周期規律來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在貸款方式上,除對少數已評級農戶以信用方式發放小額貸款外,其余貸款一般都得提供相應的抵押或質押,且抵押的品種僅有機具、房屋等有限的品種。農村金融創新的缺乏是造成農民貸款難的原因之一。
(一)農村金融體系邊緣化
目前,中國農村金融機構可分為正規金融機構和非正規金融機構兩大類型,前者為農村金融的主體,后者為補充形式。現實表明:中國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一直是朝著使農村正規金融機構商業化方向推進的,其結果是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明顯趨于減弱。隨著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商業化改革步伐的不斷加快,中國農業銀行信貸結構的不斷調整,涉農貸款比重明顯的不斷降低,從1999年最高時的9127.28億元降到2005年的4508.78億元,與此同時,中國農業銀行的各項貸款余額卻從1999年的15550.61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27405.80億元,中國農業銀行經營業務已基本商業化和非農化。農村民間借貸的現實作用雖然十分重要,但對經濟承受能力仍然普遍較為弱小的大多數農戶而言,不規范的借貸方式和較高的融資成本構成的壓力顯然是十分沉重的。
(二)金融服務功能邊緣化
一是服務設置落后。縣級金融機構大量撤并導致縣域金融體系萎縮以至出現了“空洞化”現象。1998年以來,4家國有商業銀行按照集中化管理的要求和規模效益原則,業務重點逐步向大中城市轉移,相應撤并了大多數縣及縣以下的分支機構,其在農村的金融網點仍在繼續撤并,機構“縮水”現象并沒有根本改觀。中國人民銀行統計資料顯示,全國有60多萬個行政鎮,300多萬個自然村,目前每鎮僅有2.13個金融服務網點,每50個行政村僅有1個網點,金融服務的面比較窄。二是服務方式落后。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基本上以存款、貸款業務為主,商業銀行網點只辦理存款業務,而對農民需要的中介業務,開辦很少甚至沒有,理財業務、保險業務等又辦理不力。三是農村保險業嚴重落后。農業生產周期長,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大,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實現農業產業化,確保農業穩定和發展,迫切需要保險業保駕護航。但我國的農業保險一直仍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農業保險的保費收入,尚不足全國財險保費收入的1%,難以應對“三農”的風險需求。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