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0-08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債務上限本來是一個無需爭議的技術問題,但卻成為美國兩黨爭奪政治籌碼的工具。特別是在上一次即2011年8月,兩黨在最后期限達成上調債務上限的協議,但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全球對美國違約的恐慌,全球金融市場為此動蕩,評級機構穆迪甚至歷史性地下調了
摘要:債務上限本來是一個無需爭議的技術問題,但卻成為美國兩黨爭奪政治籌碼的工具。特別是在上一次即2011年8月,兩黨在最后期限達成上調債務上限的協議,但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全球對美國違約的恐慌,全球金融市場為此動蕩,評級機構穆迪甚至歷史性地下調了美國的信用評級。
然而,這次事件并沒有給美國政客們足夠的教訓,因為在全球經濟都仰仗美國以及美元的情況下,最不愿意美國違約的是可憐的債權人,而不是全球最大的債務人――美國自己。
一個極其扭曲的現象出現了:從基本的數學常識看,美國龐大的公共債務以及外債最終如何償還,也許只有上帝才能知道答案,但美國的海外債權人卻必須一致相信,美國肯定能還錢,如果債權人認為美國還不了錢,那是最大的災難。正是基于這樣的邏輯,2011年8月的鬧劇之后,美國的借債成本并沒有明顯上升,美國的信用沒有受到實質性的影響,根本原因在于包括中日在內的全球的債權人根本無法承受美國違約的后果,而只能選擇“相信”美國而繼續投資美國國債,維護美國國債收益率的穩定。
這顯然慣壞了美國。這一次,在債務上限問題上,共和黨卷土重來,將提高債務上限問題與2014年的預算問題以及醫改問題捆綁。對于共和黨而言,在政治博弈的過程中盡可能使得共和黨的收益最大化,見好就收是上上策,如果一定“死磕”導致美國債務違約,這是共和黨的政客們根本承擔不起的罪名。
雖然美國兩黨最終達成協議,但在這場鬧劇中最尷尬的角色莫過于中國和日本這兩大美國海外最大的債主。美國債務上限是美國的問題,卻是中國和日本等債權國的痛苦。兩黨打架,感覺痛的卻是債權國,一旦美國兩黨真的入戲太深,玩違約的游戲,直接持有近1.3萬億美元美國國債的中國將成為最大的受害國,多年來依靠出口辛苦積累的綠票子的價值可能化為烏有。
坦率而言,美國兩黨之所以敢在債務上限問題上如此胡鬧,恐怕中國和日本等債權國的縱容“功不可沒”。
如果沒有中國多年來提供的廉價資金,美國也不會如此享受舉債度日的模式。中國要求美國“負責任”是必要的,但中國更應該反思,為什么要陷自己于如此尷尬的境地。
對于一個人均收入位居全球100名之后,一直通過各種優惠措施吸引資金的國家,卻把自己的資金又廉價地借給人均收入高于自己20多倍的全球最富裕的國家,這本身就很荒唐。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之道,并不是什么外匯儲備投資的多元化,而是應該反思:中國為什么要通過人為壓低人民幣匯率,鼓勵出口,積累這么多的外匯,而不是優化資源配置,將資金和購買力留在自己國內。是該真正反思的時候了。
SCISSCIAHCI